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偉 安部淳
摘要:我國的蔬果流通體系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批發(fā)市場為中心的流通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就流通的擔當者而言,有諸多的形式存在,而販銷專業(yè)戶就受到了很大的關注。本文選取伴隨著新興產地的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農民販銷戶為分析對象,從農民販銷戶的構成與類型的分析入手,首先闡明了其存在的主要形態(tài);然后通過對其資本金的變化、販賣地市場的選擇及販賣量、利潤的考察,闡明了其經營現狀,并指出其局限性和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農民販銷戶存在形態(tài)經營現狀
一、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蔬菜、水果的流通體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當前,以批發(fā)市場為中心、各類農貿市場以及小賣店為基礎的流通體系已基本形成。在這一發(fā)展歷程中,各種各樣的流通的擔當者不斷涌現,對蔬果流通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
在一些研究和報告中提到的運銷專業(yè)戶就是諸多類型中的一類。然而,即便是僅這一類型也存在著許多的稱呼及不同的特征。王志剛(2001)通過對搬運·販賣聯合體的分析,認為其主要特征為:第一,該聯合體周年不間斷從事蔬菜、水果的收購、搬運、販銷活動;第二,該聯合體從全國各地收購蔬菜、水果,僅在北京大鐘寺批發(fā)市場進行販賣;第三,運送業(yè)務是由其內部成員完成的;第四,聯合體主要以消費地為其活動基地。
本文所研究的對象為農民販銷戶,與上述聯合體有較大的差別。關于這一點,筆者基于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本文開頭即提出自己的看法。農民販銷戶主要有如下特征:其一,收購販賣等活動的展開僅在產地水果的收獲期(半年)進行(其后一般僅從事自家食用的稻米種植);其二,僅在產地收購,而且在某一特定的消費地市場進行販賣;其三,經營規(guī)模比較小,運送業(yè)務一般都是委托他人進行;其四,以產地(即自己家鄉(xiāng))為活動基地。
黃祖輝、劉英東(2005)也在他們的研究中提及了販銷戶的存在及作用,但是對其具體的特征、現狀等尚未作出詳盡的分析。筆者(2007)通過對農民販銷戶的形成條件及過程的探討,認為對其存在形態(tài)及其經營現狀的分析尤為重要。因而本文首先從農民販銷戶的構成與類型的分析人手。闡明其存在的主要形態(tài);然后通過對其歷年資本金的變化及販賣地市場選擇的考察,總結出各種類型的主要特征;最后,對農民販銷戶的販賣量、價格及利潤等變化進行分析,闡明其經營現狀并指出其存在的意義與局限性。
二、新興產地與農民販銷戶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的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生產急速擴大,全國各地形成了諸多的新興產地。這些產地由于導入了以販賣為目的的各類經濟作物的種植,流通路徑的開辟成了產地必須解決的問題。然而,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的流通主體即國營蔬果批發(fā)公司由于經營不善等原因,不能很好地應對自由流通體系,其功能已不斷衰退甚至趨于倒閉。因此,在這些新興產地,生產農戶除了自身解決其農產品的銷路別無他法。許多的流通從事者從生產農戶中分化出來,成了產地流通的中堅力量,農民販銷戶就是其中一類。
本文的研究對象杭州市郊縣緒塘村是浙江省有名的草莓產地之一,農民販銷戶正是隨著產地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的。農民販銷戶從2-3畝中層農戶中分化出來,主要有兼業(yè)與專業(yè)從事販銷兩大類。
目前,農民販銷戶主要在溫州、杭州、南京、北京等東部沿海城市進行販銷,其販銷總量也占了產地市場的80%以上,對產地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三、農民販銷戶的構成與類型
(一)構成
