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對于美國人而言,席夢思不僅僅是一個床墊品牌,更不僅僅是世界第二大床上用品巨頭,而更是一種獨特生活方式與生活態(tài)度的體現(xiàn)。要知道美國人以往平均不到兩年就更換一次床墊,而絕大多數(shù)床墊都是大而軟的彈簧床墊,這種床墊正是近百年前,席夢思公司創(chuàng)始人扎蒙·吉爾伯特·席夢思發(fā)明的,并一直風靡至今。雖然今天席夢思并非最大的床墊供應(yīng)商,但不僅美國,幾乎全世界都習慣于將彈簧軟床墊叫做“席夢思床墊”。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車——床生涯”就構(gòu)成了普通美國家庭的最基本家庭生活軌跡:出門有車——福特、通用,回家有床——當然是席夢思,是美滿生活的縮影。美國人喜歡說“美國夢”,而這些“美國夢”十之八九是在一張張席夢思上完成的。
經(jīng)濟蕭條和金融危機讓席夢思的美夢,連同睡席夢思人們的美夢,一并化作一枕黃粱。直到2005年,席夢思公司還完成了8.55億美元的銷售額,其最大控股者美林還信心十足地推出新的乳膠成型床墊,要構(gòu)建更龐大的床墊王國,但到了2009年,這家有139年歷史的老字號,就已凈負債10億美元。
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罷,金融危機讓許多美國人不得不改變其長期固守的生活方式,“車——床生涯”雖好,卻也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出門固然仍有車,但通用和克萊斯勒已面目全非;回家自然還是會有床的,甚至席夢思也不會就此消失(可能的接手方已表示,將不會改變席夢思的品牌),但獨特的“席夢思文化”,卻不免要大變模樣了。
生活在北美以外的人很難想象這種“席夢思文化”:一張普普通通的席夢思雙人彈簧軟床墊,即使打折價也動輒上千、數(shù)千美元,而如此昂貴的床墊,兩年、一年甚至半年,就會被北美最常見的家用卡車拖去垃圾場棄置,然后再換張新的。這種“席夢思文化”的背后,是高透支、高消耗的美國消費方式的縮影。如今經(jīng)濟復蘇喊得雖響,失業(yè)率卻依舊,美國的儲蓄率已上升到歷史最高點,透支消費的意愿降到低谷,將伴隨自己和家人度過1/3時光的床墊。雖不至于“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恐怕再不可能如昔日那般動輒更換了。一個百年品牌的沒落固然令人欷歔,但“席夢思文化”的改變卻不值得過度感傷。因為生活方式本就是用來改變的。
誕生于1870年的席夢思公司,最初并不生產(chǎn)床墊,而是制作奶酪盒子。1876年他們開始制作床墊,所出產(chǎn)的不過是白人世界再普通不過的繩編硬床墊而已。今天被當做席夢思標志的彈簧床墊,直到1925年才真正投放市場,而這種床墊的誕生和風行,實際上拜了工業(yè)化的普及和機器大生產(chǎn)的發(fā)達所賜。
機器時代的到來,美國經(jīng)濟的空前繁榮和信用消費的普及,使席夢思公司如魚得水,也令“席夢思文化”有了昔日的面貌。在今天,金融泡沫的破滅,經(jīng)濟和收入的驟然起伏,必然讓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席夢思也好,美國夢也罷,都會在新形勢下,尋得適合自己的新定位。
(陌上桑摘自《東方早報》2009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