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仁甫
一、閱讀下文,完成1-4題。(20分,每小題5分)
人類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塑料袋使用的歷史不過50年,但近年對塑料袋的指責卻不絕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億到1萬億個塑料袋。廢棄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環(huán)境污染,掩埋它們會影響農作物吸收營養(yǎng)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燒塑料袋則會產生有毒氣體,影響人體健康。所以,科學家十分關注如何處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問題。
一般來說,將垃圾生物降解是解決其污染問題的有效方法??茖W家用“呼吸運動計量法”來測量垃圾的降解率。他們在一個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為測試樣本的垃圾,例如報紙或香蕉皮,使他們暴露在空氣中,微生物會一點點地吸收下樣本,并釋放二氧化碳,單位時間內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個重要指標。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報紙需要2到5個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則只需要幾天就足夠了。然而當科學家用同樣的方法對塑料袋進行測試時,卻發(fā)現(xiàn)它毫無變化,根本沒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學家們還提出,在陽光下聚乙烯內部的聚合鏈將發(fā)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見光分解,但這個過程可能漫長得無法確定。
人們想了很多辦法尋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紙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為首選。然而,制作紙袋需要耗費木材,一旦舍棄塑料袋而選擇紙袋,大量的樹木將被砍伐。生產一個紙袋所需的能量,相當于生產一個塑料袋的4倍。紙袋比同樣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這意味著運輸過程中紙袋耗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紙袋要比塑料袋多生產70%的空氣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時,處理垃圾紙所需要的空間也更大。目前處理垃圾的方式是將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絕,接觸不到空氣、水和陽光,紙袋的生物降解過程會極為緩慢??磥?,不論是使用紙袋還是塑料袋,要保護環(huán)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隨意丟棄,而要循環(huán)、重復利用。統(tǒng)計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產比紙袋的回收和再生產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學家們也在抓緊研制廉價易得且能夠降解的塑料。我們期望,不遠的將來垃圾塑料袋的處理就不再是問題了。
(選自《塑料袋的科學迷思》)
1.下列不是“不用紙袋替代塑料袋的原因”的一項是()
A.生產使用紙袋所需的資源、能量大大高于塑料袋。
B.按目前方式處理垃圾紙袋,生物降解過程會極為緩慢,所需要的能量、空間更大。
C.科學家很快會研制出能夠降解的塑料,垃圾塑料袋的處理不再是問題了。
D.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產比紙袋回收和再生產所需要的能量要少得多。
2.下列對于塑料袋的認識與原文不一致的一項是()
A.使用塑料袋節(jié)省能源、節(jié)約資源。
B.垃圾塑料袋回收和再生產成本很低。
C.垃圾塑料袋不能生物降解,造成很嚴重的污染。
D.目前看來,使用塑料袋功大于過,可以減輕污染壓力。
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呼吸運動計量法”是測試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空氣、水和陽光,可使紙袋的生物降解過程極為緩慢。
C.可降解垃圾在空氣中與微生物作用,產生化學變化實現(xiàn)生物降解。
D.不論使用何種袋子,要保護環(huán)境,都只能在循環(huán)、重復利用上做文章。
4.下列推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塑料袋污染環(huán)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難以降解性。
B.將來,使用紙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
C.未來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
D.將來,使用塑料袋可能比使用紙袋更環(huán)保更節(jié)約能源。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5-9題。(共28分,選擇題每題4分,翻譯12分)
