周 建
摘要許霆案在2008年引起了國內(nèi)各界的討論,媒體對案件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從總體而言,事實上新聞媒體在該案件當中是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媒體在報道當中也有一些不適當?shù)膱蟮篮椭饔^性的評價。那么新聞自由是否應當有界限?界限的范圍究竟在哪里?本文將從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各自的價值以及美國法的相關規(guī)定予以探討。
關鍵詞司法獨立新聞自由的界限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357-02
自2007年11月起,許霆案開始審理時起,就在國內(nèi)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社會各界對案件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社會各界就許霆是否構成金融機構盜竊罪,量刑是否適當,銀行的過失責任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該案件基本經(jīng)過簡略如下:許霆,25歲,山西人,2006年4月21日在廣州市商業(yè)銀行ATM機上取款時,因機器出故障,用余額只有170多元的卡,重復操作171次,共取走現(xiàn)金17.5萬元。被捕后,2007年11月29日被廣州中院一審判處無期徒刑。2008年3月31日被廣東省高院改判有期徒刑5年。
本文主要將針對案件當中新聞媒體的報道,以及新聞自由與司法公正的關系進行探討。在許霆案的審理過程中,媒體對案件進行了廣泛的客觀性報道,從許霆的家庭狀況,工作狀況,到案件發(fā)生,銀行的態(tài)度等。同時,媒體也對許霆案做出了許多主觀性的評論與闡述,如對許霆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量刑的情況等。
這些報道對于許霆案的處理和最終走向合理的判決具有巨大的作用。媒體監(jiān)督在案件的處理當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體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的監(jiān)督和參與。但是在這些報道中,我們不難看出仍有相當一部分角度是從許霆相對于銀行而言的弱勢地位以及銀行ATM機故障出發(fā)的,帶有較為強烈的同情意味。
一、許霆案當中影響司法獨立的新聞事件及評價
(一)一審期間媒體的報道
在案件一審期間,媒體對案件進行了相當多的報道。但是報道的主要角度還是在于從銀行ATM機故障,許霆是否構成犯罪的探討,以及一審宣判后對于“無期徒刑”的質(zhì)疑。同時還有部分媒體甚至做出了某些結論性的報道和闡述,使用了大量的法律專業(yè)術語,使得廣大民眾對一審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充滿了質(zhì)疑。
這些同情性的報道一方面的確闡述了部分案件事實,對銀行的應當負有的責任進行了分析和闡述,起到了媒體對于法院司法的監(jiān)督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對于輿論的導向對二審法院形成了巨大的壓力。由于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使得二審法院在重審之前,法官就已經(jīng)形成了輿論上的大方向,也即一審判決是不合理的,一審法官在判決時是欠考慮的。這樣的影響對于二審的影響應該說是不利的。
(二)廣東高院重審期間,許霆語出驚人,網(wǎng)友倒戈
2008年2月22日的第一次重審時,許霆在法庭上作出“從發(fā)傻的ATM機上取錢為的是替銀行保護財產(chǎn)”的辯詞。在這之后,網(wǎng)友紛紛倒戈,轉而指責許霆不誠實。
許霆的辯護詞具有一定的戲劇性,而產(chǎn)生的影響是整體輿論導向上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媒體與輿論具有非理性因素,公共意志的合流并不總是向著合理與適度的方向發(fā)展。事實上,如果出現(xiàn)不良因素的誘導甚至會向著不合理和極端的方向發(fā)展,影響法院的審理與司法公正。
(三)兩會期間高層暗示性的表態(tài)
2008年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姜興長在被記者提問時表示,許霆被“判處盜竊金融機構罪不太合適,判盜竊罪還是可以的,一審判無期明顯是判重了”。
高層的表態(tài)時間發(fā)生在重審宣判前,這本身被廣大媒體看作是改判的信號。但是從法理上講,很明顯這樣的表態(tài)在二審宣判前是非常不合理的。在我國的法院體制當中,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此重要的法院系統(tǒng)官員進行的公開表態(tài),不僅僅是會產(chǎn)生輿論上的巨大影響,對二審法院判決的影響無疑也是非常巨大的。這樣的結果明顯違背了上訴制度存在的意義,更何況在兩審之后還有的再審程序。
(四)宣判前的預測性傳言以及相吻合的結果
