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琰
摘要合同解除后可得利益賠償問題鑒于當前理論界與實務界對此尚未形成共識,本文試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可得利益是否應當賠償,并提出在司法實踐中應視案件的具體情況分別作不同處理。
關(guān)鍵詞合同法解除權(quán)可得利益
中圖分類號:D9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11-01
一、問題的提出
樊某與某房產(chǎn)公司簽訂房屋購銷合同及補充協(xié)議一份,約定樊某購買該房產(chǎn)公司開發(fā)建設的某某國際家園別墅,房產(chǎn)公司若逾期交房超過60日的,樊某有權(quán)解除合同,樊某解除合同的,房產(chǎn)公司應當自樊某解除合同通知到達之日起60天內(nèi)退還全部已付款,并按累計已付款的5%向樊某支付違約金。合同簽訂后,樊某支付了全部房款,但房產(chǎn)公司未能按約交付房屋。為此樊某委托律師向房產(chǎn)公司發(fā)出解除合同通知,要求房產(chǎn)公司退還已付房款并賠償其購房合同價與解除合同時市場價的差價損失。房產(chǎn)公司則認為逾期交房屬實,但合同仍可履行;如要解除合同,只能承擔約定的違約金,而不應再賠償差價損失。雙方因?qū)獬贤c損失賠償范圍不能協(xié)商一致,樊某遂向法院提起訴訟。
二、主要觀點與理由
由于本案中樊某與房產(chǎn)公司明確約定了合同解除的情形,故對合同應予解除無異議。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合同解除后,對于合同非違約方的可得利益應否賠償,這也是討論本案的價值所在,因為當前理論界與實務界對此問題尚未形成共識,不同法院之間的判決結(jié)果也是大相徑庭。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边@一條文明確了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請求的支持。但在合同解除情形下是否必然要賠償可得利益,審判實踐中產(chǎn)生了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當合同解除時,可得利益應屬于違約方對非違約方的賠償范圍,其主要依據(jù)是完全賠償原則。所謂完全賠償原則,是指因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使受害人所遭受的全部損失都應由違約方負責賠償。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解除合同的損害賠償不包括對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理由有兩點:一是根據(jù)《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的規(guī)定,可得利益是在合同完全履行的情況下才能產(chǎn)生,只是在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時,相對方請求人民法院強制違約方履行時應承擔的賠償責任;二是由于現(xiàn)行法律為違約行為提供了多種救濟手段,在一方當事人違約的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完全可以選擇一種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如果當事人選擇了解除合同,就意味著其不愿繼續(xù)履行合同,從而放棄了可得利益,因此,賠償損失范圍不應包括可得利益的損失。
三、對上述觀點的評述
應當承認,雖然上述兩種觀點互為矛盾,但皆有可取之處,司法實踐中分別支持上述兩種觀點的也大有人在,但筆者卻認為,這兩種觀點所依據(jù)的理由都有失偏頗。
首先,支持賠償可得利益損失的觀點值得推敲:1.本文中討論可得利益損失是否要賠的前提是合同解除,如果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則要發(fā)生恢復原狀的法律后果。所謂恢復原狀,是指當事人應恢復到訂約前的狀態(tài)。《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guī)定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jīng)履行的,根據(jù)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zhì),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quán)要求賠償損失”,從該條文來看,合同解除不僅應對將來發(fā)生效力,而且可產(chǎn)生溯及力、即發(fā)生恢復原狀的法律后果,而可得利益只有在合同完全履行時才有可能產(chǎn)生,因此就不應當考慮可得利益的的賠償問題。2.賠償損失是合同解除后的一項法律后果,但也不能濫用,在某些情況下,損害賠償與合同解除是相互排斥的,如果選擇了其中之一就足以使合同當事人的權(quán)利得到充分保護,就沒必要同時采用兩種方式,例如根據(jù)《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的規(guī)定,因不可抗力引起的合同解除,雙方當事人對合同解除的發(fā)生均無過錯,則解除合同后,就不應再主張損害賠償。而如果法律規(guī)定對一方違約導致合同解除的情形下,可得利益損失成為必賠項目,非違約方完全可能故意避開要求實際履行或采取補救措施這兩種救濟手段,直接要求違約方賠償可得利益,這樣同樣可以達到訂立合同時追求可得利益的根本目的。
而就反對賠償可得利益損失的觀點來說,其提出的理由也存在幾個問題:1.可得利益是一種期待利益,它雖然在合同履行后才能實現(xiàn),但它在合同生效后即依法產(chǎn)生并受法律保護。合同解除雖然使當事人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tài),但解除的合同是有效的合同,它的解除使一方當事人的可得利益無法實現(xiàn),而有效合同的當事人有權(quán)得到救濟。2.獲取可得利益是訂立合同的主要目的或者說是根本目的,只有在賠償了可得利益的損失之后,非違約方才能達到合同如期履行時所應產(chǎn)生的狀態(tài)。 3.理論上講,當事人有權(quán)在多種違約救濟方式中選擇最利于自己的救濟方式,但實際上當事人的這種選擇權(quán)受到了種種限制,有時甚至無法選擇,這是因為適用違約救濟方式是有先后順序的。
四、筆者觀點
筆者認為,在實踐中處理非違約方要求解除合同的案件時,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請求是否支持應視案件的具體情況分別作不同處理:
第一,當事實上合同的履行已不必要或者系因違約方惡意違約導致合同的履行不可能時,對非違約方提出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請求應予支持。
第二,當違約方的違約情形雖然滿足了法定或者合同雙方約定的解除權(quán)行使條件,但仍能通過合同履行來彌補時,非違約方選擇行使解除權(quán)時,對其提出的可得利益的賠償請求不予支持。
當發(fā)生違約行為后,非違約方首先應當要求違約方通過實際履行或采取補救措施來承擔違約責任,只有窮盡這兩種救濟方式都無法彌補其損失時才可采取要求賠償損失的救濟手段。在違約方的違約情形雖然滿足了法定或者合同雙方約定的解除權(quán)行使條件,但仍能通過合同履行來彌補,非違約方選擇行使解除權(quán)時,實際上就是放棄了合同履行所能帶來的可得利益,因此對其提出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請求就不應再支持。
第三,當合同明確約定了違約損害賠償計算標準或者數(shù)額時,即合同雙方對違約金作出明確約定時,不再考慮非違約方提出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請求。
違約金是指合同當事人事先約定的,一方違約時應當支付給對方的賠償金額。違約金的計算標準是合同雙方在綜合考量合同成本、履行風險、預期回報等因素后制定的,它通常包含了當事人對可得利益的預計與期望、以及可得利益因一方違約而無法實現(xiàn)時對非違約方的補償,因此它與可得利益是部分重疊的,同時它也意味著合同雙方對違約后救濟手段的確定性的選擇。根據(jù)《合同法》第九十八條的規(guī)定,合同解除后,合同約定的違約金條款仍然有效,法律應當尊重當事人對合同權(quán)利的約定與選擇,即選擇了違約金,則不得再要求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這也是《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確立的可預見性規(guī)則的要求,至于合同解除給非違約方造成的直接損失超過約定違約金的,可通過請求對違約金的調(diào)整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