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東漢與匈奴之戰(zhàn)

2009-06-17 03:37:22朱增泉
神劍 2009年6期
關鍵詞:劉秀匈奴西域

朱增泉

東漢總體上不是一個強勢王朝,但東漢接納南匈奴歸附、消滅北匈奴、收復西域,都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重大事件。

劉秀對匈奴取守勢

劉秀開國后,對匈奴一直取守勢。

東漢開國之初,劉秀忙于平定全國各地的武裝割據(jù)勢力,無力與匈奴抗爭,只能忍讓。天鳳五年(公元18年),呼韓邪的第六子輿單于繼立(全稱“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名輿),他利用新莽末年中原戰(zhàn)亂的機會,大肆擴張,西控西域各國,東控鮮卑、烏桓,南面支持五原的盧芳、漁陽的彭寵等叛亂割據(jù)勢力,并與盧芳聯(lián)合入侵漢邊。

劉秀為了減緩來自北方匈奴的軍事壓力,建武六年(公元30年)派遣劉颯出使匈奴,“以通舊好”,匈奴也遣使回訪;劉秀又派中郎將韓統(tǒng)出使匈奴,“賂遺金幣”。

但輿單于自比冒頓,對漢使不恭,并且繼續(xù)襲擾漢邊不止。劉秀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建武九年(公元33年)派大司馬吳漢率軍五萬北擊盧芳和匈奴聯(lián)軍,結果“經(jīng)歲無功,而匈奴轉盛,鈔暴日增”(《后漢書·南匈奴列傳》)。

劉秀立即由攻轉守,緊急布防,令朱祐屯常山(治今河北省元氏縣)、王常屯涿郡(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侯進屯漁陽(治今北京市)不柔縣,并任命王霸為上谷郡太守(今河北省懷來縣)。也就是說,在京都洛陽以北,設置了三道防線,每道防線都收縮得很靠后,等于把冀北、晉北全都讓了出去。

結果,匈奴得寸進尺,入侵不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寇河東,州郡不能禁”;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遂至上黨、扶風、天水”;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復寇上谷、中山,殺略鈔掠甚眾,北邊無復寧歲”(《后漢書。南匈奴列傳》)。

西域是被王莽搞丟的。劉秀開國后,西域各國不堪忍受匈奴的欺壓凌辱,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曾組成聯(lián)合使團來到洛陽,向東漢皇帝劉秀請求保護,“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國俱遣子入侍,獻其珍寶”。劉秀接見他們時,這些西域使者“皆流涕稽首,愿得都護”。他們請東漢朝廷仿效西漢的辦法,在西域重設都護府,重新派一位得力的西域都護去保護他們。劉秀卻“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許之”。這時東漢已開國二十一年,劉秀還推托說“天下初定”,這是說不過去的——只能說明劉秀對匈奴心有余悸,太軟弱。

劉秀給這些西域使者每人賞賜了一些絲綢金帛,把他們打發(fā)走了。臨別還對他們說了一句話:“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后漢書·西域傳》)意思是說,如果你們自己覺得難以自保,東南西北隨便去投靠誰都可以。

劉秀說這句話,缺乏大國之君的風度。西域各國得不到東漢朝廷的庇護,只得繼續(xù)依附匈奴,忍受匈奴欺凌。

劉秀處理同匈奴的關系,恰好與王莽相反,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太軟。

匈奴分裂,南匈奴歸附東漢

匈奴分裂,這是它走向衰亡的關鍵。

輿單于在位二十八年(一說在位三十年),經(jīng)歷了新莽與東漢兩個時期,死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他既使匈奴勢力得以復蘇,也為他死后匈奴分裂敗亡埋下了禍根。

呼韓邪單于臨終時曾留下遺囑:“諸子以次立?!币簿褪钦f,兄弟之間依次繼承單于位,傳到最后一位兒子時,再按“父死子繼”往下傳。按此規(guī)則,輿單于繼位后,就應立其同父異母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為左賢王(左賢王相當于“王儲”,將來接替單于位)。伊屠知牙師是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生的兒子,是呼韓邪第七子。但輿單于為了死后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竟把伊屠知牙師殺了。這件事引起右日逐王比的強烈不滿。比是輿單于之侄、前單于烏累長子、呼韓邪單于之孫。比說:如果按照兄弟相傳規(guī)則,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應當立為左賢王,繼承單于位;如果按照父傳子的規(guī)則,我是前單于的長子,我應當立為單于,怎么也輪不到輿單于的兒子來繼承單于位。

