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大學人文教育的理性思考

2009-07-06 05:19石曉銘
改革與開放 2009年6期
關鍵詞:文化自覺人文教育途徑

摘 要:基于大學人文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要求理性思考人文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本文就解決這些問題的現(xiàn)實途徑做出探討和設想,試圖為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Sensing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human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we are required to rationally contemplate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This essay aims to, by discussing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hopefully offer new ideas to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關鍵詞:大學 文化自覺 人文教育 問題 途徑

Key words:university; culture aware consciousness;humanities education; problems; approaches

作者簡介:石曉銘 1983年生 男 吉林省吉林市 西南交通大學 碩士研究生 教育經濟與管理方向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156-02

一、中國大學人文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眾所周知,我國大學教育重科學輕人文,重知識輕能力,狹隘、封閉的功利思想導致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當前大學生人文知識匱乏,文化自覺意識淡薄,主要表現(xiàn)在: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道德修養(yǎng)較差,審美人生與積極的人生觀教育實效性低,有些學生殊不知“為何而生”,對前途感到茫然;人與人之間靠外部的契約維持在一起,而無內在人格靈魂的溝通,其結果是道德的邊緣化、道德秩序的崩潰,使受教者在生活中產生了許多扭曲的異化現(xiàn)象;年輕的一代,對生養(yǎng)、培育自己的這片土地有可能一無所知,對其所蘊涵的深厚文化,廝守其上的人民,在認識、情感以至心理上產生疏離感、陌生感[3]。由此看來,大學的人文教育有其迫切需求。

當今大學教育的根本弊端毋庸置疑,即施教者給予學生基本知識、技能、技法訓練及政治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至于最為根本性的東西,人文素質、道德修養(yǎng)、審美人生、民族使命感、積極人生觀等教育在高校中沒有提到應有的位置,學生的物質化、功利化表現(xiàn)越來越明顯。想要扭轉局面,人文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因為它是要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只有這樣, 才能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人的自信, 人的尊嚴, 人的自由, 人的理想。有人會說這些本該在義務教育階段解決的問題不應拿到大學來談,但要明白文化自覺和人文教育都是對人的關心,塑造人格的完美,以人為最終目的,貫穿人的一生。因此,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都應有它所承擔的責任,其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這一點上不應相互推脫責任。

二、 中國大學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問題和內在困難,追本溯源,我們可以試圖在其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尋求癥結所在。

(一)人文教育課程的“綱”與“目”問題

中國大學目前對人文教育有一種普遍的誤解,亦即不把人文教育課程看成是學校的主要課程和基礎學術訓練,而是把它看成僅僅是在主課以外“擴大”一點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面;不是有效利用目前學分有限的“通選課”來著重建設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而是片面追求不斷擴大選課的范圍和數(shù)量,似乎人文教育的目標就是“什么都知道一點”,因此可供選擇的通選課門類越全、課程數(shù)量越多,那么人文教育就搞得越好。這是抓目不抓綱的做法。目前的實際結果往往是,通選課的數(shù)量越多,學生就越不當回事,因為反正不是主課,而且一般都很容易混學分,而各院系對這些通選課同樣不重視,學校本身也不重視。如果繼續(xù)按照這樣的方式去發(fā)展人文教育,我國大學發(fā)展人文教育的努力實際將只能流產,再過十幾二十年,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結果。

(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分離問題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在精神層面上是一致的,而中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長期存在文理分家的專業(yè)和課程設置,文科、理科、工科等幾大門類之間,各自封閉,涇渭分明。加強人文教育不是簡單地增加人文類課程,更不是憑人文類課程教師的一己之力就能實現(xiàn)的。人文教育的存在和發(fā)展離不開科學的理性思維,而科學教育也要探索和挖掘豐富的人文內涵。只有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和諧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人文教育。

(三)人文教育中的“西學與中學”問題

推動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必然會重新面臨一個問題,人文教育應該著重中國的人文教育傳統(tǒng),還是西方的人文教育理念,或是走晚近美國時髦的所謂“雜多文化主義”教育[4]?筆者主張人文教育要中西并舉,但反對將多種沒有經過檢驗過的東西塞到課程里的所謂“雜多文化主義”教育。在本土文化意識淡薄的背景下,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掘、傳承、創(chuàng)造、轉化工作固然是重中之重,但如果盲目排斥優(yōu)秀外來文化,過度追捧本國文化,不免矯枉過正,流于狹隘。對一切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文化都應本著兼容并包、博采眾長的態(tài)度,使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才能將學生培養(yǎng)成民族的人、世界的人。

