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硯
【摘要】 本文首先闡述了苗族刺繡工藝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發(fā)展歷史,其次指出了苗族刺繡在現代商業(yè)背景下的發(fā)展中面臨的各種嚴峻的問題。最后對苗族刺繡工藝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進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 苗族刺繡;現代化、商業(yè)化;傳承;變異
2008年5月,我們來到貴州黔東南地區(qū),進行苗族刺繡工藝的考察??疾旌蟀l(fā)現,由于旅游業(yè)的開發(fā)和苗繡自身發(fā)展的一些原因,讓原本純粹自繡自用的手工苗繡開始變的商業(yè)化,這種現象引起本文作者的一系列思考。
一、苗族刺繡工藝發(fā)展脈絡
刺繡古稱“鑿”、“針鑿”、“針繡”,民間俗稱“繡花”、“扎花”“灑花”,文人士大夫稱其為“女紅”。主要是指以絲線、棉線或色布等在各種衣料、布料上用針刺、縫釘構成花紋的方法。它的產生,應當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據《尚書》記載,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已有了“衣繪而裳繡”的規(guī)定。作為一種民族手工藝術,刺繡具有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價值。自古以來,服飾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刺繡文化又是服飾文化的精髓。文獻記載三苗族先民好“鳥章卉服”,可見古代的苗族人已穿上了刺有花鳥圖案的漂亮衣服。衣服上既有花鳥圖案,勢必少不了以下兩種技藝:繪和繡。三苗先民或繪或繡難以肯定,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在衣服上或繪或繡都是對美的追求。然而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繪肯定比繡要早。
楚國時代,苗族刺繡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敖ㄐ酆缰首遒猓迳s而炫耀”。人們以霓虹作樣繡刺的彩旗,五色協(xié)調而光耀千里,足見繡技之高。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戰(zhàn)國早期的楚刺繡,盡管繡線已全部脫落,但針眼仍然十分清晰,花紋為卷曲花卉紋,線條流暢、針腳整齊、均勻、技法為辮繡。
據史料記載,苗族先民早在周的末期就開始徒遷,一部分到了今天的大西北—青海、甘肅;另一部分則翻山越嶺到達今天的云南境內。秦滅楚統(tǒng)一中國之后,楚國一部分苗族與華夏民族融合了,另一部分則陸續(xù)向南和大西南遷移。這種民族的大遷徙不僅是經濟的大轉移,而且也是科技文化的大轉移,經濟的大轉移有金銀、種子、耕牛、農具的運送??萍嘉幕拇筠D移有紡織、刺繡、蘆笙等等。苗族這次破國后的大遷徙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走得遠的到了今天的東南亞各國,走在最后頭的還滯留在今天湘、鄂、川和黔、滇、桂、粵一帶。苗族不管搬遷到哪里,都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和獨特的精神文化。他們愛講的是始祖“高陽”(亦稱“告央”或“姜央”)繁衍人類的故事,無論你走到哪個苗寨,都會看到刺繡。
苗族刺繡各地風格均有差異。湘鄂川的苗族刺繡優(yōu)美而寫實;廣東廣西的苗族刺繡,一般較為簡樸;云南的苗族刺繡,大抵近似貴州西部的厚重風格;東南亞各國的苗族刺繡,則注入了異國的豪華和浪漫。苗族刺繡最精美的還是要數貴州,各種風格,各種技法,隨處可見。在貴州,最有代表性的還是要數黔東南的苗族刺繡,其風格和技法,可謂登峰造極。
由于時間漫長,刺繡十分普及。從數百戶的大寨到數戶小寨,婦姑個個會刺繡。凡姑娘,一般來說,從七八歲起便開始學刺繡,不會紡紗不會刺繡的姑娘嫁不出去或難找到條件較好的婆家。在苗族傳統(tǒng)社會中,刺繡的好壞可算是衡量一個姑娘智慧高下的重要標準。因而,無論在游方場或是銅鼓堂,姑娘們都穿著自己繡制的花衣,都盡量顯示自己的刺繡技藝。
苗族刺繡,作為民族藝術的代表,或作為民族藝術的標志,閃爍著婦女創(chuàng)造的光輝。我們誰也不會輕易忘卻這一點。苗族刺繡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作為一種實用藝術,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蓬勃開展,它將進一步展示它的魅力,為人類的繁榮進步服務。
