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進林
【技巧講解】
高考對散文的考查著重在分析作品結(jié)構(gòu)、概括作品主題、表達技巧等方面。下面簡要談談高考散文的閱讀技巧。
一、分析作品結(jié)構(gòu),概括作品主題?!犊荚嚧缶V》明確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nèi)涵,分析藝術表現(xiàn)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設題方式:
1.文段層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文段的主要內(nèi)容有哪些?
解題策略:
(一)如何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
1.整體感知是把握結(jié)構(gòu)的第一步。閱讀文章要按部就班地讀,邊讀邊給每個小節(jié)標上序號,以備下面做題之用。2.圈點勾畫中心句、過渡句。在閱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文章的開頭、結(jié)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
(二)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1.高度關注標題、開頭、結(jié)尾。標題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這個窗口,考生就能比較快捷地“窺探”到散文的中心。開頭一般有以下幾種模式:(1)欲揚先抑;(2)先言他事他物,從而引起下文;(3)對比、映襯。這幾種開頭都可以巧妙地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有時還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讀者興趣的作用。問題常設置為“文章開頭這樣寫(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題時基本可分三步進行:首先答出這是一種什么手法,然后答這種表現(xiàn)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結(jié)合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具體分析。再如散文的結(jié)尾:有的照應文題,有的呼應開頭,有的點明主旨進而深化中心,即卒章顯志。很多散文都是在層層鋪墊后揭示主旨的。還有的文章結(jié)尾處故意宕開一筆,間接、含蓄地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些考生平時都應予以注意。
2.關注散文的寫作背景。任何作品都是社會的反映,它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散文尤其如此??忌挥性诹私饬俗髌樊a(chǎn)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內(nèi)容與感情,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準確地概括出作品的主題。
二、表達技巧。明白了問題重點,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答題。而表達技巧類的題目除了明確地問表達技巧外,還有很多變式,這就給考生帶來了審題難度。其實,不管問題如何變化,都不會脫離“技巧——作用”的實質(zhì)。一般情況下,要求回答“作用”“好處”“效果”的問題,或是要求對語段進行賞析、比較、評價的問題,都是考查表達技巧的,考生只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去回答就行了。
解題策略:
1.答出具體的表達技巧名稱(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等);2.答出表達技巧涉及的對象;3.答出具體作用或?qū)ο筇攸c。
另外,需要明確表達技巧不同其表達效果也不一樣??忌仨毷炀氄莆詹煌磉_技巧的相關作用,才能避免張冠李戴,才能提高答題的準確性。常見的表達技巧及其效果如下:
1.表現(xiàn)手法:①對比烘托: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②聯(lián)想想象:通過想象,與文章揭示的深層意蘊相結(jié)合;③象征:形象生動具體,化實為虛;④渲染:從正面描寫形容,以烘托形象。
2.修辭手法:①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②比擬:色彩鮮明,描寫形象,表意豐富;③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④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lián)想;⑤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使詞句有韻律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⑥排比:內(nèi)容集中,增強氣勢;條分縷析,長于抒情。
3.人稱:①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②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③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地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能靈活自由地反映現(xiàn)實。
【實戰(zhàn)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一曲溪流一曲煙
李郁蔥
若干年前,因為讀到一篇文章,說郁達夫和俞平伯在杭州時,常常于煙波浩渺中相偕泛舟西溪,內(nèi)心便很是向往。
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西溪,其實只是它的一段,但也夠讓人心曠神怡了。
據(jù)資料記載,西溪曾梅樹成林,泉井清澈,在明清時期,與靈峰、孤山齊名,為杭州三大賞梅勝地;西溪曾寺院眾多,香火鼎盛,東晉時有古夕照庵,唐時有永興寺,五代時有永樂庵;西溪曾引得歷代文人騷客留下墨寶,康熙、乾隆皇帝也曾御筆留字留詩。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淵源,西溪一直以來成了邂逅它的人們牽掛的夢鄉(xiāng)——“我試一試蘆笛的新聲,在月下的秋雪庵前。”許多年前,詩人徐志摩在遠赴西伯利亞的路上突然有感,提筆寫下了《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這位云中之鶴(徐曾用筆名云中鶴)在夕陽晚風中,在月光之下,窺探到了西溪蘆葦?shù)摹办`魂秘密”。
這秘密是內(nèi)心的聆聽,是靈魂的消磨,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而在杭州筑“風雨茅廬”的郁達夫?qū)ξ飨睬橛歇氱?他的足跡遍布西溪的兼葭深處。秋雪庵的清幽雅靜,庵外的浩蕩煙波,讓他覺得世間的風風雨雨和他隔得很遠很遠。
對西溪青睞有加的異鄉(xiāng)人很多,西溪之于他們,無疑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享受安寧
陳染
清晨,伴著刷刷的雨聲醒來。
我蜷縮在床上,眼睛卻眺望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深褐色的禿樹干。盡管屋里依然是冬天那一種暖暖的干燥的熱氣,但我可以預感,房間外邊已是早春的濕濕潤潤的氣息了。
迅速起床,推開陽臺上的窗戶。果然,一股濕淋淋的由土地呼出來的雨水的味道沁入干燥的肺腑,我感到所有沉睡一冬的小蟲子肯定都會在這個雨霧濛濛的清晨睜開眼睛。
陽臺上的龜背竹又長出了嫩綠的新芽?;叵肫饋?已經(jīng)很久沒有感受到這種渾然一體的寧和氣息了,甚至已經(jīng)幾年沒有看見早春時節(jié)街道兩旁滿眼的樹木是如何抽葉發(fā)芽的了。一直以來,城市的噪聲、人群的紛爭以及四面八方潮水般涌來的壓力,使我對身邊這些安寧的事物幾乎視而不見。不知是這第一場春雨,還是什么莫名的奇怪的引力,這會兒我終于重新看見了它們,一時間,竟恍若隔世,驚嘆自己何以多時以來渾然不知?