但輿單于的預謀還是實現(xiàn)了。他死后,他的長子烏達輥侯繼立為單于,不久就死了,又由其次子蒲奴繼立為單于。這時匈奴境內(nèi)遇到嚴重天災,連年旱蝗,赤地千里,草木盡枯,人畜饑疫,死耗大半。蒲奴單于擔心東漢乘機進攻,“乃遣使詣漁陽求和親”。劉秀派中郎將李茂出使匈奴進行回訪。

右日逐王比,則另有打算。他秘密派漢人郭衡帶了一份匈奴地圖,與西河太守取得聯(lián)系,要求內(nèi)附。蒲奴單于發(fā)覺右日逐王經(jīng)常不參加朝拜祭祀活動,派了兩位骨都侯常駐右日逐王府監(jiān)視比的行動。兩位骨都侯發(fā)現(xiàn)比與西河太守秘密聯(lián)系,便將此事報告了蒲奴單于,并建議乘五月龍祠大會時將比擒殺。不料,這一計劃又被在單于庭供職的比的弟弟漸將王獲悉。漸將王“馳以報比”,比迅速集中他屬下的南邊八部約四五萬人,嚴陣以待,準備等兩位骨都侯從單于庭回來,搶先下手,將其擒殺。兩位骨都侯返回時一看陣勢不對,輕騎逃回單于庭。蒲奴單于派萬騎來攻擊,見南邊八部人多勢眾,怒竭暴烈,預有準備,未敢進攻,原路返回。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春,右日逐王比所屬的匈奴南邊八部大人共議,推舉比自立為單于。因其祖父呼韓邪單于附漢得安,他們建議比襲其祖父故號,也稱呼韓邪單于。商議畢,遣使至五原塞(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北),正式向東漢朝廷傳信要求內(nèi)附,并表示“愿永為藩蔽,扦御北虜”。

劉秀請公卿大臣們討論此事。多數(shù)人反對接納。中郎將耿國力排眾議,主張接納。耿國認為,西漢時,漢宣帝接納呼韓邪單于內(nèi)附,曾使?jié)h匈邊境相安長達六十余年,史有前例,有益無害,為何不納?劉秀采納了耿國的建議。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冬,得到東漢朝廷支持的匈奴右日逐王比,正式立為南匈奴單于,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號,也稱呼韓邪單于(為了區(qū)別,本文將他稱為呼韓邪單于二世)。

從此,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北匈奴。

南匈奴歸附東漢后,呼韓邪單于二世為了實現(xiàn)他“扦御北虜”的諾言,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遣其弟左賢王奠率萬余騎進擊北匈奴,生擒北匈奴左賢王,并乘勢擊潰了北匈奴主力,俘其部眾萬余人、牛羊萬余頭、馬七千匹,“北匈奴震怖,卻地千里”。北匈奴在潰敗中進一步分裂,奧鞬骨都侯和右骨都侯率三萬余眾投降了南匈奴。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劉秀遣中郎將段彬、副校尉王郁出使南匈奴,在五原塞(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北)以西修建了南匈奴單于王庭,詔令南匈奴部眾可以進入云中郡(郡治在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東北)放牧生活,并賞賜了大量物資及牲畜等,南匈奴部眾萬分感激。

同年夏,被南匈奴俘獲的北匈奴左賢王伙同南匈奴五骨都侯率三萬余人叛逃,在距北匈奴單于庭三百多里處另建單于庭,北匈奴左賢王自立為單于。劉秀乘機實施監(jiān)控南匈奴的措施,令中郎將段彬在南匈奴設置安集掾史,并配置五十名刑徒兵,以防南匈奴再次發(fā)生類似事件。

北逃的北匈奴左賢王和南匈奴五骨都侯不久發(fā)生內(nèi)訌、內(nèi)斗,五骨都侯皆戰(zhàn)死,左賢王也自殺,諸骨都侯之子各自擁兵自守。同年冬,五骨都侯之子率眾南歸,北匈奴派兵追擊,全部擄去。南匈

奴出兵相救,交戰(zhàn)失利。

劉秀得報,下詔南匈奴呼韓邪二世單于從云中遷居至西河美稷城(今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西北),令中郎將段彬、副校尉王郁留居西河,設府置官。又令西河長史每年率騎兵兩千、刑徒兵五百常駐西河,協(xié)助段彬護衛(wèi)南單于,“冬屯夏罷,自后以為?!?,成為一種制度。

南匈奴為了實現(xiàn)“永為藩蔽”諾言,派其所屬諸王分駐北方各郡協(xié)助守邊;北匈奴基本上停止了對漢邊的侵襲騷擾。

從此,北邊防御大為加強,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門、上谷、代郡等八郡失地全部收復。上述地區(qū)內(nèi)遷的居民全部“布還諸縣,皆賜以裝錢,轉輸給食”,妥善安置。

