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鬯
寓石齋所藏印泥
蔡守談月色夫婦會制印泥,以他們的實踐經(jīng)驗及用泥的體驗,所以對各種印泥的評價應(yīng)該是較為公正的。蔡守在《印林閑話》(1934年在香港《華宇日報》連載)中為我們留下了清末民初一段有關(guān)制作印泥的史料:
以吾所知,印泥之精,三十年前以福建之漳州魏氏麗華齋為佳,且價亦不昂,最貴者每兩十六元。但聞魏氏老人逝世后麗華齋之招牌已賣與他人。故近十數(shù)年來,麗華齋之印泥大不如前也。其瑞文齋所制者,似較價廉而可用?!虾O淖遭朴∧啵鞣N由四元一兩而至百元一兩,色雖佳而欲沁(滲)油,唯不粘印耳!此外尚有“泥皇”(筆者按:“泥皇”,指璧壽軒主徐寒光所制藕絲印泥。徐寒光及張志魚制印泥可參見陳巖《泰山篆美堂藏民國時期印泥“廣告”》一文,刊《西泠印社》2008年第1期,總第十七輯)一種,不粘印,亦不滲油,用于摺扇上,印后即自干,然價太貴,非吾人所能盡用也。北平吳迪生自作小冊,詳述制法,以為得自清大內(nèi)之秘傳,其實亦不見佳。吳南愚之印泥用后易黑。張志魚制者亦粘印。近日摯友黃仲琴所貽之印泥,為漳州黃則唐所制者,有此“三德”,而價尤廉,其最貴者每兩僅四元耳!
筆者按:蔡守夫婦收藏的漳州魏氏麗華齋八寶印泥(圖1),木匣裝,正面抽板上陰刻篆書“八寶印色”四字,背面陰刻隸書“魏家麗華齋製”三行六字。木匣內(nèi)有可抽布盒,內(nèi)裝白瓷印泥缸,口徑5.7厘米,瓷質(zhì)細膩,缸蓋面上在燈光折射下可見極細致的水草紋。印泥缸底原配有五矮足紅木底座。據(jù)推測此印泥應(yīng)是民國初期“魏氏老人”所制,距今已有八十至一百年的歷史。朱砂純正深沉,色澤仍然鮮艷,光彩穩(wěn)定含蓄,經(jīng)久不變,古色古香,名不虛傳。
蔡守夫婦自制印泥一盒,印泥盒裝在漆木圓盒中,口徑7.6厘米,盒蓋上陽識篆書“寒瓊(瓊)月色行篋印泥合子”四行十字,漆木圓盒體周圍陰刻圈花法梅花兩枝,楷書款日:“庚午(1930年)寒食月色”六字,押“溶溶”陰文印,顯然是月色師所畫并刻(圖2)。漆木圓盒底部刻不定形“皕(bi二百)鏡巷(庵)”陽文印。漆木盒內(nèi)置宋代影青刻花白瓷印缸,口徑5.6厘米,原配五矮足紅木底座。印缸微泛青色,缸底有暗刻水紋楷書字跡:“大宋宣和年裂(制)”三行六字,缸蓋面上有暗刻點狀云龍紋,工藝精湛細膩;缸蓋內(nèi)里有“月色女”圓形朱文印跡,應(yīng)是得宋瓷印缸后用紅漆補畫的朱文印。漆印盒上的書畫印俱佳,相得益彰;宋瓷印缸,精致典雅,文化內(nèi)涵豐富,裝璜古樸雅致。缸內(nèi)印泥鮮艷亮麗,細膩可人,歷時既久,火氣全無而古氣漸生。
大紅袍印泥盒,口徑10.5厘米,通體大紅色,色彩艷麗沉著,雍榮華貴。盒底內(nèi)圈白地書紅色楷書字“大清道光年制”,兩行六字。原配雙層臺五腳紅木底座(圖3),雅致端莊。盒內(nèi)印泥色彩艷麗古穆,鈐印厚薄均勻,“印泥三德”皆備,宜于書畫作品的鈐印。
