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欽峰
1917年,辮帥張勛率三千辮子軍北上進京,導演了一出復辟鬧劇。張勛先向紫禁城上了一道奏折,表示要擁戴溥儀復位聽政。紫禁城內上下歡騰,遺老遺少們個個喜氣洋洋。
此時最興奮的人,當然是紫禁城的主人溥儀,聽說又能當皇帝,天上掉下來的好事,哪會不樂意。溥儀當時才是個11歲的孩子,因此每次召見重要人物之前,幾位帝師都要告訴小皇帝,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能說。帝師陳寶琛再三叮囑溥儀:“皇上一定要答應張勛的請求……不過不要立刻答應,先推辭,最后再說,既然如此,就勉為其難吧?!边@樣的把戲,如果大人不教,小孩子的確不懂。
溥儀在養(yǎng)心殿召見了張勛。張勛腦后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顏色花白,他先向溥儀磕頭請安,然后直奔主題:“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心中大喜,卻沒忘記老師的教誨,知道不能這么快答應,當即推辭道:“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張勛老奸巨猾,當然不會傻到信以為真,又將小皇帝大力夸獎一番。兩個人就這樣心照不宣,你來我往,一個再三請求,一個再三推辭,總算把戲演足了。最后,溥儀很不情愿地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p>
1917年7月1日,在張勛大力策劃下,溥儀舉行了登基大典,大封群臣。大清復辟,不料全國人民都不答應,討伐軍火速進京,張勛兵敗涂地,躲進了外國使館。溥儀只當了12天皇帝,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
后來,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詳細講述了此事的經(jīng)過,歷史上習慣稱為“張勛復辟”。清史專家閻崇年對這種說法提出了異議,只有退位的皇帝重新登基才叫“復辟”,而張勛以前沒坐過龍椅,后來也沒當過一天皇帝,準確說應該是“張勛兵變,溥儀復辟”。如此簡單的事實,為什么我們會產(chǎn)生錯覺,張冠李戴呢?
妙就妙在“勉為其難”四個字。前面已經(jīng)說到,溥儀是再三推辭,最后被逼無奈,才勉為其難答應當皇帝。不管人家心里有多么愿意,起碼表面文章做足了,一來表明自己大公無私,對最高權力毫無興趣;二來也是給自己留條后路。且看紫禁城的退位聲明怎么寫的:“不意七月一號張勛率領軍隊,入宮盤踞,矯發(fā)諭旨,擅更國體,違背先朝懿訓,沖入深居宮禁,莫可如何……”
先是“勉為其難”,接著“莫可如何”,被人“逼”上皇帝寶座的滋味似乎很不好受,“勉為其難”幾乎是歷代皇帝們走馬上任前的必演劇目,演得最夸張的,當屬宋太祖趙匡胤。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边@就是“黃袍加身”的由來,趙匡胤導演這部大戲,無非是想告訴天下人:不是我趙某人無情無義,處心積慮要奪取后周的江山,其實是部將們用刀架在我的脖子上,逼得我走投無路,才被迫當了這個皇帝。演得真好!
也有演砸了的。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因病逝世,由于生前未指定皇位繼承人,皇室成員開始明爭暗斗。
在討論皇位繼承人大會上,雙方劍拔弩張,火藥味很濃。有人提議讓多爾袞當皇帝,多爾袞見豪格虎視眈眈,自知無必勝的把握,不敢擅自答應,只好說大家再議議。馬上又有人推舉豪格,說豪格是帝之長子,當繼大統(tǒng)。豪格見最大的對手多爾袞已主動退出,再也沒人敢跟他爭皇位了,不由得暗自竊喜。有了十足的把握,豪格反而故意謙讓起來,假裝為難道:“我福少德薄,不能當此大任?!贝蠹以酵婆e他,他就演得越投入,再三推辭。
豪格演得正起勁兒,不料多爾袞忽然提議,既然豪格高風亮節(jié),不如讓福臨繼位。多爾袞自己不敢繼位,也不甘心讓豪格得逞,于是趁機提出這個折中方案,眾人紛紛表示贊同。豪格頓時傻了眼,吃了啞巴虧,有苦說不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6歲的福臨無意中撿了個皇帝當,他就是順治皇帝。豪格恐怕腸子都悔青了,本想“勉為其難”當皇帝,不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聰明反被聰明誤,能怨誰呢?曾國藩說得好,做人還需用一個“誠”字。
(圖/侯緯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