南匈奴歸漢、北匈奴遠遁之后,長期受匈奴控制的烏桓、鮮卑也歸附了東漢。

東漢與北匈奴爭奪西域

東漢與北匈奴的西域爭奪戰(zhàn),經(jīng)歷的主要戰(zhàn)事有:一、天山反擊戰(zhàn):二、交河救援戰(zhàn);三、班超在西域的孤軍奮戰(zhàn)。

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繼位后,北匈奴開始復蘇,與南匈奴少數(shù)叛逃者相勾結,對河西走廊大肆攻掠,竟然鬧到“河西城門晝閉”的程度(《后漢書·南匈奴列傳》)。漢明帝派遣給事中鄭眾出使北匈奴,想與北匈奴議和。但北單于蒲奴當眾侮辱鄭眾,鄭眾不肯向他下拜。他竟下令將鄭眾“圍守閉之,不與水火,欲脅服眾”。鄭眾決不屈服,“拔刀自誓,單于恐而止”,將鄭眾等人放回(《后漢書·鄭眾傳》)。

鄭眾回朝后向漢明帝痛陳,必須對北匈奴予以還擊,漢明帝不聽。

不久,漢明帝再次派遣鄭眾出使北匈奴,鄭眾冒死在途中“連上書固爭之”,反復申明不能再與北匈奴互通使者的理由:一是會使已經(jīng)歸附的南匈奴心生疑惑;二是會使北匈奴借此懾服西域,使西域各國想歸漢的人士傷心;三是會使北單于蒲奴自以為得計,他的臣下再不敢駁議他的主張;四是會使與匈奴有矛盾的烏桓對東漢朝廷產(chǎn)生離心。

漢明帝一怒之下,將鄭眾追回關押,后赦回。其實鄭眾是位忠臣,一直守衛(wèi)邊防忠心耿耿。后來漢明帝接見北匈奴使者,講起鄭眾在北單干蒲奴面前“意氣勇壯,雖蘇武不過”的表現(xiàn),漢明帝被感動,“乃復召眾為軍司馬”。后來鄭眾被派往敦煌“拜為中郎將,使護西域”。北匈奴聯(lián)合車師圍困西域戊、己校尉肘,鄭眾“發(fā)兵救之”。再后來,鄭眾“遷武威太守,謹修邊備,虜不敢犯”。

當時有另一位仆射耿秉,向漢明帝提出了“以戰(zhàn)去戰(zhàn)”之策。耿秉是中郎將耿國之子,耿國曾說服劉秀接納南匈奴歸附。耿秉則用“以戰(zhàn)去戰(zhàn)”之策說服了漢明帝。漢明帝采納耿秉建議,決定對北匈奴進行反擊。

一、天山反擊戰(zhàn)。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二月,東漢聯(lián)合羌胡、烏桓、鮮卑,發(fā)兵四萬余騎,聯(lián)合進攻北匈奴。這次天山反擊戰(zhàn)兵分四路:第一路,竇固及其副將耿忠出酒泉;第二路,祭肜、昊棠及南匈奴左賢王出高闕;第三路,耿秉及其副將秦彭出居延;第四路,來苗與烏桓校尉文穆出平城。

竇固和副將耿忠,率軍從白山(天山東段余脈)襲擊北匈奴呼衍王部,斬首千余級。呼衍王敗逃,漢軍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哈密地區(qū)巴里坤湖),攻占了呼衍王駐地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市以西的北四堡)。伊吾盧地區(qū)是水草豐美之地,宜耕宜牧。竇固攻占伊吾盧地區(qū)后,在這里設置了宜禾都尉,留下部隊駐軍屯懇。

竇固還在這里作出了一項具有遠見卓識的重大決策:派遣隨軍出征的假司馬班超,率領“三十六吏士”出使西域,這成為后來東漢朝廷得以收復和鞏固西域的關鍵一著。

這次天山反擊戰(zhàn),由于北匈奴采取躲閃避戰(zhàn)對策,其他三路軍均無功而返。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十一月,竇固、耿秉與都騎尉劉張合兵一處,率一萬四千騎兵出敦煌昆侖塞,再次組織出擊,將盤踞在自山的北匈奴余部擊潰,追擊至蒲類海予以殲滅,接著揮師進擊車師。車師分前、后兩部,車師前王是車師后王之子,兩部相距五百余里。由于山高谷深、天寒地凍,竇固本想進攻車師前部。耿秉認為只要擊敗車師后部,車師前部將不擊自潰。耿秉主動領兵向車師后王部疾進,斬殺數(shù)千人,車師后王驚恐,率領數(shù)百騎出迎耿秉,主動向漢軍投降。至此,天山反擊戰(zhàn)以竇固、耿秉大勝告終。

