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嵐
暗藏危機的開端
1905年,中國人第一次學會使用“抵貨”這一抗議手法,對象是美國。
1905年的抵制美貨運動,源于美國從19世紀晚期開始的辱華條約,在美的大批華工開始受到當地人的排斥,美國政府也因此于1882年制定了華工禁約,這是美國唯一明確指定某個種族不得入籍的法案。之后二十年內,這一針對華工的禁約不斷升級,不單是在美華工,對一般華人移民的入境限制也漸漸升級。
即便是在積弱已久的中國,這些條約和相關事件,對政府和民眾而言,也是無法掩飾的屈辱。在弱國無外交的前提下,中國民眾對政府顯然并不抱多大期望,于是由民眾自發(fā)的抵制美貨運動從國外延燒入國內,1905年由上海商務總會發(fā)起,很快蔓延至全國各地。
1905年的中國知識階層可謂憂心忡忡。如何讓普通人了解運動的必要性,是運動的發(fā)起者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喚醒精英階層的民族主義熱情,在當時的背景下并非難事,難的是如何讓普通民眾參與這場看似與他們的生活并無直接關系的運動。抵貨運動的領導者試驗了各種形式的活動,比如白話演講、制作宣傳歌曲、征集簽名、發(fā)布廣告宣傳國貨等等。
為了盡可能地煽動起民族主義情感,當時的參與者還采取了“散布謠言”這一并不光明正大的手法,比如宣稱美國雪茄有毒。這恰如在2008年“抵制家樂?!被顒拥倪^程當中,QQ群和BBS上,不時謠言四起,如“家樂福管理層稱不怕抵制,抵制家樂福的短信發(fā)不出去”等,甚至引發(fā)整個運動的最重要理由之一“家樂福大股東支持達賴”,也被家樂福方面完全否認,且一直沒有人能夠舉證加以說明。從這個角度看,在整個事件當中,“謠言”這一手段可以說一直被有意無意地使用著——大規(guī)模集體運動的參與者身份相當復雜,將他們維系在一起的主要是民族主義激情,而謠言所能激起的共同憤怒恰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加強這種凝聚力。這大概是歷次抵貨運動,謠言都如影相隨的根本原因。
讓1905年的熱心發(fā)起者煞費思量的,絕不僅是如何發(fā)起群眾。更讓人頭痛的,是如何對已被發(fā)起的群眾加以控制,即怎樣才能在理性的范疇內將運動進行到底。從歷次抵貨運動中不難看出,在特定歷史背景之下,激發(fā)一般民眾的民族主義意識并不困難,而要駕馭這種激情卻絕非易事。對于1905年的發(fā)起者而言,義和團陰影尚未消除,狂熱而無知的民族主義激情產生的暴力,對中國實際造成的傷害依然歷歷在目。因此,在運動中,強調“理性”、強調“節(jié)制”貫穿始終。
上?!锻饨粓蟆飞习l(fā)表《論抵制美約》,也強調在運動中要“堅持本義,不生枝節(jié)”,特別警惕在運動場合可能出現的暴力、出格舉動,會轉移運動焦點,破壞運動形象,甚至引發(fā)國際紛爭。事實上,大規(guī)模的群眾運動確實引人注目,特別是在新聞傳媒發(fā)達的今日,群眾運動中的點滴都有可能改變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國際形象。1905年的先行者們并非是杞人憂天,當2008年“抵制家樂?!笔录?,傳出有人侮辱、焚燒法國國旗的消息時,不單法國大使館表示不滿,許多國人也頗有疑慮:抵制家樂福,本是基于“國外某些媒體有意歪曲報道、妖魔化中國”的認知,但抗議行動中的某些過激行為,卻有可能反過來加劇這種“誤解”和“反感”,從4月底開始,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反省愛國情感的表達方式問題,正是這種憂慮的表現。
1905年的抵制運動,最終漸告消退。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有人認為是中國政府迫于美國壓力,最終對參與運動的民眾施壓所致;也有論者認為,單純的愛國情緒無法支撐這樣一場集體運動,運動的參與者沒有明確的共同的目標,加上抵制手段的單一無法補償部分參與者的損失,是導致運動終結的主要原因。
愛國聲中的難題
1919年的湖南《大公報》曾以《愛國聲中之三難》報道當年抵制日貨運動中的一幕:一個小學生回家之后,將父母小攤子上的日貨通通扔在地上,用腳踢毀。父母怒極,對孩子打罵不已,此時恰好宣傳的中學生路過,了解前情后立刻出錢作為補償,并對其父母宣講抵貨運動的宗旨。夫婦兩人感動萬分,拒不收錢,且承諾再不賣日貨。三方行為,均屬難得,所以報紙編輯特別贊賞,指其為“愛國聲中之三難”。