二審宣判之前,法庭外媒體已有改判5到7年的猜測。這些猜測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根據(jù)“內(nèi)幕消息”,以及相關人士的暗示推斷得出。這樣的暗示與內(nèi)幕的透露,無疑是對司法獨立的違背。
二、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的價值
上述新聞事件應該說是新聞監(jiān)督當中的不和諧因素,這樣的不和諧本質(zhì)上來說體現(xiàn)的是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界限問題。要分析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界限我認為首先要明確的就是二者究竟是什么以及二者真正的價值是什么。
首先,新聞自由是指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言論、出版自由在新聞活動中的體現(xiàn)。我國憲法第3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毙侣勛杂梢话惆ㄈ龑雍x,即排除行政干預的權利,采訪權利,報道權利。不難看出,新聞自由的本源來自于憲法當中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政治權利,是公民言論自由的合理延伸。公民的言論自由是現(xiàn)代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xiàn)代民主的重要基礎。
作為言論自由合理延伸的新聞自由有何價值?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獨立、公正、客觀的新聞媒體能夠對權力的行使起到良好的監(jiān)督作用。新聞媒體能夠自始至終對某一事件保持關注,并且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滲透,從而增加權力行使的透明度,減少暗箱操作的可能。其二,新聞媒體通過大量而深入的報道,從而滿足廣大公民的知情權。這一途徑是公民知情權行使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它保證了公民對權力行使的了解和掌握,是公民參與民主討論的前提。其三,新聞自由是現(xiàn)代民主的重要保證手段。新聞媒體不僅滿足了廣大公民的知情權,同時還為公民直接參與,行使民主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這樣使得新聞媒體成為了民主實行的手段之一。
其次,司法獨立源自于三權分立的要求。孟德斯鳩提出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分立的思想可以說從根本上影響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國家機構的設立和運行。三權分立從結構上形成了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國家政權機構,從而進一步形成了良性的互動,保證了權力的非恣意性。司法權是三權結構當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司法獨立從根本上說是司法權這一環(huán)能夠發(fā)揮相應作用并且能夠使司法權本身也能夠良好運行的前提。司法獨立的作用在于促進司法公正。
對于司法獨立的價值,一般認為,司法獨立有兩個不同層面的意義:一是在司法的權力層面上,司法權獨立于其他國家權力;二是在司法的裁判層面上,法官在當事人之間保持中立,獨立自主地審判案件,只服從法律。與司法獨立的兩個不同層面意義相對應,司法獨立的對外價值是使司法不受其他國家權力的干涉,對內(nèi)價值是保障司法公正。前者屬于司法獨立的自身價值;后者是司法獨立追求的價值。
從以上的闡述能夠看出,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沖突主要體現(xiàn)在新聞自由在某些情況下能夠引導輿論導向,從而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妨礙司法公正。而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保證。當新聞自由妨礙司法獨立,影響司法公正的時候就產(chǎn)生了價值上的沖突。
三、從許霆案看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界限
我們可以看到,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兩種價值在許霆案當中的此消彼長。同時,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各自存在著巨大的實際意義。那么在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之間能否找到一個合適的界限,使新聞自由在發(fā)揮巨大監(jiān)督作用的同時,不至于影響司法獨立價值的實現(xiàn)。
(一)許霆案中媒體行為存在的問題
在一審期間和一審結束后,新聞媒體對許霆案進行了大量帶有主觀性色彩的報道,如將報道重點放在銀行的壟斷地位和管理責任,對許霆同情性的描述以及許霆父親對于兒子童年感性化的敘述。這些報道事實上已經(jīng)在主觀上對許霆的犯罪行為進行淡化,同時強調(diào)銀行的強者地位。