天山反擊戰(zhàn)獲勝后,東漢朝廷于當年恢復了西域都護府,并將府治從烏壘城(今新疆輪臺縣東北小野云溝附近)遷至龜茲它乾城(今新疆庫車縣東牙哈鄉(xiāng)塔汗其),任命陳睦為西域都護。同時恢復了戊、己校尉:任命耿恭為戊校尉,駐軍車師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二十五里破城子);任命關寵為己校尉,駐軍車師前王部柳中城(今新疆哈密盆地東部吐魯番縣爾南)。

中原與西域中斷了六十多年的交通得以恢復。

二、交河救援戰(zhàn)。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二月,竇固、耿秉等奉詔班師回京后,北匈奴對西域漢軍發(fā)動反撲。北單于蒲奴派遣左鹿蠡王率兩萬騎兵襲擊車師。留在車師后王部金蒲城的西域戊校尉耿恭派三百人支援車師,全軍覆沒。

北匈奴攻陷車師后王部,殺死車師后王安得,圍攻金蒲城。耿恭依靠少量兵力在城內(nèi)頑強防守,以毒藥涂箭,怒射匈奴士兵,并明確告訴他們這是毒箭,這也可以稱之為一次“毒箭心理戰(zhàn)”。恰好又來了一場暴風雨,“匈奴震怖”,主動撤退。

五月,耿恭轉移到疏勒城(車師后王部所轄的疏勒城,不是疏勒國的疏勒城,具體位置失考)。

七月,北匈奴前來圍攻疏勒城。耿恭不見援兵,在當?shù)卣心肌跋鹊恰睌?shù)千人,向匈奴軍發(fā)起沖殺,將北匈奴擊退。北匈奴切斷通往城中的水源,企圖將耿恭困死在城內(nèi)。耿恭在城內(nèi)鑿井得水,北匈奴以為“神助”,撤軍而去。

北匈奴在西域一時占得上風,焉耆、龜茲也反叛東漢朝廷,殺死西域都護陳睦,屯墾于柳中城的關寵也遭到北匈奴圍困。

當時漢明帝新喪,沒有向西域及時發(fā)出援兵。車師再度叛漢,與北匈奴聯(lián)合圍攻疏勒城,耿恭已堅守數(shù)月,只剩下幾十名士兵,糧盡彈絕,“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北匈奴誘逼招降,耿恭“誘其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北單于蒲奴大怒,增兵攻城。

派駐西域的漢軍處處告急,寡不敵眾,命懸一線。

剛剛繼位的漢章帝劉坦采納司徒鮑昱建議,于建初元年(公元了6年)正月,令征西將軍耿秉屯酒泉,并行太守事,派秦彭、王蒙、皇甫援等人率領張掖、酒泉、敦煌、鄯善四郡士兵七千余人,與新疆柳中城的屯田兵會合,在交河(今新疆交河古城)大破北匈奴和車師聯(lián)軍,斬首三千七百余級,俘虜三千余人,繳獲牲畜三萬七千余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

最后,漢軍到疏勒城去救援孤軍堅守的耿恭余部時,出現(xiàn)了極為感人的一幕。在援軍到來之前,耿恭派范羌到敦煌去領取士兵寒衣,范羌返回時跟隨援軍一起西進。援軍到達柳中城時,在此屯墾的己校尉關寵已被叛軍殺害。王蒙等人認為戊校尉耿恭生存的可能性也不大了,準備引兵返回。范羌堅持一定要去接應耿恭。“諸將不敢前,乃分兵二千八與羌,從山北迎恭,遇大雪丈余,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

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呼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

耿恭余部撤離疏勒城時尚有二十六人。歸途中“虜兵追之,且戰(zhàn)且行”,一路上叉戰(zhàn)死、餓死、累死一半,“三月至玉門,唯余十三人。衣履穿決,形容枯槁”(《后漢書·耿弁列傳》)。耿恭的事跡真是可歌可泣。

當時漢章帝新立,中原大旱,牛瘟流行,耕地減少,饑民塞道,對西域用兵國力難支。漢章帝采納校書郎楊終的建議,于建初元年(公元了6年)正月發(fā)兵救援西域漢軍之后,緊接著下了另一道詔書,下令撤回西域都護及西域戊、已校尉。第二年(公元77年)三月,又撤回了伊吾盧屯墾兵??傊瑵h章帝執(zhí)政時期,與北匈奴爭奪西域全面失利,等于放棄了西域。

