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煥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進行作文評講,方式是剖析個例,分析得失,揭示規(guī)律,使我們作文合乎規(guī)范,提升檔次。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他的文章,同學們聽后對此文作出評判。
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練一手方塊字,承中華文華魂》。
漢字的歷史有多久?倉頡造字眾人皆知?!锻ㄨb外傳》記載:“黃帝命倉頡為左史,制字,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黃帝,倉頡所處的時代傳說距今約四五千年,也就是說,漢字陪伴中華歷史走過了四五千年的風雨歷程!
我們的祖先一筆一刀地在龜甲、獸骨上刻寫著文字,青銅器出現(xiàn)后又有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又稱“鐘鼎文”。隨著時代的變革與技術創(chuàng)新,漢字也日臻完善。秦統(tǒng)一中國定小篆以“書同文”,又有程邈創(chuàng)隸書。到了東漢末年,書法已成為一門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更有眾多的書法家創(chuàng)造出風格多樣,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曹魏的鐘繇將隸書轉為楷書,漢字又向前跨出了一步,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因其行云流水般的書法藝術流傳至今,其人也以“書圣”之名被人銘記。
漢字陪書法一路走來,書法也見證了漢字的成長。
人說“看字識人”,所言非虛。衛(wèi)夫人蠅頭小楷彰顯女性秀麗、溫婉之美,顏真卿所創(chuàng)“顏體”氣勢雄渾,充分顯示了一代才子在盛唐的意氣風發(fā)。筆鋒凌厲之人,必有剛毅之氣;字體柔和之人,則性多溫和。寫字龍飛鳳舞者不甘被束縛;筆跡工整者則處事嚴謹不茍。
然而當下,網(wǎng)絡普及,十指在鍵盤上飛舞,噼哩啪啦方方正正的字便在電腦上顯現(xiàn),再經(jīng)打印,方便快捷。在現(xiàn)代化辦公中,幾乎看不到有誰還在用筆來書寫漢字。速度是提起來了,可漢字文化的氣息卻流失了。現(xiàn)代人拿起筆來寫字有幾人能寫出賞心悅目的漢字?更有甚者越洋博士寫家書竟錯字連篇!
幸而,已有小學教育推動漢字書法練習,大學也推出漢字書寫等級考試。畢竟雋永的漢字書法有其獨特的魅力,還有有識之士能看到這一點并為挽救漢字的書寫盡上自己的一份力。
同學們,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魂,伴隨著歷史的腳步,這種文化必定要有人來傳承!而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年,除了接受現(xiàn)代文化外,更應承擔起傳承中華歷史文化的責任!讓我們共同努力,練一手方塊字,承中華文化魂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師:文章大家都聽到了,可以打多少分?
生:50多分!
師:與我心目中所給的分很吻合,說明你的眼光與判斷力都不錯。請問,你的理由何在?
生:立意非常準確,文體較為新穎,文字煞是通暢。
師:哦,說的很準確,這位同學說的都是該文的長處。此文的不足之處在哪里?生:漢字的發(fā)展史、書法的特點顯得多了些,有點兒頭重腳輕。
師:你的眼光較為犀利,切中肯綮。如何改進?
生:述說歷史應一筆帶過,更多的筆墨應放在寫“憂慮”或者寫“不必憂慮”上。
師:說的不錯,頗有見地。但是,依我之見,此文最大的缺憾并不反映在剛才這位同學說的這一點。哪些同學看出來了?
生:議論不夠深刻,缺乏應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師:同學們認為他說到點子上來了嗎?
生:說到了——!
師:確實如此!這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要對癥下藥。怎么開處方?
生:要聯(lián)系社會改革與進步的大背景,在思想上進一步提升,不能僅限于漢字的書寫與書法的歷史演變等。
師:能否說的更具體一點兒?
生:(陷于沉思狀)
師:大家看過梁實秋先生的《下棋》,人說“觀棋不語真君子”,而事實上大多數(shù)人難于做到,梁先生也不能免俗。然而脫俗的是,他居然用一句近似格言的警句寫出這種感受:“觀棋不語是一種痛苦。”為什么?兩難呀!不出聲是做不到的——“喉間硬是癢得出奇,思一吐為快”;出聲也難——說得中肯,一個人罵你“多嘴驢”,另一個人也不感激你,“難道我還不曉得這樣走?”說得不中肯,下棋的兩個人會一起嗤之以鼻,同樣挨罵。梁先生寫出了這種極為深刻細膩的感受,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生:(大多作醍醐灌頂狀)我明白了,那就是要寫出您經(jīng)常說的“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章來。
師:你真是太有才了!請繼續(xù)。
生:可以寫現(xiàn)代有些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甚至糟踐。
師:能否舉例說明之?
生:如我國的“端午節(jié)”被韓國搶先申報。我國還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于絕跡,不一而足,
師:這是事實論據(jù),有無理論論據(jù)?
生: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不無憂心地說:“文化似乎不關乎國計民生,但卻直接關系著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識、思想、言語和氣質,抽出文化這根筋,一個民族將成為植物人!”
師:說得好!從漢字的書寫,進而寫到書法藝術,闡述對漢字書寫及書法藝術岌岌乎殆哉的憂慮,這在審題立意上只能是立意準確、符合規(guī)范,那么要想達到“深刻”的發(fā)展等級,就得再論述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乃至發(fā)揚光大。有人說的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蔽覀兛释嘘P部門應竭盡所能,繼承我們的文化遺產,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一縷縷亮色。從寫作上來看,這是一種什么方法?