月色師自制印泥,云龍青花瓷印盒(圖4),口徑9.3厘米。盒底外圈飾海水翻騰圖案,內(nèi)圈白地藍色“江西珍品”四字,應(yīng)系民國時期制品。內(nèi)盛上品朱紅油墨印泥,是“文革”期間的“創(chuàng)新印品”,因上品朱砂價昂,試用艾絨和印刷用的膠版油墨調(diào)制,因油墨易結(jié)皮,初期去皮,再加陳年精制蓖麻油及硃砂多次翻調(diào),去其火氣,方可使用。三十年來,重要的篆刻展覽印作及得意書作多用此印泥鈐蓋,意在向恩師交卷以獲其準允。
云龍紋青花瓷小印盒(圖5),口徑6.5厘米,盒底白地藍色“乾隆年制”四字,原配兩層四足紅木底座。朱磦印泥,泥質(zhì)細膩,生產(chǎn)廠家不詳。
印泥的仿單
仿單,《辭?!?縮印本)222頁釋曰:“介紹藥品或一般商品的性質(zhì)、用途、用法的說明書,又舊時貨物價目單及書畫篆刻家潤例亦稱‘仿單?!币蛟聨熤浻?,寓石齋亦珍藏印泥仿單兩紙,茲披露于此,以供收藏者、廠家、書畫篆刻家及同好研究參考。
1、《潛泉印泥說明書》(29.4×25厘米,圖6)
連史紙本,主要內(nèi)容有產(chǎn)品說明、產(chǎn)品種類、使用方法、修理方法及聯(lián)系地址、電話等。據(jù)六位數(shù)電話號碼推測,應(yīng)是上世紀50年代的說明書(此系上海吳氏潛泉印泥第三代傳人李耘萍女士見告)。此單首列“西泠印社出品”,末署“西泠印社”,“總營業(yè)所:上海西泠印社……”;“分售處:杭州外西湖西泠印社……”。
其產(chǎn)品說明云:
近代印章為用纂繁,無論文件簽署以及金石書畫、歷史文物之鈴記,靡不需此,而印泥之重要,亦于此可概見。蓋用印章者之擇印泥,猶善書者之擇其筆墨,良以印文稍有不同,關(guān)系出入甚巨,所謂差以毫厘,謬以千里者是也。潛泉印泥制法精良,素已膾炙人口,不但為各界人士所樂予采用,并且行銷國外,博得良好之聲譽。其品質(zhì)優(yōu)點:細膩濃厚,沉著顯明,閱時愈久,光艷有加;冬無凝凍之病,夏尠(少)透油之患,且調(diào)劑盡善,燥濕得宜,雖印文至精密者,亦無漫漶不清之弊,是以用者無不稱譽交加也。
品種計分:特制珍品碟砂印泥、光明硃砂印泥、精制上品硃磦印泥、寶藍印泥、箭鏃硃砂印泥、純黑印泥、美麗硃砂印泥、朱紅印泥、鏡面硃砂印泥、古色印泥十種,與《潛泉印泥直例》仿單上的六種相比,增加了四個品種,但未標注產(chǎn)品價格。
附使用方法五條,修理方法六條。
2、《糞翁介紹璧壽十珍印泥》(11.2×7厘米,圖7)
宣紙石印,鄧散木(糞翁)行書,附于璧壽軒制空白印譜(現(xiàn)在《月色印本》)的封三上,短小精悍。文日:印泥以悅澤勻細,寒暑不變?yōu)樯?。市沽印泥多粗陋不耐久,抑鮮澤浮蕩,濕則滲漫,往往為佳書畫累,寒暑易用猶其余疵。璧壽軒主徐子寒光,研此有年,獨探奧秘,手制十珍印泥有以艾者,有以藕絲者,皆能潤而不滯,澤而不浮,祈寒不凝,伏暑不沈(沈即沉,古沈沉同字),神乎制已,用為一言,以代紹介。
末署璧壽軒的地址。
藕絲印泥