三、班超在西域的孤軍奮戰(zhàn)。

最后,東漢只剩下班超在西域孤軍奮戰(zhàn)。班超當時也接到了朝廷命令他回撤的詔書,當他從疏勒返回經(jīng)過于闐時,于闐王抱住班超坐騎的馬腿痛哭,不讓他東歸,因為他們實在不堪忍受匈奴的殘暴欺壓。班超毅然留下,返回疏勒,為東漢在西域留下了一顆火種。

班超是班彪之子、班固之弟。他先是在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二月隨竇固出征西域,天山反擊戰(zhàn)獲勝后,奉竇固之命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去做分化西域各國與北匈奴的工作。他本來是位文官,職務是假司馬。但他出使西域期間,卻成了一名外交家兼軍事統(tǒng)帥,做出了名垂青史的英雄業(yè)績。

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班超從疏勒上書朝廷,稱西域三十六國可復,請朝廷發(fā)兵增援。朝廷派遣徐干率一千援兵,象征性地支援班超。

班超得到這一千援兵,利用各方矛盾,聯(lián)合當?shù)亓α浚⒘吮毙倥神v鄯善、于闐的使者;廢黜了龜茲派遣的疏勒王,扶立了本土疏勒王;擊敗了莎車、龜茲、焉耆等地的貴族叛亂:擊退了月氏對西域的入侵。班超實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漢章帝死后,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封定遠侯。

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三十一年,在西域享有極高威望,是東漢收復和鞏固西域治權的大功臣。

班超晚年返回京都洛陽后病故。

北匈奴滅亡

東漢消滅北匈奴,經(jīng)歷了如下幾次重要戰(zhàn)斗:一、稽落山之戰(zhàn)(首次奔襲北匈奴單于王庭);二、金微山之戰(zhàn)(再次奔襲北匈奴單于王庭);三、巴里坤追擊戰(zhàn)(最后襲殺北匈奴單于於除鞬),消滅北匈奴。

漢章帝時,因內(nèi)地發(fā)生災荒,抗擊北匈奴遇到困難,被迫退出西域。這時的北匈奴,也是強弩之末,正在迅速走向衰亡。

漢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六月,北匈奴三木樓訾大人稽留斯率部眾三萬八千余人、馬兩萬匹、牛羊十余萬頭,至五原塞,向東漢朝廷投降。這一重大事件,使北匈奴產(chǎn)生了極大恐慌。北單于於除鞬擔心東漢朝廷出兵襲擊,迅速采取行動,“遣使貢獻,求欲和親”,并于漢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向東漢提出恢復邊市的要求,以試探東漢朝廷的態(tài)度。

漢章帝決定對北匈奴采取羈縻政策,詔令武威太守孟云同意與北匈奴互通邊市,并要對北匈奴諸王貴族以禮相待。北匈奴派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驅(qū)趕牛馬萬余頭來邊市與漢商交易,前來參加邊市的北匈奴諸王貴族都受到東漢邊郡官府的盛情款待。

南匈奴對此感到不陜,派兵襲擊北匈奴商隊,“遮略生口,鈔掠牛馬,驅(qū)還入塞”。(《后漢書·南匈奴列傳》)南匈奴的這一舉動,又促使北匈奴進一步分化瓦解,向東漢朝廷投降的人日益增多。

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二月,北匈奴大人車利、涿兵等率部入塞降漢,陸續(xù)歸附者多達七十三批。

這時的北匈奴,已陷入四面交困的境地?!澳喜?南匈奴)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后漢書·南匈奴列傳》)。北匈奴在漠北已難以立足,將單于庭遷往北方縱深安侯河(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以西)。那幾年,北匈奴連續(xù)遭受旱蝗天災,人缺糧,畜缺草,內(nèi)外交困,加速了其上層的矛盾激化,爭奪單于位的斗爭日趨激烈。

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二世一心吞并和統(tǒng)一北匈奴,這時利用北匈奴內(nèi)外交困之機,經(jīng)常襲擊北匈奴。元和二年冬,南匈奴出兵,向北尋找北匈奴,至涿邪山(今蒙古國境內(nèi)阿爾泰山東脈),攻殺北匈奴溫禺犢王而歸。

北匈奴遣使來漢“訴苦”。面對這種形勢,漢章帝和他的謀臣們感到左右為難,既不想與南匈奴重開戰(zhàn)端,又不想傷北匈奴的面子,只得采取兩面遷就的辦法。一方面,由東漢朝廷向北匈奴加倍賠償被南匈奴擄掠的牲口;另一方面,下詔對南匈奴取得的戰(zhàn)績論功行賞,“計功受賞如??啤?。

這是一個大笑話。一個封建王朝的戰(zhàn)略決策如此優(yōu)柔寡斷、模棱兩可,可以斷定它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為。