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方法。
師:對!由此及彼,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揭示事物的因果關系,使觀點具有啟發(fā)性,若從歷史的高度辯證地分析問題,言人之所未言,這樣的文章會遠遠高出就事論事地發(fā)表“見解”,從而達到深刻。魯迅先生說:“開口小,角度新,挖掘得深”。我們要啟動開放思維:多向思維,多角度思維,輻射思維,發(fā)散思維。是啊,如果我們寫作議論文時能站在時代的高度,寫出歷史的厚度,突出思想的深度,揭示問題的廣度,具有應有的力度,那該有多好啊!
生:老師,我想請教一下,如何才能做到您講的這些呢?
師:哦,這位同學肯動腦筋,這也涉及到一個怎么做才能達到以上境界的問題,也就是使思想深刻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請問在座的有何高見?
生:這就是您所講的解決問題,是吧?我明心,不明口,還是請您給我們指點迷津吧?
師:那就讓我們共同探求這個問題吧!我給大家出一個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怎么寫才算深刻。大家知道,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關,讓我們寫一篇《雄關賦》應怎么寫!
生:我想寫山海關之雄之險,寫萬里長城,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寫當今山海關風貌。
師:這位同學說的很好,但你們認為有什么缺憾沒有?若有,這種遺憾是什么?
生:有缺憾,就是缺乏應有的深度。
師:如何才能有深度?
生:可以通過贊頌雄偉險要的山海關,進而贊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還可以寫今日的中國日益強盛,建有一道道銅墻鐵壁,任何敵對、反華、分裂勢力都甭想攻破。
師:同學們認為可以嗎?
生:完全可以——!
師:還有沒有更出奇制勝的招兒?
生:想不出來了!
師:好,那我們看看著名作家峻青先生是如何在深刻上下功夫、做文章的。峻青先生從“闖關東”的“四爺”那里了解山海關,但直到1979年夏他才首次登上這一著名的關隘。但由于當時正忙于寫作《海嘯》,而未能動筆成文。1980年作者第二次登臨時,仍然十分激動,感觸良多,產生一種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于是搜集了許多材料,準備寫篇散文。但在立意上尚未找到深刻之處,因此苦思多日,仍未動筆,便決定暫時不寫了。直到1982年,作者找到一份材料,談到十年動亂后,某些人產生了信仰危機,并列舉了許多觸目驚心的事例,使他十分震動。這時作者頭腦里“忽然思想的火花一閃”,又想起了一直活躍在作者記憶中的山海關,于是一個高深的立意產生了:信念是最堅固的雄關?!缎坳P賦》也就象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那樣地誕生了,“雄關”也就被作者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含義,試想,假如作者當時只是因襲前人,一味贊頌所見到的雄偉險要的山海關,而不針對現(xiàn)實的信仰危機問題進行深層挖掘,從山海關聯(lián)想到,心中的雄關——信念——“對社會主義、對革命事業(yè)、對祖國堅貞不屈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無比堅固的雄關,那就沒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只不過是一篇平庸膚淺之作罷了。請問,同學們可以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生:一要廣泛閱讀,有豐富的積淀;二要與生活對接,跟時代合拍,與社會同步,“文章合為時而著”嘛!
師:你說得太好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時。不能只抓表象,就事論事,而必須在思想認識上下功夫,在思想水平上做文章。要站的高,想的遠,挖的深,看的透,有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對材料深刻的開掘力,對生活內容高度的概括力,就要“見人之所未見,發(fā)人之所未發(fā)”,從而達到弘揚正氣,針砭時弊,革故鼎新,激濁揚清之效。
需要給大家講明的是,有三點:
(一)怎樣做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一是要探究并揭示現(xiàn)象存在的背景;二是探究并揭示現(xiàn)象的共同特征;三是探究并揭示現(xiàn)象的特殊意義。
(二)如何做到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呢?一是追因問果。尋根溯源;二是運用反推,假設論證。
(三)怎樣做到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一是觀點要能引起人的關注和共鳴;二是觀點要想他人之所未想,言他人之所未言(反彈琵琶,逆向求異;另辟蹊徑,側面求異;凹凸成鏡,散點聚焦);三是把一般認識提升到新層次。
師:同學們明白了嗎?還有什么需要我講述的?
生:明白倒是明白了,只是還請您講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
師:好吧,我講講剖析方法。
寫作深刻的議論文,除思想認識高,運用論據(jù)新還不夠,還須對運用的材料進行恰當?shù)胤治?,使觀點與材料有機地掛起鉤來。譬如,陳述性的命題,要論述其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從反面論述其危害性;對錯誤思想的批評要挖掘其根源,指出其實質和危害,還其本來面目。如果用的是事實論據(jù),必須在論點和論據(jù)之間加上過渡性或揭示性的語句,其語言標志有:“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之所以如此想,就在于……”、“這是不爭之事實,其蘊含何在呢”等。除此之外,還要挖掘出這個事實所蘊含的意義。找出論點和論據(jù)的聯(lián)系點。設若運用的是名言警句,還要對之加以闡釋,尤其是古詩文名句更應如此,其語言標志為:“這一名句的主旨是”、“其要義為”等。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個例來探究了議論文寫作的一些規(guī)律與方法,這還只是紙上談兵?!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只要我們每一位同學按照我所講的方法經(jīng)常練習,寫出深刻的議論文來豈不是熊瞎子吃豆芽——小菜一碟?努力吧,同學們!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