龔遂字少卿,山陽南平陽人也。以明經(jīng)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賀。賀動作多不正,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jié),內諫爭于王,外責傅相,引經(jīng)義,陳禍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奔皣薪晕窇勓?。會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賀嗣立,官屬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亂廢。昌邑群臣坐陷王子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余人,唯遂與中尉王陽以數(shù)諫爭得減死,髡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饑,盜賊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選能治者,丞相、御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遂年七十余,召見,形貌短小,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退遠,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上聞遂對,甚說,答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也?!彼煸唬骸俺悸勚蝸y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唯緩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直從事?!鄙显S焉,加賜黃金,贈遣乘傳國。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fā)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毋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渤海又多劫略相隨,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鉤鋤。盜賊于是悉平,民安土樂業(yè)。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yǎng)焉。
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果實菱芡??ぶ薪杂行罘e,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教年,上遣使者征遂,議曹王生愿從。功曹以為王生素耆酒,亡節(jié)度,不可使。遂不忍逆,從至京師。王生日飲酒,不視太守。會遂引入官司,王生醉,從后呼,曰:“明府且慢,愿有所白?!彼爝€問其故,王生曰:“天子即問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陳對,宜曰‘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彼焓芷溲?。既至前,上果問何以治狀,遂對如王生言。天子說其有讓,笑曰:“君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遂因前曰:“臣非知此,乃臣議曹教戒臣也?!鄙弦运炷昀喜蝗喂?,拜為水衡都尉,議曹王生為水衡丞,以褒顯遂云。水衡典上林禁苑,共張官館。為宗廟取牲,官職親近,上甚重之,以官壽卒。
(選自《漢書·循吏傳》)
注:①蹇蹇:忠誠正直的意思。②城旦:秦漢時的一種刑罰。
③二千石:漢代官級的代稱。這里指太守。④乘傳:乘驛站的傳車。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秋冬課收斂課:檢查,督促B.固欲安之也固:原本,本來
C.官屬皆征人 征:征收,征購D,遂乃開倉廩假貧民
假:借貸,資助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卒以淫亂廢
②汝歿以六月二日
B.①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
②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C.①諸持鉤田器者皆為良民
②乃賞成,獻諸撫軍
D.①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
②持兵者乃為盜賊
7.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傅相)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B.(昌邑群臣)皆誅,死者二百余人
C.(劫略相隨者)棄其兵弩而持鉤鋤
D.遂不忍逆(王生),從至京師
8.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龔遂擔任昌邑王郎中令,在劉賀執(zhí)政時他多次諫諍規(guī)勸改過,才在昌邑王即位被廢后免于一死。
B.龔遂七十多歲出任渤海太守,分析盜賊四起之因,并為宣帝出謀劃策,深得宣帝的賞識。
C.龔遂到任就頒布各種命令,撤除捕盜官吏,不追究作亂者,開倉濟貧,不久便亂平民安。
D.龔遂以身作則,厲行節(jié)約,矯正當?shù)厣菝语L氣,鼓勵農桑,耐心督導,官府百姓都富裕了,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9.翻譯下列句子(12分)
(1)天子說其有讓,笑曰:“君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4分)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毋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4分)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愿丞相、御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
(4分)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古典詩歌,按要求回答10-11題。(26分)
10.閱讀王冕詠梅的兩首詩,回答問題。
(14分)
白梅
