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乖韶
摘要:有機會和我的學生面對面坐下來談心,沒有任務,沒有主題,隨便聊開,發(fā)現(xiàn)以前我們竟然彼此了解不夠,代溝太深,彼此沒有看到對方的優(yōu)點,認識上也有也有偏見。同時又發(fā)現(xiàn)我們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從此以后,我們的心靈間的距離高考近了許多,在以后共處的日子里,顯得更和諧,更默契。
關鍵詞:聊天,讀書。思想,學生,老師,認識。
(一)周六(05/11/19),沒有象往常;她去跳拉丁舞,我在家休息或干點家務。
我們相約在辦公室里,上午9點。我提前10分鐘到,開了電腦,放點音樂,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的輕松環(huán)境。
她,叫劉純(化名),17歲的青春女孩,著白色高領毛衣、黑色健美褲、紫色的長靴、牛仔背帶裙,外罩一淺色休閑外套上衣,用一別致的發(fā)卡把頭發(fā)向左上方捋起一小撮。后面扎起一馬尾巴。身斜垮書包,手里是兩只毛融融的手套,十一月北方已經(jīng)很冷了,她的著裝,既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又保暖大方。估計她是騎單車來我這里的,準時。
也是我現(xiàn)在的學生,也許以前沒有近距離的觀察,或者沒有仔細的去欣賞,原來她的眼睛又圓又大,稍帶橢圓形的臉龐,笑起來有兩個甜美的小酒窩,可愛!
閑聊中她多次提到自己的媽媽,似乎特別關心她,也愛著她。小時候媽媽的揍打,記憶深刻,但她似乎感到那是一種愛的表達,也流露出對媽媽的同情:媽媽6歲失去母親(她姥姥),就帶弟弟(它舅舅)獨立生活,從南方遠道而來到這里求學,因為經(jīng)濟原因不能上大學,經(jīng)人介紹便嫁給了爸爸!也許從小沒有得到母愛,也就不知道怎樣去愛自己的孩子,媽媽只是嚴格的要求、嚴厲的管教,使得她形成了有教養(yǎng)懂禮貌的品質(zhì)。
因為特殊的經(jīng)歷使得媽媽的脾氣暴燥。家庭里缺少了一種溫馨,而純只能順從,沉默!直到有一天,(初中時)純向媽媽發(fā)了火。頂撞了媽媽。同時將自己壓抑許久的想法說了出來,雖然媽媽當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反駁純,但事后,媽媽似乎感覺到女兒長大了,懂事了,說的也不無道理。于是媽媽開始改變自己,純也漸漸理解媽媽,也改變著自己,從以前的母女談起來就吵變成溫和的聊天、從以前媽媽認為談到純沒有一點優(yōu)點到現(xiàn)在逢人就夸獎……總之媽媽變了,純也變了。“現(xiàn)在感覺我家很幸福!”純的臉上充滿欣慰。媽媽說這些變化都是純的那次頂撞帶來的,要感謝純。純,又一種自豪悠然而生!
聊到她看書的感受、喜歡的書籍,原來我們有同樣的愛好。她愛思考,喜歡從細節(jié)去觀察一個人、一件事,并用心地體會。她的作文常被當范文在課堂宣讀,喜歡真實、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我們有太多的相似,不知不覺3小時過去了,要離開,她要將自己喜歡的書籍帶給我看看。等待下周看她帶來書籍……
周末的聊天,是而對面、是學生,很少這樣,也很難得,從另一而欣賞了她。
(二)通過那次聊天,才重新認識了純,她不是想象中的笨女孩,分數(shù)單里理科成績總那么差,她具有女性的溫柔、女孩般的熱情、女兒般的可愛、學生般的活潑。更令我驚訝的是她充滿個性;具有深刻的思想。
我們聊到書籍時談到韓寒、郭敬明。其實那些小作家的文字我沒有特意去看,只是偶爾的機會從外甥女的書堆那里看過韓的文字,爾后是一次在某等候廳的電視里看到了拍成連續(xù)劇的《三重門》;搜索出郭敬明的《愛與痛的邊緣》,看到作者在高二時一篇日記里一段文字:陽光照進來我看到的是光明而不是入射角和反射角??諝饴勂饋砗芮逍?,不是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每個同學都很可愛,沒人是第一名沒人是第一千名=空氣、陽光多么的美好!而它的成份、傳播規(guī)律卻是何等的枯燥。學生,本是多姿多彩、充滿個性的活潑青年,而在我們的記憶里卻只是分數(shù)的代號!記得問純?yōu)槭裁床蝗ド衔目?,她說是聽了媽媽的意見,其實她更適合去讀文科。那樣的話物理課不會讓她感覺公式那么多,考試時老記不起來,也不知道用哪個了,我們成人用我們的所謂的社會經(jīng)驗或者經(jīng)歷使孩子為了那一張沉重的薄紙(大學文憑)而玩命,所有的資本都是賭注健康、愛好、休閑、友情、愛情在身后一字排開,一切代價在所不惜。
“我上高二了,我發(fā)現(xiàn)不是每次努力都會有收獲,但每次收獲都必須要有努力。一個不公平的不可逆轉(zhuǎn)的命題,理科班僅有的幾個女生用她們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感性思維與男生的理性思維相抗衡,是悲壯也是悲哀。有個女生用了我兩倍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物理然后考了我二分之一的成績。看到她有點泛紅的眼睛我覺得高考注定要把人毀掉?!睆墓疵鞯奈淖掷镂宜坪踝x懂了我的學生,我們心靈之間的距離又一次縮短了。
(三)學校里有公開課,在高一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05/11/25),老師讓學生閱讀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讀完那些充滿鄉(xiāng)村泥土氣息的散文,欣賞作者把那一草一木、一只狗、一個人的一生描寫的如此的自然、真實;同時又感到現(xiàn)在十六七歲的城市學生,能理解那種生活環(huán)境下人、動物、植物的生存方式嗎?與楊老師的交流中得知學生并不是我們想象的……“看到一本書和看一本書的感覺絕對是不一樣的。看到《一個人的村莊》的時候我快樂得要命,看《一個人的村莊》的時候我感到一股淡得不著痕跡的悲傷無邊無際地蔓延,同時感到自己真的是碌碌無為并且無所事事。
我總是喜歡讀一些和自己的生活比較貼近的文章,可是劉亮程的書是個例外。我是個城市里長大的孩子,對農(nóng)村最大的印象就是大片大片的田野以及田野上七零八落的牲口??墒莿⒘脸虆s將他居住的村莊寫出了世外桃源的味道,甚至有點伊甸園的味道。人和動物可以那么和諧且相通地住在一起。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蟲的鳴叫也是人的鳴叫。
劉亮程心滿意足地坐在空曠的田野上,平和地看著季節(jié)年復一年地走過村莊。草長鶯飛。他像個旁觀的哲學家一樣守著那片溫暖的土地。他從來就不想離開他的村莊。”原來學生的理解有些甚至超過了老師的理解。我似乎也明白了楊老師提到的學生不僅能讀懂村莊,而且流露出對村莊生活的向往……
(四)通過與學生聊天、閱讀他們喜歡的書籍、聽課和與老師的交流,漸漸的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工作的對象,他們不是分數(shù)單里的數(shù)字,是有個性有思想的活生生的個體,在閱讀學生的同時也重新認識自己,有時候,我們老師總是感嘆學生一屆不如一屆,普通班不如重點班,其實我們更需要更新自己的觀念,全面認識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年學子,幫助他們認真做人,積極地生活,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