農民販銷戶多由家族、親戚及朋友基于地緣或血緣關系而構成的。一般來說,他們都具有草莓栽培經驗,學歷也多在初中以上。同時,他們也擁有一定的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商業(yè)經驗。從年齡結構來看,上世紀90年代前期販賣開始時,農民販銷戶多在40歲以下,而且有著來往于大城市的經歷,并具備消費地市場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能力。
(二)類型
基于構成主體(家庭數量),可以將農民販銷戶分為單戶和聯合戶兩大類。
單戶由一個農戶家庭(夫婦、子女)所構成,所有的經營責任與收益決算等均由其自身來承擔與實施。根據單戶派員在販賣地常駐與否,將其分為AB兩小類。單戶最初都是既從事草莓栽培,同時又進行草莓運輸販賣。而正是由于從事販賣兼業(yè)的收入要遠小于專業(yè)販賣,單戶逐步從兼業(yè)販賣中脫離出來,成了專業(yè)的草莓販銷戶。單戶A一般多在一日內能夠往返的杭州開展業(yè)務,而單戶B則是由夫妻中的一人常駐在消費地批發(fā)市場進行販賣。
聯合戶則由發(fā)起人、親戚及朋友等兩個及以上農戶家庭構成,其收益的分配根據各成員的出資比例來進行。其業(yè)務分配方面,一般消費地的販賣擔當有1-2人,而其余的成員都集中在產地以發(fā)起人為中心從事收購活動。發(fā)起者同時還兼管財務,并對給組員進行利潤分配等(見表1)。
聯合戶一般都在較遠地都市的批發(fā)市場進行販賣,依據其成員從事草莓販銷的專兼業(yè)情況,又可分為AB兩類。聯合戶A最初也從事草莓的栽培,但是隨著販賣規(guī)模的擴大與收益的增加,其投入到販賣的勞動力也顯著增加,逐步轉變成了販賣專業(yè)戶。與此相對的是,聯合戶B則主要由從事草莓栽培的販賣兼業(yè)戶構成,因此從成員數來看還是較為龐大的。
四、農民販銷戶的經營現狀分析
(一)資本金的變遷
單戶的資本金由其自身籌措,最初都是屬于一種小規(guī)模的經營。他們最初一般僅有1萬元左右的資本金,隨著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而逐步增加到的3-4倍,甚至更多。聯合戶在和其他販銷戶聯合經營之前,也一般僅有1萬元左右的資本金。通過和其他販銷戶的聯合經營,就可以得到一個遠大于單戶的資本金,一般來說,聯合戶各個成員的出資大多在1-2萬左右,這樣,作為一個經營體,就可以擁有較為豐富的營運資本金。而且,隨著聯合戶成員數的變化,資本總額也會相應的發(fā)生變動(表2)。
(二)銷售市場的選擇
單戶由于受資本金、人手等因素的制約,一般都會選擇距產地較近的城市(杭州、南京、溫州)進行銷售活動。而且銷售市場也較為固定,很少有臨時更改銷售市場的動向。聯合戶則不一樣。他們由于擁有相對豐富的資本金與人力,也能夠收購到較單戶更為量大的草莓。同時,聯合戶也有了支付遠距離運輸費用及銷售市場常駐人員相關費用的能力,因而進出遠距離市場(北京、天津、青島)也成了可能。
遠距離大都市的批發(fā)市場的購買者人數眾多,需求量也比較大,因而販賣量也會有較大的增幅?;诖?,聯合戶出現了從近距離市場向遠距離市場轉移的動向。聯合戶A多由販賣專業(yè)戶構成,一般大多在同一消費地市場銷售,其連續(xù)性也比較明顯。而聯合戶B則是多由同時從事草莓栽培的兼業(yè)販銷戶構成,日常事務的管理相對困難,意見的調整、方案的決定等也存在比較費時這一缺點。因而聯合戶B的銷售城市變更十分頻繁,比較缺乏經營的連續(xù)性。
(三)販銷量與利潤的對比分析
1販銷量的變化
通過對樣本農民販銷戶開始從事販銷活動至今的歷史數據調查分析(1994-2005)可見,販賣量隨著販銷戶規(guī)模的擴大或縮小而發(fā)生增減。單戶隨著資金的不斷積累,擁有了固定的販賣地,同時加大了資本金的投入,販銷量也呈逐年遞增趨勢。然而由于受人手、資金等制約,單戶近幾年的年販銷量一般都保持在150萬噸以下。單戶B由于派遣銷售人員常駐消費地,總體上來說,年販銷量要高于單戶A。聯合戶在沒有聯合之前,也具有典型的單戶特征。以聯合戶為經營單位時,其販銷量隨著成員戶數、資本金的增加呈明顯上升趨勢。比較而言,聯合戶B要遠大于聯合戶Ao
由于產地間競爭的加劇,連作障礙也使得草莓的質量有所下降,和上世紀90年代相比,近幾年販銷戶的實際收益處于下滑的趨勢。雖然各個消費地市場的價格有所不同。但是整體來看,單價也呈明顯下跌態(tài)勢。如1996年的平均單價為7元,斤左右,而到了2005年則降至4元,斤甚至更低。因此,對農民販銷戶而言,如何保持一定的收益以維持其經營成了重大的課題。
2利潤的比較