墨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與桃李混芳塵。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1)請你說說白梅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墨梅具有什么樣的特點?(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梅詩采用什么手法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兩首詩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12分)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轉千匝繞郡城。
注:崖州,今海南島??谑小@畹略?,唐武宗時的宰相,唐宣宗時被貶到崖州。
(1)“鳥飛猶是半年程”蘊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談談你怎樣理解“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轉千匝繞郡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文宇,完成12-15題。(共26分)
憐“香”惜“玉”
高低
我從小與外公住一起,知道他有一件玉制的鼻煙壺:栗黃色的玉做成的壺身,是個6厘米高的小小的圓柱體,鑲著花紋銀邊的翡翠小壺蓋,內連象牙做的小細匙。一言以蔽之:小巧玲瓏。
記得少年時代,我時??吹?,外公從那個鼻煙壺內弄出些許棕色的粉末狀的東西,吸入鼻孔。很快我就知道,那叫鼻煙。外公每次吸聞鼻煙,都是一副十分愜意的美滋滋的樣子。我問外公,吸聞鼻煙有啥好處?真那么舒服嗎?他笑吟吟地拍拍自己那布滿皺紋的額頭:吸鼻煙能提神醒腦,祛除疲勞,還能治頭痛。說罷,用指頭蘸了一點,抹在我的鼻子底下。我聞到一股奇特的醇厚的香氣,微含一絲辛辣,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當時的感覺是好舒爽,我居然喜歡上那股怪怪的香氣了。外公平時是不會讓我吸鼻煙的,那次只是跟我開個玩笑。于是我就偷偷地把鼻煙壺拿來,用那細小的象牙勺子舀了一點,拿鼻子吸聞。有一回不小心,將不少鼻煙灑落在地,正巧被外公撞見,我看得出,他有點心疼。打那以后,栗黃色的鼻煙壺便被外公藏起來了。
人大了幾歲,我才明白,外公不讓我碰他的玉煙壺,不光是怕我糟蹋鼻煙,而且更怕我一不留神使他的寶貝掉在地上,造成破損。外公雖愛吸聞鼻煙,但他尤其在意且寄托心性的并不是鼻煙,而是鼻煙壺這件玉器本身。他常常將玉煙壺握捏在手中,摩挲把玩;或者將它與鼻翼摩擦,擦得小壺油光锃亮。更多的時候,他將其緊緊地貼在臉上,沉默良久,有一份靜心安神的舒坦。外公的這些舉止,流露出一種對玉的呵護的意味,同時也向我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玉有養(yǎng)神、怡情的功用。
真是佳玉無言自可人。
過了兩年,我赴淮北農村插隊落戶,見到的不再是鼻煙,而是鄉(xiāng)村的炊煙、農民的旱煙。迫于生計,也為了未來,我選擇了面對農田與稿紙的“雙重耕耘”。回滬探親的時日,我得意洋洋地告訴外公,我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被收入了安徽的中學語文課本。外公見我一副自負、輕狂的德性,并未直接點撥我,而是拿出那件栗黃色的玉煙壺。我以為老人家又要給我抹鼻煙了,心中竊喜。當我發(fā)現(xiàn)鼻煙早就沒有了的時候,不免生出一種聞不到那股香氣的失落感。外公說,現(xiàn)在它只是玉,趁待在家中的日子,你就多親近親近它。
我反復地撫摸著這一小塊略帶油脂感的栗黃色玉,輕輕地,緩緩地……接著把它貼在臉上……貼在胸口,一股柔韌的涼意叩開心扉。我想得很多,很遠:這玉塊形成于古生代晚期,是地殼運動中強烈的斷裂活動和巖漿活動的產物。此后它又被埋沒了千萬年,于一個偶然的機會見了天日,來到塵世,一經(jīng)琢磨,便卓然成“器”。變?yōu)橛裰票菬焿匾院?,它順理成章地與高貴、風雅為伍,什么場面沒有見過,什么人家沒有去過,歷經(jīng)興衰榮辱,可謂見多識廣。它那小小的壺肚里,盛著多少人世滄桑,裝著多少故事、傳說、經(jīng)驗、學問。如今流落我等尋常人家,也真是委屈它了。我觸摸它,就是觸摸歷史,但它始終默默無語……
遐思漫想至此,我慢慢地將玉煙壺從胸口移開……這會兒,張狂退堂了,浮躁消失了。心境漸漸趨于沉穩(wěn)、謙虛、從容、淡定、熨帖、寧靜……我為先前的妄自尊大深覺羞愧。
荀子有教:“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涯不枯。”何況玉在屋,玉隨身?!當然。因玉而靈,因玉而智,因玉而賢,這還得看人的悟性。
調回了上海,有空我仍舊愛去親近那栗黃色的玉煙壺,感受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細膩、溫潤、祥和。甚或,還會將鼻子湊近壺口,嗅上一嗅,那股古舊而又華貴的氣韻,委實比鼻煙還要提神。
外公95歲那年,自知病將不起,把玉煙壺送給了我,并說:以后你別再把它看作玉制的鼻煙壺,而只當成鼻煙壺形狀的玉。我領會了他的用意。外公撒手塵寰之后,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這期間,我竟沒有再好好地親近過那件小東西。一則是由于忙亂,二則是怕觸壺生情,又要傷感一番……
今夜寫這篇與“玉文化”相關的散文,為了重溫當年的情景和氛圍,我去取那件栗黃色的玉煙壺,不料找不著了。不知是因了時間久遠,記不清擱什么地方了呢,還是由于我東放西塞,遺忘在哪個角落了,抑或,被孩子玩丟了?
可惜啊!如果那件小玩意兒現(xiàn)時還在我手上的話,這篇文章該不至于是眼下這副模樣。
(選自《人民日報》)
12.請依據(jù)原文意思簡述“佳玉無言”卻“自可人”的原因。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為什么“現(xiàn)在它只是玉”?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外公說“你就多親近親近它”有什么用意?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將鼻子湊近壺口,嗅上一嗅,那股古舊而又華貴的氣韻,委實比鼻煙還要提神”,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憐‘香惜‘玉”含義的理解。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