然而仔細看來,這三難之“難”還不僅僅是“難得”,同時也是“難題”之難。難就難在,當時的抵制日貨運動,會給運動的參與者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大到生意關門,小到生活不便。這一點,從日貨占據中國市場的份額便可判知。恰如《林家鋪子》當中所描寫的那樣,從日用百貨到工業(yè)原料,日貨在國人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極大。如何對因為參與抵貨運動而受到損失的群體進行補償,或者看得更長遠一些,如何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彌補抵貨運動帶來的不良影響,這是在抵制日貨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zhàn)之一。
抵制日貨,和“抵制家樂?!笔录畲蟮牟煌?,也正在于此。法國商品在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當中,并非不可取代,尤其像LV這樣的國際一線品牌,與普通人生活并無關聯,因此即便中國抵制法貨,類似品牌仍可宣布其銷售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與普通人生活關系最密切的,正是法國連鎖超市家樂福。而且家樂福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并不足以造成居民巨大生活損失,居民盡可以選擇別的大型超市作為替代。從抵制法貨再縮小范圍到“抵制家樂?!?,這次抵貨運動的難度可以說降至最低,而一般民眾也就不至于像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國民一樣,在民族工商業(yè)相當滯后的情形下,堅持自己的愛國激情,并為之付出那么多的犧牲。
運動必需付出犧牲,這可能是無法避免的,然而運動中絕大多數個體所能付出的犧牲一定是有限度存在。超出這個限度,要求個體付出過多,則一般狀況下,集體運動必然不能持久,這也是1919年抵制運動參與者所擔憂的問題。因此,從運動伊始,就不斷有人強調要避免“五分鐘熱度”,如武漢《大漢報》1919年登載的《熱心童歌》,告誡的是“前幾次,提倡功,可惜只有五分鐘。因此故,外人中,笑我熱血五分鐘。今日事,更加兇,熱血不可五分鐘。勸同胞,報國忠,綿綿不絕五分鐘”。
曾有研究者從集體行動的特征來探討抵貨運動,并且指出,集體行動中人員組成相當復雜。這種復雜性決定了參與者的認識水平處在很不一樣的層次上,參加運動的動機更是不一:他們中有的為社會正義、民族主義等情感和意識形態(tài)所激發(fā);有的為運動的壯烈場面所鼓舞;有的借運動宣泄個人的情感;有的無非是湊熱鬧。參與者的動機不一,當然,他們愿意為行動付出的犧牲也不一樣,持久性更是不同。1919年的抵貨運動,參與者中最熱情的是學生和知識階層,支持他們的當然是對民族國家前途的憂慮和熱情;而綜合比較,大概付出犧牲最大的要屬商人,也因此,商人群體在運動中的形象也是最復雜的。一方面,運動沒有商人的參與和支持不可能成功;另一方面,他們也是運動中最容易產生動搖的,因此商人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的矛盾也最易被激發(fā)。
1919年的抵貨運動者們,以“救國十人團”這一特殊組織形式,將一個極大型的集體行動“分割”成無數個小團體,以十人為一組,解決了“如無團體何以持久”的問題。普通市民、工商業(yè)者、店員、工人和各個階層成立無數的“救國十人團”,紛紛在報紙的投稿欄發(fā)表宣誓,承諾自己在抵貨活動中要實現的六條誓言,包括不買日貨、不受雇于日本人等等。作為結合的和行動的單位,十人團將責任和義務具體到個體。在2008年“抵制家樂?!被顒又校m然沒有明確的類似十人團的組織,但是,考察“抵制家樂?!笔录膫鞑シ绞?,不難發(fā)現,QQ、短信、MSN等方式成為運動組織的重要形式,其中也部分地借助了參與者的個體人際資源。最典型的如“MSN簽名檔加紅心”的活動,便是借助這種手段迅速傳播的。
另一方面,抵貨運動的參與者也采用了各種方式對運動造成的影響進行補償。在1919年的抵貨運動中,各地學生成了運動的中堅分子。他們自發(fā)組織起來,宣傳抵制日貨,并且負責監(jiān)督商店是否出售日貨,甚至在街道上盤查行人,收繳他們隨身攜帶的日本產帽子、雨傘等物。除此之外,學生們也極力宣揚國貨,甚至自己制造一些小生活用品販賣。如湖南長沙的長郡中學,學生統(tǒng)一組織販賣國貨團,每日由學生攜筐裝載國貨販賣。同時,搭發(fā)一種國貨單,每當有人購買商品時,便贈送國貨物品單一張,上面分列出常用物品中,哪些品牌屬于國貨,哪些乃是“仇貨”。
學生販賣國貨,對于無法購買日貨的普通人來說,部分解決了他們的生活難題。而對于運動中更大的損失者——商人階層來說,需要作出的補償無疑難度更大。1919年的抵制日貨運動,嘗試著以救國儲金捐助的方式來解決。這年4月,知恥會在上海成立了一項基金,征募5000萬銀元,用于軍備和資助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民族經濟。短短三周內,知恥會便籌集到了25萬銀元,到6月份,籌款達到了2000萬銀元。這種方式,是試圖通過給予民族工業(yè)適當的扶助與補償,來降低抵貨運動造成的商業(yè)損失。這次抵貨運動因政府壓制而流產,但其成熟度遠超以往。