南匈奴利用東漢朝廷的模棱兩可態(tài)度,繼續(xù)向北匈奴發(fā)動進攻。鮮卑族更了不得,乘機從東部向北匈奴大舉進攻,將北匈奴優(yōu)留單于殺掉,仍不解恨,還把他的人皮剝下來,當戰(zhàn)利品帶回去,留作“紀念”。這一舉動對北匈奴的震動非同小可,“北庭大亂”。屈蘭、儲卑、胡都須等率八千精兵,攜五十八部二十萬人,潮水般涌向云中、五原、朔方、北地諸郡,向東漢朝廷投降。在這種背景下,東漢朝廷對北匈奴展開了一系列作戰(zhàn)行動。

一、稽落山之戰(zhàn)——首次奔襲北匈奴單于王庭。

這時漢章帝病死,年僅十歲的太子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由竇太后臨朝聽政(竇太后無子,漢和帝劉肇并不是她的親生兒子,但她是漢章帝劉坦的皇后,劉肇繼嗣在她名下)。竇太后是河西五郡大將軍、東漢大司空竇融的曾孫女,出身豪門,女流雄心,精明強干。她的執(zhí)政風格與漢章帝恰好相反,漢章帝遇事優(yōu)柔寡斷,她處事卻果斷決絕。

這時,南匈奴單于屯屠何上書朝廷,請求乘北匈奴內(nèi)亂之際,“出兵討伐,破北成南,并為一國,令漢家長無北念”。

這一奏請正合竇太后心意,但遭到朝中多數(shù)大臣反對。竇太后單獨召見征西將軍耿秉,把南單于屯屠何的上書交給他看,聽聽他的意見。耿秉回顧了兩漢與匈奴長期抗爭的歷史,說,漢武帝一代雄主,盡了極大努力,想征服匈奴,后來由于國力不濟,只得休兵,雄心未竟。漢宣帝時,匈奴內(nèi)亂,呼韓邪單于主動附漢,北邊得以安寧六十余年。王莽篡位,對匈奴一味狂妄欺壓,直至把匈奴逼反。東漢光武帝劉秀開國,“緣邊壞郡得以還復”,但劉秀對匈奴采取守勢,不敢用兵。如今“北虜分爭,以夷伐夷,國家之利,宜可聽許”(《后漢書·南匈奴列傳》)。

耿秉的意見卻遭到尚書宋意的反對。宋意認為,南北匈奴互相攻擊,無損于漢。他主張同意北匈奴的和親要求,然后加以利用。如果對北匈奴發(fā)兵進攻,不僅國家耗費巨大,還可能被南匈奴利用,弄不好會引來災禍(《后漢書·宋意傳》)。

竇太后權衡利弊,自有決斷。她決定第一步先按耿秉的意見辦,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出兵蕩平北匈奴。第二步再接宋意的意見辦,在北匈奴扶植一位傀儡單于,將南、北匈奴分而治之,以夷制夷,保持平衡,便于駕馭。

竇太后決策已定,開始物色領軍人物。恰逢

其兄竇憲收買刺客刺殺都鄉(xiāng)侯劉暢,獲罪下獄,當死。竇憲主動請求出戰(zhàn)匈奴,以贖死罪。竇太后便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統(tǒng)領大軍討伐北匈奴,將功贖罪;耿秉為征西將軍,輔助竇憲。大軍出發(fā)前,三公九卿紛紛上書反對出兵,竇太后決心已定,一概不予理睬,一副大家氣派。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竇憲編組三路大軍,討伐北匈奴。第一路,竇憲、耿秉率領,南匈奴左谷蠡王率一萬騎兵加入,出朔方雞鹿塞(今內(nèi)蒙古磴口西北)。第二路,南匈奴單于屯屠何親率—萬騎兵,出五原滿夷谷(今內(nèi)蒙古固陽縣南)。第三路,度遼將軍鄧鴻率邊郡兵及羌胡騎兵八千人,南匈奴左賢王率—萬騎兵加入,出五原稻陽塞(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東)。三路大軍總兵力共四萬六干人,長驅(qū)北進,會師于涿邪山(今蒙古國境內(nèi)阿爾泰山東脈)。

竇憲獲悉北單于屯駐于稽落山(今蒙古國古爾連察汗嶺西北),派遣副校尉閻盤率領—萬多精騎為前鋒,竇憲、耿秉率大軍隨后跟進,向稽落山挺進。前鋒抵達稽落山,與北匈奴主力展開激戰(zhàn),北單于大敗而逃,漢軍追擊至私渠比配鞮海(今蒙古國烏布蘇泊)。這次戰(zhàn)役消滅北匈奴—萬三千余人,俘虜北匈奴部眾無數(shù),繳獲牲畜一百余萬頭。