蔡守談月色夫婦會制印泥?!队×珠e話》說:“今之印人多購用造成者,以致造印泥之法日以失卻,余雖嘗試為之,其成績總不如人。朋輩中如黃文寬律師亦研求多年,且用科學研珠煉油,顧終未能成就?!?/p>
老友孫洵作《鄧散木與“藕絲印泥”》一文(見1988年第7期《書法藝術(shù)報》)博聞強識,饒有興味、其文說夏自怡氏制藕絲印泥“其法秘不示人”,嘆為憾事。
“印人之重視印泥,亦如書家之寶墨,畫家之寶顏色。因有佳印,若無佳印泥鈐之,則往往失印之神也。古人之治印者每兼能造印泥,故論印之書往往附制印泥之法。今之印人多購用造成者,以致造印泥之法日以失卻?!?蔡守《印林閑話》語)朱象賢《印典-器用》、陳克恕《篆刻計度》、姚晏《再續(xù)三十五舉》等書皆錄制艾絨印泥法,但制藕絲印泥法卻于籍無載,大有失傳之慮。先師談月色曾師事蔡守、黃賓虹、李鐵夫、王福庵諸大師,書畫篆刻頗多承緒與心得,制印泥得蔡守傳授,更有創(chuàng)新。曾授余制藕絲印泥法,時值“文革”期間,因種種原因,未能實踐。近時又因藝事繁忙,無暇顧及于此。唯恐失傳,曾于二十年前在報端(見《書法藝術(shù)報》1988年12月20日第12期《談月色與“藕絲印泥”》)毫無保留地披露出來,供有識之士試制,為祖國印壇增—盛事。可能影響未及深遠。
藕絲印泥與艾絨印泥之不同,就在于以藕絲取代艾絨。秋月,取鮮荷葉一擔備用。制藕絲時備一鍋沸水,將荷葉梗一截一截地折斷,拉開,將梗中拉出的藕絲撳入沸水中,反復(fù)如是,待一擔荷梗折完,煮沸數(shù)分鐘,將鍋中藕絲用網(wǎng)勺撈起,曬干,剪寸許為段,輕揉,積絨如棉。取麻油一斤,另取白芷一錢、川椒一錢,白芨三錢切片和油入砂鍋煎沸數(shù)次,去渣,置盆內(nèi),曬三夏九伏,稠如濃膠水,如是則印泥不會沁油。研跺,配合之法,上述數(shù)書已有詳載,可資參考。一擔荷葉可制印泥半兩。月色師40年代所制藕絲印泥,細膩色艷,俱備“三德”,極為寶貴。月色師平時不輕易使用:大幅字畫不用,非得意之作不鈐,非贈書畫聞人不記,至今尚余三、四錢,可能是海內(nèi)“孤本(標本)”。70年代初月師贈與我保存,一直未敢動用,亦秘不示人,故鮮為人知。
談月色自制藕絲印泥置于一青蓮色瓷印盒(圖8)中,印盒口徑4.5厘米,小巧玲瓏。底座圈2.5厘米,顯然面積太小無法書寫制作年號,但從瓷色和造型來看,應(yīng)是清代雍正年間之物。因藕絲比艾絨纖細,所以藕絲印泥細膩而艷麗。
因制藕絲不易,耗時耗工,故藕絲印泥價格昂貴,據(jù)徐寒光璧壽軒《十珍印泥》仿單稱藕絲脫缸印泥每兩十五萬元,值最昂;雙壽印泥每兩二千五百元,價最賤;兩者相差竟達六十倍,可見藕絲印泥不是一般人能夠有能力購買的,也是瀕臨失傳的原因之一。因此,今天再次向收藏界和有識之企業(yè)家呼吁:藕絲印泥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枝瑰麗的奇葩,這樣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不要在我們這一代手中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