許霆案審理始末,媒體報道貫穿全程。在二審作出判決前,大量媒體已經(jīng)做出了結論性的評價。這些報道已經(jīng)在社會上形成了輿論導向,給予了許霆足夠的同情。而這些同情性的導向事實上直接影響了法院的二審判決。同時,在兩會期間,根據(jù)高層人士的話語進行了大量推測性的報道,對二審法院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二)新聞媒體介入司法空間的定位與限制
鑒于新聞自由的巨大實際意義,新聞媒體應當接入司法空間。但是應當如何規(guī)避以上種種問題呢?其界限究竟應當如何呢?筆者嘗試做以下分析。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新聞媒體不能做什么事情。我國目前尚無對于新聞媒體在司法程序當中報道行為進行明確限制的規(guī)定。對于新聞媒體應當注意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對于新聞媒體來說,適當?shù)脑u論和報道合適的。但是如果報道當中含有大量的法律專業(yè)術語,并且對案件做出決定性的評價,這樣可以肯定的說就是不合適了。媒體并沒有專業(yè)的立場和專業(yè)的知識,這樣不適當?shù)脑u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能誤導群眾。第二,新聞媒體在進行案件報道的時候,必須如實展現(xiàn)案件的全貌,不能夠進行有偏頗性的報道。從新聞媒體本身的地位來說,新聞媒體應當是中立者。當媒體進行有偏頗性的報道的時候,會對正在調(diào)查審理的案件形成不必要的輿論壓力。第三,對于正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的案件,尚未做出司法判決之前,媒體不能搶先報道,發(fā)表有傾向性的評論,對法院施加壓力。處于偵查、起訴、審判階段的案件在法律上還沒有結論性的評價。而擁有進行結論性評價的主體只有法院,新聞媒體搶先報道,進行傾向性評價的后果只能是影響司法公正。第四,對于司法工作人員,新聞媒體不得對其進行人身上的攻擊,不能歪曲捏造案件事實。這不僅僅是對于司法公正的保護,更是對辦案人員人身以及其能夠適當?shù)剡M行司法工作的保證。
其次,新聞媒體在實際當中的確能夠起到重要的監(jiān)督作用,因此對于新聞媒體在報到時事實上應當有所側重,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對司法人員的職務行為和非職務行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司法人員的行為直接代表國家權力,對其進行有效監(jiān)督的也就是發(fā)揮新聞媒體“第四種權力”的作用。第二,對于干涉司法機關進行獨立審判的外部力量,尤其是行政權力的干涉要進行積極的監(jiān)督。在我國,行政權力干預司法的情況屢見不鮮,只有在結構上設置一個與之相均衡的監(jiān)督機構才能夠對其形成有效的制約。在其他途徑的有效監(jiān)督不足的情況下,新聞媒體無疑是最有效的力量之一。第三,新聞媒體對司法過程應當充分客觀的進行報道,對已公開的司法文書應當進行充分的報道和公開,弘揚法治,宣傳法律。
(三)在案件審理當中規(guī)范媒體行為的具體措施
案件審理當中的具體措施是保證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能夠相互協(xié)調(diào)的重要手段。在我國還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文件,專門規(guī)定新聞媒體與法院相互之間應當如何控制好自己行事范圍的具體措施。以下是美國克拉克大法官規(guī)定的具體措施:“1.通過對時間、地點、和行為方式的限制來控制新聞界在法庭上的行為;2.將證人與新聞界隔離;3.防止信息從當事人和警方泄露出去;4.警告記者注意他們的報道的潛在偏向性和準確性;5.控制,甚至是禁止雙方當事人和他們的律師向新聞界發(fā)表庭外言論(未經(jīng)法庭允許而發(fā)表的言論);6.直到大家的好奇心減弱時才繼續(xù)審理案件;7.將案件移送到新聞界的關注程度比較弱的地區(qū)審理;8.隔離陪審團,阻止他們與新聞界接觸;9.如果上述的所有措施都失敗了,進行一次新的審理?!?/p>
從以上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四條明確了新聞媒體在法庭上和法庭下應當注意的問題;第二、八條明確規(guī)定了兩個隔離,即證人與新聞界,陪審團與新聞界的隔離;第三、五條規(guī)定了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對信息禁止泄露;第六、七條規(guī)定了法院審理程序上應當注意的技巧;第九條為兜底條款。這九條事實上形成了一個針對完整訴訟過程的完整的防范措施,值得借鑒。
綜上所述,許霆案當中新聞媒體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實際上是對新聞媒體介入司法過程規(guī)定不明確的結果。我們在認識到新聞自由的巨大監(jiān)督作用的同時,也應當對新聞自由干涉司法獨立的問題進行明確限制。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經(jīng)驗,推進相關立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