獲勝后,竇憲、耿秉等登臨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命令隨軍出征的班固作賦刻石,記述這次重要戰(zhàn)役經(jīng)過,實際是為竇憲歌功頌德??剔o大意稱:漢元舅車騎將軍竇憲,寅亮圣明,理兵于朔方,驍騎三萬,勒以八陣,茳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jīng)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后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冠。于是躡冒頓之區(qū)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據(jù)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后漢書·竇憲傳》)。班固不愧是東漢大文豪,這篇刻辭寫得氣勢磅礴,為這次戰(zhàn)役勝利更增添了一層炫目光彩。

竇憲率大軍凱旋時,遵照竇太后關于對北匈奴“宜因其歸附,以為外扦”的方針,派司馬吳汜、梁諷二人攜帶金帛財物,前去招降北單于蒲奴,并派一支軍隊隨后跟進,以作威懾。昊、梁沿途招降北匈奴—萬余人,抵達西海(今蒙古國杜格爾湖)時,終于趕上了逃亡中的北單于蒲奴。吳汜、梁諷向北單于蒲奴宣明漢朝威德,并授予財物,招其歸降。北單于蒲奴感恩戴德,叩頭拜受,表示愿意仿效呼韓邪單于二世,臣服漢朝。隨后率其余眾隨吳汜、梁諷一起東還。行至私渠輥海,得知東漢大軍都已撤回塞內(nèi),北單于蒲奴派其弟右溫禺輥王於除鞋攜貢物隨梁諷入侍漢朝,他自己沒有來。

北匈奴稽落山潰敗后,再度分裂,溫犢須王、日逐王、溫吾王、夫渠王等八十一部二十多萬人降漢。

竇憲討伐北匈奴大獲全勝的捷報傳至京城洛陽,竇太后不僅赦免了他的死罪,還遣使持節(jié)至五原迎候,加封竇憲為大將軍。但是,北單于蒲奴中途變卦,他本人沒有來洛陽朝拜東漢天子以表臣服,派弟弟來朝入侍,這使竇憲極為不滿。他一面奏請朝廷退還北單于之弟於除鞋,一面準備再次出擊北匈奴。

二、金微山之戰(zhàn)——再次奔襲北匈奴單于王庭。

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五月,竇憲遣副校尉閻盤率兩千多騎兵擊潰占領伊吾盧城的北匈奴軍,奪回了對伊吾盧地區(qū)的控制權,車師前、后王均向東漢朝廷投降,遣子入朝為質(zhì)。北匈奴在西域的殘余勢力基本肅清。

七月,朝廷任命鄧疊接替耿秉為征西將軍,協(xié)助大將軍竇憲進駐涼州。

九月,北單于蒲奴遣使稱臣,表示愿意親自來漢廷朝見。

十月,竇憲派班固、梁諷出塞迎接北單于蒲奴。

但與此同時,南匈奴再次奏請消滅北匈奴的上書已經(jīng)得到朝廷批準。竇憲便將班固、梁諷出迎北單于蒲奴作為誘餌,命漢軍與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八千精騎出雞鹿塞(今內(nèi)蒙古磴口西北),抵達涿邪山(今蒙古國境內(nèi)阿爾泰山東脈)后,留下輜重,兵分兩路,輕裝疾進,迂回合圍駐扎在河云(今蒙古國科布多東北)的北單于王庭?!皢斡诖篌@,率精兵千余人合戰(zhàn)。單于被創(chuàng),墮馬復上,將輕騎數(shù)十遁走”,逃往金微山(今阿爾泰山)。閼氏、玉璽均未帶走。

竇憲又派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率八百精騎,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蒲奴新駐地金微山,一舉殲滅北匈奴諸王及其部屬五千余人。北單于蒲奴僅帶數(shù)騎“遁走烏孫”。(《后漢書·袁安傳》)金微山之戰(zhàn),漢軍出塞五千余里,是兩漢肘期漢軍對匈奴出擊最遠的一次。金微山戰(zhàn)役后,北匈奴退出了漠北。

三、巴里坤追擊戰(zhàn)——最終斬殺北匈奴單于。

窮途末路的匈奴北單于蒲奴已投靠烏孫。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北單于,率領右溫禺鞬王、骨都侯以下數(shù)千人屯駐于蒲類海(今新疆哈密地區(qū)巴里坤湖),遣使入塞,向東漢朝廷請降。朝廷同意竇憲的建議,正式承認於除鞬為北單于。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正月,朝廷派遣耿夔前往蒲類海向於除鞋授了單于玉璽。并派中郎將任尚領軍駐守伊吾盧城,護衛(wèi)北單于,一切待遇均同南單于。這樣,東漢朝廷實現(xiàn)了由竇太后確定的戰(zhàn)略目標:先征服北匈奴,然后在北匈奴扶植一位傀儡單于,對南、北匈奴分而治之。

