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文化大革命”已經(jīng)過去了30多年。今天的年輕一代,對于那段“史無前例”的動蕩歲月到底還有怎樣的印象?那段歷史又意味著什么?
在中央文獻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我的“文革”歲月》中,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共黨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共元老陳丕顯之子陳小津?qū)懙?“我與有的年輕人聊天時發(fā)現(xiàn),‘五一六通知、‘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一月風暴等這些在那個特定年代曾經(jīng)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在今天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語焉不詳?shù)脑~匯。而講起‘文革中發(fā)生的許多事情,他們則感到困惑,甚至因其極度荒謬而難以置信。”
正如巴金倡議建立“文革”博物館的初衷是“不讓歷史重演”,陳小津希望,他的回憶能夠?qū)δ切┎簧趿私膺@場浩劫的青少年朋友有所幫助?!笆顾麄冊儆龅酱箫L大浪時,少一些單純、多一些思辨,少一些驚詫、多一些黨性,使他們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定局面……”
而在被70后、80后們問及:“我們應(yīng)該做些什么,來避免悲劇的重演?”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的徐友漁教授略作斟酌后說:“至少要了解!”
5月底,北京市檔案館首次對外公開“文革”期間的檔案,正是為社會公眾通過公開途徑了解那段歷史,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