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捂”有很多諺語:“春不忙脫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等,都是前人經(jīng)驗的總結。
保健專家認為,“春捂”的重點應該是腳和腿。為了方便或健美,春暖減衣,常從褲子減起。然而,因為人體下肢距離心臟最遠,且處于下方,血液循環(huán)要比上半身差得多,容易遭到風寒侵襲,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極易由此而致關節(jié)病。
隨著醫(yī)學氣象學的興起,科學家對“春捂”作了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一些供人們在生活中便于“操作”的數(shù)據(jù),姑且稱之為“春捂指數(shù)”。
1.把握氣溫,15℃為“春捂”臨界溫度。
研究表明,對多數(shù)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xù)在15℃以上且相對穩(wěn)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2.注意溫差,晝夜溫差大于8℃是該捂的信號。
春天氣象特點是變化無常,前一刻還是春風和煦,轉眼間又寒流涌動了,“花兒又被風吹落”,讓你又感到冬日的肅殺。面對“孩子臉”似的春天,應隨氣溫變化而增減衣服。何時加衣服呢?專家認為,晝夜溫差大于8℃為該捂的信號。
3.把握時機,在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
醫(yī)學氣象學家發(fā)現(xiàn),許多病癥的發(fā)病高峰與冷空氣和降溫的持續(xù)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早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會驟然增加。因此,“春捂”應在氣象臺預報冷空氣到來前的24~48小時,再晚便防不了風侵寒蝕。
4.持續(xù)時間,7~14天恰到好處。
常有“一向單衫而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的情況,原因在于沒有捂到位。怎樣才是到位?專家指出:氣溫回冷即應加衣御寒,此后氣溫回升了,也應再捂7天以上,年老體弱者更應再捂14天左右才保無虞,減得過快還有可能凍出病來。
〖編輯: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