規(guī)模大的集體行動,因為參與者眾多,反而容易流于口號而疏于行動?!暗种萍覙犯!被顒樱钕仁且揽烤W絡發(fā)展起來,而網絡的特點也決定了這場運動沒有一個“實名”的領導者或組織者。網上的支持者在參與活動時付出的只是激情,卻沒有任何監(jiān)督機構保證參與者都能將理念付諸實踐。與歷史上抵貨運動的另一個區(qū)別,是“抵制家樂?!被顒尤狈娪辛Χ魑哪繕?。目標的不明確也是運動無組織的必然結果,而這樣的自發(fā)性運動,恐怕還是會像1919年抵貨運動參與者面臨的難題一樣,最終難逃三分鐘熱度的命運。
抵制運動的可能性
抵制運動從1905年開始,一直到現在仍在繼續(xù),究竟這一手段是否具有有效性,能否達成參與者的愿望,似乎是無法回避的問題。1905年的抵貨運動,最終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漸告消退,雖然多少改變了美國對華人的態(tài)度,但運動最初定下的目標“廢除禁止華工條約”,最終還是沒有達成。
抵制運動的效果,隨著每一次運動的目的、范圍和規(guī)模不同而不同。在民國時期,抵貨運動的出現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比如一般提倡民族消費文化的手段,如設置高額關稅來禁止或者限制進口商品。在近現代中國,這樣的手段完全是不可能的奢想。從1900年到1937年,這一狀況始終沒有改變,因此,要表示對一個國家的抗議,只能靠民眾自發(fā)抵制其商品來達成。
如果拋開每次抵貨運動的直接訴求,抵貨運動的影響會在長時間內慢慢發(fā)酵。在運動中培養(yǎng)起來的愛國心,以及這種愛國心和愛國生產、愛國消費等的結合,必然長久地影響著一般國民。但單看其直接訴求,即抵制特定國家的商品,則其是否具備有效性相當可疑。抵貨運動發(fā)展到21世紀,其發(fā)生的環(huán)境已然發(fā)生了變化,從“對外開放”這一國策的確立開始,中國經濟環(huán)境已經和從前大不一樣。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要區(qū)分什么是國貨,什么是法國貨,已經相當困難。
先回頭看看1928年的國人所作的區(qū)分:第一等國貨是“國人資本,國人經營,完全本國原料,國人工作”,第二等則是“大部分本國原料,國人工作;或是大部分本國原料,外國技師”,這樣一直到第七等“國人資本,國人經營,完全外國原料,外國技師”。但這一標準已經完全不適應當代的中國社會,正像在“抵制家樂?!被顒又泻芏嗳怂赋龅囊粯?,家樂福所賣的絕大部分是中國制造的產品,且雇用的員工也全是中國人,抵制對法國經濟影響大還是對本國經濟影響大,難以確定。總的說來,國籍與產品的關系越來越不相干,全球性的消費文化正在取代民族主義消費。在這樣的語境中,抵貨運動這一手段的有效性更加有限。
看看“抵制家樂?!被顒拥娜^程:2008年4月,天涯社區(qū)上出現了在法國火炬?zhèn)鬟f過程中種種場景;4月10日《愛我中華,抵制法貨》的帖子現身,且將目標鎖定了家樂福;4月13日,有人將網上抵制轉變成了現實行動,在北京白石橋的家樂福門前出現了宣傳抵制者;4月15日左右,伴隨抵制活動,網上同時開始流行在MSN簽名前添加紅心的活動;從15日開始,抵制行動在全國各個省份進一步升級;17日開始,法國政府開始采取一系列行動彌合裂痕;隨后,國內的抵制活動開始慢慢降溫。5月1日的假期過后,抵制的聲音已經基本消失在各類媒體上。
和歷次抵貨運動一樣,“抵制家樂?!钡倪\動來勢洶洶,持續(xù)時間卻不過一個月左右。與其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評價這場運動的得失,不如說它最大的作用在于為民間的“憤怒”提供了一個發(fā)泄口,也為之后民族主義激情的進一步凝聚和高漲奏響前奏。
雖然運動已經過去,抵制引發(fā)的思考卻在繼續(xù),也許這才是歷次抵貨運動包括“抵制家樂福”能給歷史留下的東西。抵制形式的選擇、抵制中的重重隱憂、抵制中不同人基于自己的利益所做出的選擇……所有這一切,歷史上的歷次抵貨運動似無多少不同。拋開這些,在重重話語中,我們想努力爬梳出的,是在運動中,抗住民族主義激情的壓力、持續(xù)發(fā)出的、相對微弱的自我反省之聲。
在“抵制家樂?!钡臄⑹鼋咏猜暤臅r候,讓我們再回到1905年,在總結了抵貨運動中應該注意的種種事項之后,《論抵制美約》的作者不忘提醒國民,美國的辱華,一方面固然是欺侮弱國之民;另一方面,華人自身所有的不良習氣也要為此事承擔責任。如果不能改良自身,那么即使這次運動成功,也難逃將來再被欺侮的命運。無論運動成敗如何,中國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革不該停止。
這樣的提醒,也許正是我們不應忘記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