但是,在要不要再立北單于的問題上,朝廷內(nèi)引起了極大爭論。司徒袁安、司空任隗等人,早先竭力反對出兵討伐北匈奴,這時卻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竭力反對再立北單于,主張徹底消滅北匈奴,讓南匈奴回歸大漠。而竇憲、耿秉等主戰(zhàn)派則認為,保留一個北單于充當傀儡,對南、北匈奴分而治之,有利于以夷制夷;如果將北匈奴徹底消滅,讓南匈奴回歸大漠,等于放虎歸山,將來很難駕馭。應該說,竇憲與耿秉的看法不無道理。

這時,漢和帝已成年,他同竇氏家族積蓄已久的矛盾突然爆發(fā)民。漢和帝劉肇原是漢章帝和梁貴人生的兒子,竇太后臨朝稱制,他無可奈何,但他早晚要為生母報仇。竇太后聽政期間,重用其兄竇憲、其弟竇篤、竇景,專權霸道,橫行京師,早已激起眾怒。討伐北匈奴大勝后,竇憲自恃功高,更顯霸道,朝中趨炎附勢者眾,“朝臣上下,莫不附憲”。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十月,漢和帝臨駕長安,下詔竇憲前來會駕,朝中尚書以下官員竟對竇憲下跪叩拜,“伏呼萬歲”。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漢和帝的心里像卷起海濤般翻滾起來。漢和帝發(fā)現(xiàn),唯獨宦宮鄭眾“不事豪黨”(此鄭眾與出使北匈奴的鄭眾不是同一人),漢和帝“遂與眾定議誅憲”(《資治通鑒·漢紀四十》)。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潛圖弒逆”案發(fā),漢和帝下詔收捕竇憲同黨郭璜、郭舉、鄧壘、鄧磊,“皆下獄死”。又派謁者仆射“收憲大將軍印綬,遣憲及弟篤、景就國,到皆自殺”(《后漢書·和帝紀》)。

竇太后也被迫歸政于和帝,不久“憂懼而死”。

跟隨竇憲出征的班固也被株連,先被免除官職,后又被捕下獄,死于獄中。這時班固編纂《漢書》的工程尚未完成,后來由他妹妹班昭續(xù)作《八表》,扶風人馬續(xù)又補作《天文志》,編纂《漢書》的工程方告完成。

新立的北匈奴單于於除鞋北匈奴單于於除鞬,把竇憲、耿秉看成是自己在東漢朝廷的靠山。竇憲獲罪自殺,耿秉也在這時去世,北匈奴於除鞬單于失去靠山,恐遭不測,于永元五年九月從蒲類海地區(qū)向北遁走。

東漢朝廷派王輔、任尚領兵追擊。他們設計誘騙於除鞋單于返回蒲類海北匈奴單于王庭,然后突然襲擊,將他殺掉,北匈奴宣告滅亡。

北匈奴余部,一部分向遙遠的歐洲遷徙,從此從史書記載中消失;一部分融入了東部的鮮卑族;一部分融入了西部的柔然族;一部分向南投降了東漢朝廷:一部分并入了南匈奴,后來與南匈奴一起進入內(nèi)地,曾一度建立過劉漢政權,再后來逐步漢化,融入了漢族。

北匈奴被消滅后,鮮卑族迅速由東向西,填補了北匈奴滅亡后出現(xiàn)的真空地帶,并迅速西上、南侵,成為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的強大勢力。

責任編輯蘭寧遠

猜你喜歡
劉秀匈奴西域
《八月西域行印記》
匈奴王的珍寶
義退匈奴兵
劉秀苦尋同窗
劉秀:響當當?shù)摹俺烧Z帝”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機”之匈奴的陰謀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散文詩(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2
《西域圖志》纂修略論
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 08:16:55
阳泉市| 海南省| 大庆市| 泰和县| 德州市| 五峰| 尤溪县| 盐山县| 峡江县| 略阳县| 章丘市| 买车| 蓝山县| 堆龙德庆县| 湘潭县| 顺平县| 婺源县| 贵阳市| 合川市| 兴义市| 文化| 鲜城| 榆中县| 年辖:市辖区| 宜兰市| 衡水市| 二手房| 息烽县| 台安县| 博客| 获嘉县| 永年县| 蒙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侯马市| 乐山市| 平潭县| 浠水县| 屯昌县| 赫章县| 南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