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佳
摘要隨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信賴利益越來越廣泛的存在于各種法律關系中,而“信賴利益”能否作為民法保護客體,我國法律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本文從信賴利益成為民法客體的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依據(jù)分析,將信賴利益納入民法保護客體中,使其法律化,從而完善我國民法對信賴利益的保護。
關鍵詞信賴利益客體誠信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114-01
信賴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交往必不可少的倫理基礎,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導致沖突的原因有三:一是競爭;二是不信任;三是名譽。豍因此不信任是人與人交往發(fā)生阻礙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一個人與其他人發(fā)生經(jīng)濟或者民事關系時,必然會考慮到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對二者進行合理計算,這就需要對他人行為給自己造成利弊進行合理預期。因此,首先需要在人們之間建立起一種基本信賴。其次,就是要通過規(guī)則或法律力量保證這種信賴能夠得到實現(xiàn)??梢?市場經(jīng)濟中的交易活動以主體之間的信賴關系為基礎。豎由于信賴利益不僅存在于合同的締約過失責任中,且在表見代理制度、物權公示公信等方面都有表現(xiàn)。因此,將信賴利益納入到民法的保護范圍,成為民法的保護客體是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研究價值。其根本目的是為人際交往奠定基礎,建立社會互信機制,消除或減少人際交往的障礙。
一、民法傳統(tǒng)保護客體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相互交往復雜化程度不斷加深,民法保護客體已不能僅局限在傳統(tǒng)規(guī)定中。學者魏振瀛認為,民事權利客體范圍:1.物,包含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債權及其他財產(chǎn)權等;2.行為;3.智力成果;4.有價證券;5.權利,土地使用權可成為抵押權為客體;6.非物質利益,人身權的客體為非物質利益,亦稱精神利益。豏實踐中民法保護客體范圍明顯擴大,包含諸多內(nèi)容,如非物質利益的保護。本文所討論的“信賴利益”也可以說是一種非物質利益。信賴利益雖然不直接涉及人身、財產(chǎn)利益,但違反信賴利益也必然會造成當事人的利益損害。信賴利益間接地體現(xiàn)了財產(chǎn)和人身關系。因此,筆者認為,將信賴利益作為民法的保護客體是順應民法的發(fā)展趨勢的。
二、信賴利益作為民法保護客體的理論基礎
從締約過失責任可以看出,合同中對信賴利益的保護是以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為基礎的。因此,信賴利益是以誠實信用原則為理論基礎的。由于民法是私法、市民法,對于民事主體的各種活動都應以誠信來規(guī)范。誠信原則是民法的帝王條款,貫穿民法始終。誠信原則要求民事主體誠實、善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可損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即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利益的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豐因此,在民事活動中,任何一方當事人都應當謹慎維護對方的利益、滿足對方的正當期待,給對方提供必需的信息。然而人性天生具有兩面性,所以人的行為并不會總是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誠信原則不僅體現(xiàn)在要求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中遵循誠信;且在從事商事交易時也應具有誠信的品德;在人身關系方面也應貫徹誠信原則,更應注重道德標準。因此,在誠信原則這一法律的精神與靈魂的指導下,民法形成了諸多保護信賴的制度。
三、信賴利益作為民法客體的現(xiàn)實依據(jù)
(一)表件代理制度
我國《民法通則》第65條第3款和第66條第1款已顯現(xiàn)出對表見代理制度的萌芽,《合同法》49條正式確立這一制度。表見制度的價值在于維護交易安全,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筆者認為,表見代理制度的建立基礎應該是對善意相對人信賴利益的保護。表見代理人具有授權行為的外表或假象,這些特征能夠使相對人對其產(chǎn)生合理信賴,正是因為本人的原因使相對人產(chǎn)生了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的合理信賴,所以法律才強使本人承受無權代理行為的后果。正如德國著名民法學家卡爾·拉倫茨所言:“人們不但可以信賴于法律行為上的意思表示;而且,只要表意人通過某種行為以可歸責于自己的方式造成了存在某種意思表示的表見,那么人們還可以信賴這種表見”。
(二)物權公示公信原則
物權公信原則,是指依法定方式進行公示的物權,具有使社會一般人信賴其正確的效力,即使公示的物權狀況與真實的權利狀態(tài)不符,法律對信賴公示的善意第三人從公示的物權人處所取得的權利仍予以保護。豒理論上通常將公信原則與公示原則并列為物權變動原則。公信原則與公示原則相輔相成,以不同的功能確保物權變動快捷、順暢、完全地完成。公示原則的作用主要在于使人“知”,公信原則的作用在于使人“信”。豓公信原則以公示原則為基礎,并在功能上加以補充:公示原則只提供給當事人消極的信賴,即“只要沒有公示就沒有物權變動”的信賴,而公信原則則進一步保護當事人積極的信賴利益,即“只要有公示就有物權變動”的信賴。
(三)締約過失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保護的正是締約當事人在締約之際的信賴利益,而此信賴利益是一方基于對另一方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產(chǎn)生的利益,此信賴利益是一方基于對另一方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產(chǎn)生利益。豖締約過失責任是關于信賴利益最早的規(guī)定也是保護信賴利益最典型的代表。
基于以上制度,我們可以看出,信賴已不僅存在于契約中,在代理制度、物權等制度中都存在對信賴的保護。在當事人相互交往中,不論是民事還是商事關系,信賴是必不可少的,而基于信賴所產(chǎn)生的利益也是必然要受到保護的。面對信賴利益在民法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各種法律制度的相關保護規(guī)定,信賴利益作為民法的保護客體已經(jīng)具備充分的現(xiàn)實依據(jù)。
筆者認為,信賴利益在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依據(jù)都充分的情況下,成為民法的保護客體是順應民法立法規(guī)制和社會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趨勢的。在制定我國民法典的過程中,應借鑒國外有益經(jīng)驗,完善有關保護當事人合理信賴的原則和制度。隨著我國法制的不斷完善,信賴利益已得到更多方面的保護,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將信賴利益從根本上納入法律的保護范圍,使其成為民法的保護客體,才能從根本上實現(xiàn)對信賴利益的保護。將其法律化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市場交易中的信用基礎是很薄弱的,破壞社會信用的問題極為嚴重。市場交易中的信用,其實質是市場主體之間的一種合理期待或信賴關系,對市場交易主體的信賴利益予以法律上的充分保護,不僅有利于保護交易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維護市場經(jīng)濟秩序,而且對于重塑社會誠信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