三、加強大學人文教育的途徑與設想

今天中國所有的大學都在學習美國模式,但實際只是學其皮毛,并未學到其根本。因為中國大學從未問過,美國大學的根在什么地方?其實問題極易回答,是文化之根。而大學的人文教育又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的靈魂所在,所以大學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如何構建它的人文精神。從中國大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筆者認為要實現(xiàn)人文教育的目標,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優(yōu)化課程設置,注重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

在課程設置上,將科學與人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課程門類、學時數(shù)、學習要求、課程建設等方面,關注人文學科及人文教育,保證人文學科的教學要求[5]。在教學計劃中,有意識地設置一定的跨學科課程,開設兼顧人文與科學的綜合性課程,打通文、理、工相互隔閡的壁壘,強調知識的融合,方法的貫通,將科學與社會、知識與責任、專業(yè)與歷史聯(lián)系起來,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滲透、競相輝映,給學生更加廣闊的視野,促使學生對科學起源、本質、發(fā)展及其社會應用價值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現(xiàn)象、倫理進行思考[6]。

(二)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培育人文教育的土壤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重要載體,在人文教育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開拓人文環(huán)境,濃厚文化氛圍,在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中受到熏陶。注重人文講座,有計劃地聘請著名科學家、藝術家、社會學家等擔任學校的兼職教授,為大學生進行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講座,調動學生學習相應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通過社會實踐,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學生深入社會、深人生活,在具體的親身感知和體驗中學習人文精神[7]。

(三) 去除狹隘的民族主義,實現(xiàn)人文教育的中西并舉

有人提出,中國的大學不應設立西方文明和西方經典作為必修,應該只以中國文明和中國經典作為核心課程。但筆者認為:第一,我們應該有更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第二,我們不可否認我們是處在一個以西方文明為主的世界,必須花大力氣了解和研究西方。因為越是深入西學的人越是會形成自己的批評性看法,反而不易流入盲目崇拜,設立西方文明和西方經典的課程恰恰是要引導學生從深入閱讀而形成自己的分辨和批評能力;第三,就我國目前的實際社會心態(tài)而言,如果單純規(guī)定“中國文明和經典”作為共同必修核心課,很可能反而讓人有強制灌輸?shù)母杏X而引來學生反感和反彈,而以中西學并舉作為共同必修是比較容易接受而且可以有較好效果的。

(四) 全面滲透人文教育意識,體現(xiàn)人文關懷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應當是立體的、全方位的過程,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人文學科承擔人文知識的傳授和道德信仰體系的建立,其他課程則寓人文精神于教學中,將其體現(xiàn)在每一個具體的環(huán)節(jié),從而形成整體效應和局部效應良性互動,

循序漸進地促進青年學生的成長[8]。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尊重每一個具體的教育對象,尊重每一個受教育者的人格,關心其內在潛能、需求、遭遇和困惑,對學生的喜怒哀樂多加了解、關懷和引導。人文精神有一種對自身、他人及整個人類都充滿信心的關愛,通過教育,使學生樹立一種真誠的信仰,培養(yǎng)自主自治的愿望和向善、求美、求真的欲望和能力[9]。

四、 總結和展望

總之,大學的發(fā)展必須著重軟實力的培養(yǎng),即加強人文教育,而不是一味地用擴地擴招來體現(xiàn)氣派,那樣只會顯得腹中無物、徒有其表。要以人文精神塑造學生健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知榮恥、明是非、審美丑”,讓受教者在獲得現(xiàn)代知識技能、學習生活方式的同時,更具備一種健康高尚的道德心態(tài)、精神與氣質,構筑和守護人類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楊振寧.大學教育與文化自覺[M].三聯(lián)書店,2007(第二版):2.

[2]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76-177.

[3]孫海瑞.從文化自覺談大學人文教育[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4).

[4]甘陽等主編.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M].三聯(lián)書店,2007(第二版):9.

[5]包麗萍,孟麗波.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和諧發(fā)展問題探討[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4).

[6]黃清玲.論大學的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2).

[7]王華云.大學生人文教育的內涵及實現(xiàn)途徑[J].萊陽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1).

[8]黃紫華.美國大學人文精神的思考與借鑒[J].中國高等教育,2005,(20).

[9]余凈植.論法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中國成人教育,2006,(5).

猜你喜歡
文化自覺人文教育途徑
構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徑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思索
淺析“文化自覺”對企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正安县| 马鞍山市| 浠水县| 德令哈市| 成都市| 东乡县| 理塘县| 吉安市| 曲水县| 遵化市| 芜湖县| 宜都市| 龙川县| 会理县| 类乌齐县| 酒泉市| 石屏县| 商洛市| 辛集市| 南汇区| 河西区| 民乐县| 米林县| 织金县| 临清市| 泰州市| 天水市| 德江县| 新安县| 东丽区| 嘉禾县| 沙湾县| 上思县| 离岛区| 平阳县| 西峡县| 皋兰县| 江城| 科尔| 北京市|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