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喬木
秦孝公42歲那年。即孫臏把魏國名將龐涓殺死在馬陵道而終于報仇雪恨的第二年,秦國總理商鞅感到機會來了。龐涓曾以一場場戰(zhàn)爭的勝利向魏國士兵證明,他就是魏國的軍魂。現(xiàn)在,軍魂倒下了,因樹敵太多,魏國頓時成為眾矢之的,首先發(fā)難的就是它的鄰居——秦國。
商鞅耐心地向元首擺明利害,并成功說服孝公出兵伐魏。魏軍主帥是沒頭腦的貴公子魏印,得到這個消息,商鞅一陣竊喜。安營扎寨之后,他立刻給魏印寫了一封信。他說:“我在魏國做總理私人秘書(中庶子)時,和公子您相交甚歡?,F(xiàn)在雖然各為其主,兩軍交戰(zhàn),但念及往日情懷,實在不忍相攻,希望可與公子面談,歃血為盟,開懷暢飲之后罷兵而去,杯酒之間換來兩國和平,豈不快哉!”魏印欣然應允。
會盟進行得非常順利,很快就到了暢飲環(huán)節(jié),魏印喝到面紅耳熱之際,看到和平的曙光已經(jīng)在向他招手,卻沒有想到竟突然有武士沖上來攪了他的雅興。他還沒來得及大發(fā)雷霆,就被捕了。
商鞅派軍對魏軍發(fā)動突襲,取得全面勝利。回國后,他被封為列侯,登上他權力的頂峰。但他的不磊落行為卻惹惱了所有的魏國人,并最終品嘗到了惡果。
秦孝公44歲那年,商鞅53歲。這一年,商鞅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趙良。秦總理商鞅希望可以跟這個睿智的男人發(fā)展一段友情,但是被趙良拒絕了。理由是商鞅為相十年,積怨甚多,而他又似乎不知悔改,與這樣的人成為朋友是危險的事。
趙良是個正直的人,而且見解獨到,商鞅倒很想和他交流一下思想。攀談中,他們聊到了春秋時秦穆公和百里奚的故事,此時商鞅頗有些自負,自比百里奚,因為他們都曾讓一個不起眼兒的秦國突然令世人矚目。
但趙良的看法跟他很不同。認為百里奚是一個平民總理,再勞累也不肯坐豪華車。這位總理死的時候,秦國的男女都為他真誠地流淚,小孩子也自發(fā)地拒絕歌謠。正在春米的人們也都悲傷地喊不出一致的號子。但是看看商鞅自己,有哪一點能比上這位前輩呢?幾乎秦國的整個上流社會都與他格格不入,太子以及與太子有關的人幾乎被他得罪殆盡,而他卻還不知彌補。做人做事鋒芒畢露,每次外出,光隨從和服務人員就裝了十幾車:招募眾多功夫皇帝、動作巨星來保護自己……
趙良建議他趕緊交出封地,在社會上多做些福利公益事業(yè),然后到邊境上找個僻遠的地方灌園澆菜,這樣也許可以安度晚年。
但商鞅拒絕了。他商鞅奮斗半生,難道就是為了到后來孤窮終老嗎?而且秦孝公現(xiàn)在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之際,身體也無大礙,他商鞅還準備靠著孝公光榮退休呢!又怎么會在自己如日中天的時候輕言放棄呢?
人有旦夕禍福,就在商鞅拒絕趙良的五個月后,秦孝公招呼都不打就辭世了,太子登基。很快,商鞅就收到了新君簽發(fā)的通緝令,罪名是企圖謀反,他只好逃亡。在邊關小鎮(zhèn)上,他又餓又累,疲憊不堪,準備找一家旅館暫時過夜。但旅館老板很固執(zhí),堅決要求他出示身份證,否則免談。當時,商鞅的通緝令已經(jīng)在全國張貼得鋪天蓋地,他又忙著逃命,連個假證也沒來得及造下。
最后,他設法到了自己的“老東家”魏國,希望可以有個容身之地。但魏國人想起了兩年前的舊事,大家商量之后,很快給出了答復:引渡回國。走投無路的商鞅,返回了自己的根據(jù)地商邑,臨時組織了一小股部隊,準備向北進攻,打開突破口。但這種以卵擊石的抵抗很快就被扼殺了。商鞅留在世上最后的記憶,是自己的身體被五頭健碩的牛強行分離了。當時,他親耳聽到了自己被撕裂的聲音。就在那一瞬間,他的一生仿佛又在眼前閃過,也許,那時的他該明白,他為什么會遭車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