其實,此時天地萬物的安靜之感,首先緣自內(nèi)心的安寧。
這幾天,我感到一股奇妙的無聲的力量在內(nèi)心里生長,它們先是一團模糊不清的東西,進而漸漸成形,然后它們成為一股清晰而強有力的存在——那是一團沉默的聲音,它們一點一點侵蝕、覆蓋了我身體里邊的那些嘈雜,然后一直涌到我的唇邊、涌到我的指尖上來。我清晰地聽到了它們。于是,我的唇邊和指尖都掛滿了豐沛的語言。我無須說話,無須表達。但是,如果你的內(nèi)心同我此刻一樣,你就會聽到它們。由于它們的存在,當我獨自一人對著墻壁倚桌靜坐的時候,我的眼前不再是一堵封閉的墻垣,相反,我的視野相當遼闊,仿佛面對的是一片豐饒多彩的廣袤景觀,讓人目不暇接,腦子里邊的線路與外部世界的信號繁忙地應接不斷;而當我置身于眾多的人群里時,卻又如同獨處一室,仿佛四周空空蕩蕩,什么都不復存在,來自身體內(nèi)部的聲音密集地布滿我的雙眼。
這感覺的確相當奇妙,但外人卻難以察覺。它似乎是一種回家了的感覺,也似乎是復蘇了的感覺。以前很多時候,人在外面,在茫茫人群里,嘴和腳是動著的,但是,我可以肯定,心臟和血液幾乎是靜止的。而此刻,盡管肢體一動不動,但心臟和血液卻都活了起來。
桌上的這一頁白紙,幾天前它就空洞地展開著,張著嘴等待我去填充,如同一個空虛的朋友,饑餓地等待灌輸。然而現(xiàn)在,我對它依然不置一詞,可這張白紙卻分明在我的眼睛里涂滿了字,充滿了內(nèi)容。電話機安靜地臥著,像一只睡著的小動物,但是,它的線路卻時時刻刻在我和我的對話者之間無聲地接通著,我無須拿起話筒,交談依然存在。彌撒曲遠遠地徐徐地飄來,其實我并沒有打開音響,那聲音的按鈕潛藏在我的腦中,只需一想,那樂聲便從我的腳尖升起。我甚至不是用耳朵傾聽,而是用全身的皮膚傾聽。
天色漸漸黯淡下來,我一個人倚坐在沙發(fā)里,看著室內(nèi)橙黃色的燈光與窗外正在變得濃稠的暮色,看著它們小心翼翼地約會在玻璃窗上,擠在那兒交頭接耳。再仔細傾聽,窗外的晚風似乎也在絮絮低語,間斷掉落的樹葉啪噠啪噠如同一個個逗號,切割著那些凌空曼舞的句子……
這種時刻,所有的嘈雜紛爭、抑郁怨憤甚至心比天高的欲望,全都悄然退去了,寧和、富足甚至安詳便會從你的心底盈盈升起。
(選自《新民晚報》,有刪改)
1.文章開頭部分對春雨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2.試理解畫線句子“而此刻,盡管肢體一動不動,但心臟和血液卻都活了起來”所表達的含意。
3.畫線句子“我甚至不是用耳朵傾聽,而是用全身的皮膚傾聽”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4.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
實戰(zhàn)演練
一、1.①西溪的美讓異鄉(xiāng)人驚艷;②西溪成為了一些人生命中的標識;③西溪成了一些人棲息歸魂的佳處。2.①說明西溪在歷史上曾是游覽勝地,有很深厚的歷史淵源;②在結(jié)構(gòu)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3.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強調(diào)因為文人名士的融入,西溪便有了文化內(nèi)涵,有了美好的境界和情調(diào),有了凈化人心靈的力量。4.①西溪是濕地,而蘆葦是濕地的主要植物之一,自然成了寫西溪的主要意象。②蘆葦在秋日開花,花白,穗長,在秋風中搖曳的姿態(tài)裊娜、美麗,自然、野性象征著人類蓬勃的生命。蘆葦是文人筆下的常用意象。③本文借蘆葦?shù)脑V說,揭示出西溪的厚重歷史文化淵源。
二、1.春雨給萬物帶來了勃勃生機,讓作者感受到了“渾然一體的寧和氣息”,重新看見了“身邊這些安寧的事物”,引發(fā)作者的思考,進而提出“其實,此時天地萬物的安靜之感,首先緣自內(nèi)心的安寧”的觀點。2.盡管人處在靜止的狀態(tài),但由于內(nèi)心安寧,也能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3.通感。將觸覺移用于聽覺,表現(xiàn)了作者由于內(nèi)心安寧而獲得了無比美妙的感受。4.表達了作者對人世的紛爭、疲憊壓抑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各種貪念欲望的厭棄,對寧和、富足、安詳?shù)男撵`世界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