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學”這個概念,最早是起源于“開卷圖書市場研究所”的排行榜。排行榜上其經常在前三十名里占有25%至50%的位置,各地大書城都在顯著位置以“青春讀物”的標牌設有專柜,有了這個事實后, 2004年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才專門就“青春文學”開設話題,做了專題,于是算正式登堂入室有了這個類別。在開卷的排行榜單,青春文學常常占據50%至70%的比重,一直延續(xù)至今熱潮未減。如果說追根溯源,《花季雨季》應該是開創(chuàng)者,但卻是一個個體,而青春文學以規(guī)模化、集約化形式亮相并造成市場轟動和仿效的,還應該是在2001年,即以《我為歌狂》為代表的大量青春作品走向市場為開始。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記錄:《我為歌狂》銷售100萬冊, 連續(xù)在榜32個月;《愛上愛情》銷售60萬冊,連續(xù)上榜24個月, 5個月列榜首;《蛋白質女孩》銷售45萬冊,連續(xù)上榜26個月;《61×57》初版20萬冊,當月就列榜首。整個“我為歌狂”系列圖書一共有10種,銷售數超過300萬冊;“蛋白質”系列也接近百萬。在2004年上半年,兩個系列曾經占據“開卷”文藝類暢銷榜的25%。最夸張的時候還占據了前四名。作為這些系列圖書的策劃人,我認為暢銷在某種程度下是可以創(chuàng)造并且復制的。
《我為歌狂》系列圖書能夠具有如此巨大的市場影響力,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從一開始就緊扣讀者市場。不管是《我為歌狂》,還是后來的《我為畫狂》、《我為球狂》等,選用的主要以音樂、美術、體育等為題材,這些都是被應試教育忽視而學生卻趨之若鶩的內容,都是與青春成長期息息相關的。而這類題材在當時是非??杖钡?。所以,這些作品一面世,就像火被點燃一樣,整個市場馬上就沸騰了起來。我始終認為:此類青春文學的短缺和我們看到了短缺,是造成青春讀物起勢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多方位的前期營銷策劃和后期跟蹤宣傳。
第三,在圖書中加進很多時尚的東西。比較明顯的是,我們第一次在文學類圖書中大膽地運用了大量的漫畫,這幾乎成為現(xiàn)在青春讀物的一個外在標志了。我們還在每一本書后面都贈送一張以小說人物為主角的“集幻卡”,這些在當時都沒有先例,對促銷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第四,有意地以書的品牌促進圖書的銷售周期,不僅以一本書,而且是以一個暢銷書的集群樣式有節(jié)奏地推出暢銷書系列。比如《我為歌狂》成功之后,我們就有意打造橫向與縱向兩大系列,橫向的就出版有《我為畫狂》、《我為球狂》等,縱向的我們又出版續(xù)集《愛上愛情》、《愛情不聽話》、《永遠的open》、《愛情合影》等。由一“點”出發(fā),打造出一個更具影響力的“面”,使暢銷效應得到最大化。
第五,開發(fā)相關的同類圖書。比如,我們就把《我為歌狂》開發(fā)成漫畫書,同類暢銷圖書也注意其作者品牌和圖書品牌的連續(xù)開發(fā),如在《我為畫狂》基礎上還開發(fā)了《天生我才》?!段覟榍蚩瘛返幕A上開發(fā)了《我愛跆拳道》。
當然,暢銷書容易造成的另外一個結果是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跟風”,這幾乎是出版業(yè)的一個頑癥。其實,好的青春文學仍然屬于文學,她與人性的開掘、與終極價值的追求緊扣在一起。這是一個出版人應該作為責任和目標追求的,只有做到了這一點,那么我們不僅能夠暢銷而贏得市場,而且能夠常銷而滋潤人性。這樣的工作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我想,我們會尋找我們的目標并付諸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