二、苗族刺繡工藝傳承存在的問題
(一)苗族刺繡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狹小
現在,不管是苗族服飾的擁有量還是其使用的頻率,都在不斷地萎縮。這是因為,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苗族服飾在民間中已逐漸地喪失了其曾經所起的功用及存活條件。苗族服飾對年輕一代己經缺少了足夠的吸引力,已經激不起他們的興趣和渴望,在許多年輕人眼里傳統(tǒng)服飾意味著“落后”“保守”而成為“老年人的美”,由這種觀念所建構的文化氛圍常給“穿著者以壓力,產生不符合‘從眾的群體文化心理”。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也是傳統(tǒng)服飾面臨生存壓力的另一個源泉。民族文化的旅游開發(fā)使“民間文化由參與性文化逐漸蛻變?yōu)橛^賞性文化,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娛樂內容經過商業(yè)性開發(fā),出現了時空移位與儀式化趨勢”,人們參與這種活動是以第三者或外來者的位置去認同和觀賞,他們對苗族服飾的美的感受有如朱光潛所謂的“距離美”,沒有強烈的情感投入,不熱衷參與和創(chuàng)造。刻意迎合、滿足旅游者的獵奇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也為傳統(tǒng)服飾的存活增添了壓力。在苗族服飾中,主要表現為裝飾造型的極度擴張,裝飾部位極度擴大,用色失調生硬,工藝粗糙,風格趨同等,使原本簡潔、和諧、工藝精美、風格獨特的服飾失去了吸引了。
(二)掌握工藝的人越來越少,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境遇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能夠熟練掌握刺繡這門工藝的人年齡普遍偏大,主要分布在45歲以上的人群中,在這個年齡段中,很熟練地掌握刺繡的人達90%以上,刺繡工藝的掌握情況,年齡與熟練程度成正比,與不熟練或不會成反比。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遞減,刺繡工藝的熟練掌握程度迅速下降,而不熟練(不會)的數量卻急劇上升。苗族刺繡工藝很明顯地呈現出了衰落的跡象,多種繡技在民間中已銷聲匿跡。具有精湛手藝的一代人漸漸老去,新一代人對工藝完全陌生,長期下去,這種優(yōu)秀的工藝藝術將會后繼無人。我們對一位90歲高齡名叫龍秀潔的苗族老人調查發(fā)現,她于2007年榮獲“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但是她卻沒有一個傳承人,為了防止平繡、挑花繡、辮繡、打籽繡等手藝失傳,在年齡大、眼神不好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做事。此外,對于苗裝工藝的變遷,或許民間語言更能生動地表達了這種狀況:挑花繡朵,五十年代,人人都會;七十年代,中年人會;九十年代,老年人會。隨著老一輩婦女的故去,如果不采取其他的措施,苗繡這種蜚聲中外的工藝美術將在民間中消失。
(三)苗族刺繡工藝創(chuàng)新的能力逐漸下降,創(chuàng)新的內容缺乏新意
工藝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小對工藝越不感興趣從而使工藝創(chuàng)新能力就越低。而年輕一代卻是工藝傳承的載體,她們創(chuàng)新能力的下降將意味著苗族刺繡文化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相應地就會降低。另外,僅有的少量創(chuàng)新,從創(chuàng)新取材與內容來看,也主要與主流社會事物的內容雷同,既缺少對主流社會的吸引力,也沒有突出本民族的民族特征,在族群中也不為本族成員所認同。雖然這也是一種對異文化的整合,但這種整合缺乏生命力。因此創(chuàng)新能力的缺乏是苗族刺繡工藝面臨的另一難題。此外,也與苗族青年不愿意學習刺繡有關,她們忙著到城里打工,這是文化變遷中苗家青年的價值取向。
三、苗族刺繡工藝現代傳承的思考
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社會的變遷以及人們交往和流動的頻繁,人們對刺繡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也在發(fā)生改變。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探求和理清刺繡工藝的傳承理念是刺繡能否得以傳承的關鍵。
(一)苗族刺繡向經濟功能轉換
