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楊
近幾年高考中經常出現“線型”地理問題。下面以“赤道”為例,談談關于“線型”地理問題的復習。
一、數值地理特征
1赤道是緯度最低的緯線圈,其度數為0°,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也是南北緯度劃分的起始線。
2赤道是長度最長的緯線圈,也是最大的圓,半徑約為6378千米,周長約4萬千米。毛主席所說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就是對赤道的形象描述。從赤道開始向南北兩極緯線圈長度逐漸減小,南北兩個極點可以看成是兩個最小的緯線圈。
3赤道上點的自轉線速度最大:1670千米/時。地球上其他各點的線速度由此開始向南北兩極遞減。
4赤道上地轉偏向力最小:0。越向兩極地轉偏向力越大。
5赤道上一年中有兩次太陽直射。
6赤道上全年任何時候都晝夜等長(平分):12小時。以12小時為分界點,若已知某點的晝長(或夜長)大于12小時,可以判定該點所在半球處于夏半年(或冬半年):反之相反。
7赤道與晨線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與昏線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這兩點及經過“最高點”的經線圈和赤道的交點把赤道四等分,每相鄰兩點間隔經度差為90°,時間差為6小時,這在時間汁算題中經常用到。
8赤道與任何一個大圓都有兩個交點,這兩點既平分赤道同時也平分這個大圓。
9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角在一年內的變化范圍為:66°34′~90°。
10赤道所在平面與黃道面夾角為23°26′,與晨昏線平面的夾角為:90°-太陽直射點地理緯度。赤道所在平面與晨昏線平面的夾角與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互余。
11赤道地區(qū)大氣對流層高度最大??蛇_17-18千米,并目,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或者說隨直射點的變化而變化:當太陽直射點向北半球移動時,對流層最大高度也向北移動;當太陽直射點向南半球移動時,對流層最大高度也向南移動。
12在赤道上觀測北極星的仰角為0°。由此向北(南半球看不到北極星),隨著緯度的升高,觀測北極星的仰角也增大,到北極點為90°。
13在赤道上所有經線都平行,且每相差1°,其長度相差約111千米,這是用作距離計算的依據;時間差為4,這可以作為時間計算的依據。
14赤道穿過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15赤道到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約9990千米)。
16赤道兩次被剛果河穿越。
二、靜態(tài)地理特征
1赤道所在平面垂直地軸,并且通過地心,而其他緯線所在的平面雖與地軸垂直,但不通過地心。
2赤道是非洲大陸的中央緯線,可以此將非洲大陸一分為二。
3赤道與本初子午線相交于幾內亞灣,與180°經線交于基里巴斯(國家)。
4赤道穿越的地形區(qū)主要有:剛果盆地、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亞馬孫平原。
5赤道穿過的國家有:加蓬、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肯尼亞、索馬里、印度尼西亞、基里巴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巴西等。
6赤道穿過的大洲有: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7赤道穿過的水域:海洋有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三大洋。湖泊主要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面積約694萬平方千米)。
8赤道地區(qū)有世界最大河流的人??凇獊嗰R孫河口。
9赤道地區(qū)由于有兩次太陽直射,獲得熱量較多,氣溫較高,盛行上升氣流,所以氣候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其次,由于地形的影響,還形成了熱帶草原和高山氣候等。
10赤道地區(qū)的自然帶以熱帶雨林帶為主,其次還有熱帶草原帶,且在該地區(qū)的山地自然帶最完整(當海拔足夠高時)。
11赤道紀念碑位于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中心以北約24千米處,高10米,碑身四面刻有東南西北字樣,碑頂有一橫放的石刻地球儀,地球儀腰部有一條標志赤道方位的白線,一直延伸到碑底的石階上——這就是地面上的赤道。
三、動態(tài)地理特征
1赤道地區(qū)一年中有兩次太陽直射(春秋分日時),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獲得的熱量最多,因此氣溫最高,熱量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
2在不考慮地形影響的情況下,由于赤道地區(qū)氣溫高,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形成赤道多雨帶,降水季節(jié)變化不明顯,從而使該區(qū)河流補給以雨水補給為主。
3在赤道地區(qū)的海洋上,雖然溫度高,但由于盛行上升氣流,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所以鹽度較低;在陸地上,形成以熱帶雨林為主的自然帶,但由于地形的影響,導致水分差異,在某些地方又形成了熱帶草原帶,如非洲東部地區(qū)形成大面積的熱帶草原景觀。
4赤道地區(qū)由于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近地面空氣密度減小,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又由于赤道地區(qū)沒有地轉偏向力,所以形成了赤道無風帶,自然也就沒有臺風現象。
5赤道附近海域受東北、東南信風的影響形成自東向西的南、北赤道暖流,又由于陸地影響形成了赤道逆流,它與赤道暖流方向相反,自西向東流動,若赤道逆流發(fā)生異常,可能引起特殊的氣象災害,如厄爾尼諾現象發(fā)生時,可能導致太平洋東西兩岸與正常年份不同的氣候特征等。
6赤道附近地區(qū)主要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其自然帶以熱帶雨林為主,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熱帶雨林遭到了極大破壞,而熱帶雨林又有“地球之肺”之稱,這樣就對地球的環(huán)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線型”地理問題關鍵是空間定位。這就要求在平時復習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狠抓一些具有原生性的基礎知識,就“線型”地理問題來說主要抓典型的經緯線。緯線主要有: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北緯40°、南北緯60°、南北極圈;經線主要有:0°(東西經的分界線)、西經20°和東經160°(東西半球分界線)、東經90°和西經90°、西經120°、東經120°、東經150°、西經180°以及各個大洲的中央經線等。
2從不同側面對這些經緯線進行把握。例如它們所代表的地理意義、所經過的大洲大洋、穿越的水域、山脈、地形區(qū)、國家等,并能對這些地區(qū)自然和人文方面進行分析總結。
3養(yǎng)成用這些經緯線進行空間定位的習慣,尤其是那些典型的小地形區(qū)的定位問題一定要引起重視。
4平時復習多用問題復習法,即帶著問題去復習,抓好空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