根據販賣量、販賣額、單價以及販銷戶的支出情況,筆者計算出販銷戶歷年的利潤變化。如圖1,利潤較高年份出現在1997-1999年間,這與當時產地快速發(fā)展是吻合的。1997年產地的產量已達到最大,而且來自外地草莓產地的競爭壓力也不是很大。單戶利潤呈現出穩(wěn)中有升的趨勢。雖然受到了單價下跌的影響,販賣量的穩(wěn)步上升及支出削減保證了利潤的穩(wěn)定或增加。和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相比有所減少,但是能夠維系目前的這一利潤水平對單戶來說,從事販銷活動還是很有吸引力。而聯合戶雖然比單戶具有更加豐富的資本金、人力等,其銷售量也明顯高于單戶,然而,作為一個松散的經營體,也表現出了開支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導致了按照出資比例分配到單個農戶的利潤遠低于各自單獨經營時的所得這一結果。這也正是下圖所示聯合戶N05-N08在近幾年利潤明顯下滑的重要原因。
通過對2005年度農民販銷戶收入與支出的各項構成內容的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農民販銷戶的毛收入即為來自于草莓的販賣所得。以元,斤為單位進行比較,不同類型的樣本農民販銷戶的販賣價格也有所不同??傮w來說,單戶要高于聯合戶,最大的價格差有0.88元/斤之多。從草莓購入價格來看,單戶購入價格也高于聯合戶。這就反映出了單戶在經營時更加注重草莓的質量,而聯合戶相對來說更多考慮販賣量。加上運費方面,由于聯合戶多在較遠的城市進行販賣,因而運費大大高于單戶。這樣,從純收入來看,單戶普遍高于聯合戶。而聯合戶經過利潤分配之后,其單個成員農戶所獲得收益就遠小于單戶所得了。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杭州市郊縣緒塘村草莓產地的流通現狀為分析對象,對產地的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流通的擔當者,即農民販銷戶的存在形態(tài)與經營現狀進行了分析。農民販銷戶是隨著產地的形成與發(fā)展,逐漸從種植農戶中分化出來,基于地緣、血緣關系而形成的。
農民販銷戶有單戶及聯合戶兩種存在形態(tài),其主要業(yè)務即產地收購與消費地販賣分別由其成員分擔進行。單戶由一個專業(yè)農戶構成,意見、方案的統(tǒng)一較為容易,并常在同一消費地販賣,其經營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連續(xù)性。聯合戶則由成員較固定和成員不固定兩種類型構成。前者由販賣專業(yè)戶構成,其成員構成較為固定,經營活動也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而后者則由于是由從事草莓栽培的販賣兼業(yè)戶構成,日常的業(yè)務管理有一定的難度,其意見的調整與方案的決策等都存在時間花費較大的缺點,因而很難看出其在經營活動上的連續(xù)性。從其經營現狀來看,單戶由于較為穩(wěn)定的經營,所獲得利潤也比較穩(wěn)定并且高于聯合戶的所得。而聯合戶雖然在資本金、人手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販賣量也大大高于單戶,但是由于其聯合體的不穩(wěn)定而導致了不斷重新組合與更換消費地市場。同時,其松散的管理也導致了效率的低下,各項費用的增加,這一切都使得聯合戶所得利潤要比單戶低。而且,聯合戶的參與戶數越多,單個農戶得到的利潤也就變得越小。這也使得聯合戶的經營愈加困難,聯合戶的分合也日益頻繁。
本文認為,農民販銷戶是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正由于他們的出現,使得新興產地通往大都市的流通路徑得以建立,他們?yōu)槭吖魍ㄗ龀隽司薮蟮呢暙I。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無論是單戶還是聯合戶都必須改善其經營模式以適應經濟的發(fā)展。事實上,聯合戶作為一個經營體是農戶們自己的一個探索和嘗試,具有很大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他們僅在產地收購單一的一種農產品,其販銷活動也受限于農產品收獲季節(jié),而且銷售也多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消費地市場。
今后,依托產地和產地市場,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農民販銷戶必須成立一個正式的聯合經營組織。這個組織必須有嚴密的規(guī)章制度,成員間須分工合作、職責分明,形式可類似于股份制企業(yè)或農戶合作社等。只有這樣,農民販銷戶才能增強與市場對抗的能力,其在蔬果流通中的主導地位才能得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