市場化、商業(yè)化是盤活民族文化資源的一種有效途徑。它可以使民族地方文化優(yōu)勢轉化為市場地緣優(yōu)勢,人文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人文價值和商業(yè)價值,推進民族文化產業(yè)化,為民族文化的繼承、發(fā)展注入新的血液與生命力。因此,對于苗族民間群體來說,刺繡工藝向經濟功能轉換是當前他們所必須完成的市場化改革。雖然對于研究者、民族精英以及外面的群體,苗族刺繡還具有多種諸如為研究苗族歷史、苗族信仰、審美、收藏等功能,但是,由于苗族刺繡文化的創(chuàng)造群體都是在民間,他們沒有這么深層次的考慮,經濟水準的提高是他們當前最關注的事項。而苗繡的功能向經濟轉向是苗繡能否延續(xù)的基礎。在調查中,黔東南苗族刺繡工藝經濟化也做得有聲有色。
(二)發(fā)揮教育在刺繡工藝傳承中的作用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它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的語言文字背后隱藏著大量的民族歷史資料和民族文化,對缺乏史料和文化記載的民族來說,語言材料更顯得重要,所以,歷史學家把語言稱為“活的社會化石”。苗族刺繡的傳承也離不開苗族語言,在母親向女兒傳授技藝的時候,也在向女兒講述刺繡內涵和名稱,沒有語言,刺繡的傳承是不可想象的。而語言是通過教育而習得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要使民族語言的教育占有一定的比例。只有如此,才能培植民族傳統(tǒng)文化自身保存、發(fā)展的造血機能,使普通民眾獲得傳承、保護民族文化源源不斷的動力,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高自我傳習、保護和發(fā)展民族文化的能力。
(三)發(fā)揮民間習俗節(jié)日在刺繡工藝傳承中的作用
當前民間習俗節(jié)日的開展大多是政府組織。政府在組織這類活動的目的是很明確的,即文化搭臺,唱經濟戲。民俗活動實際上成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開展中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傳承。要做到尊重本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強加一些非本民族原有的東西,不對他們的歌舞、文化進行過分藝術化的加工,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地宣傳本民族文化,讓游客看到其價值的所在,此外還要注意,在開發(fā)旅游的過程中本民族人民自身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這類問題主要源于旅游目的地的民族自然村寨。此類旅游點以其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民族特色濃郁而被開發(fā)為旅游地,深受國內外游客的歡迎,如湘西吉首市德夯苗寨,鳳凰的勾良民族文化村等。
綜上,在現在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只有培植民族傳統(tǒng)文化自身保存、發(fā)展的造血機能,使普通民眾獲得傳承、保護民族文化源源不斷的動力,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高自我傳承、保護和發(fā)展民族文化的能力。既吸取世界優(yōu)秀文化為我所用,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發(fā)展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動苗族刺繡工藝的傳承。從這一點上來說,要為苗族刺繡工藝構筑存活的生存空間。在新的形勢下,經濟功能的轉化是刺繡存活的基礎,因此它需要民俗旅游。而它的某些文化內涵的延續(xù)也賴于民俗活動。因此如何協(xié)調好民俗活動與民俗旅游是民族文化傳承與弘揚的研究主題之一,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楊昌國.苗族服飾—符號與象征[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7
[2]李錦平.苗族語言與文化[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3]顏林.苗家刺繡[J].西部大開發(fā),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