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欣
[關鍵詞]語文 教學模式
時代在變,教材在變,教學理念與方法也在發(fā)生著變化。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對語文教師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zhàn)。新課標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是新課標的一大“亮點”。這要求語文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們在學習新課標的同時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在日常教學中結合蘇教版教材特點,嘗試使用了比較教學法。
本地選用的蘇教版教材,在文本的編排上采用主題單元編排法,對每一主題用兩至三個板塊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主題的人文內涵,縱橫聯(lián)系較多。這就為我們進行比較教學提供了便利。
比較教學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這一特點,既可進行主題單元的橫向比較,又可進行不同單元的縱向比較。授課時從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構思、技巧手法、語言風格等不同角度,有所側重地把一篇或一個單元的課文與以前學過或接觸過的文本進行對照比較,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鑒賞,概括歸納它們的異同點,從而加深對新舊文本的理解與對新舊知識的鞏固,溫故知新。也可由教材文本生發(fā)出去,聯(lián)系古今中外內容、形式等方面與教材相關的文本素材,進行比較,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如在學習必修五《直面人生》這一單元時,不妨聯(lián)系《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進行相似主題的比較,使學生更能正視人生中的苦樂順逆,勇敢面對生活中的選擇與考驗?!短m亭集序》中王羲之對死生大事的感慨、對人生長短的認識則可結合蘇軾《赤壁賦》、曹操《短歌行》、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作主題情感的比較鑒賞,引導學生思考在這有限的人生中如何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去探尋生存的意義與個體生命的價值。
學習辛棄疾名篇《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時,可針對其用典這一手法,聯(lián)系《滕王閣序》《念奴嬌 赤壁懷古》《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等進行比較,分析典故使用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這樣既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典故的使用方法、詩詞的表現(xiàn)技巧及作用,又可幫助學生及時回頭鞏固名篇名句。
講到歐陽修《踏莎行》“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向前聯(lián)系范仲淹《蘇幕遮 懷舊》“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回頭聯(lián)系馮延巳《鵲踏枝》“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讀本五中王維《送沈子福歸江東》“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還可拓展到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楚辭 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這么多芊芊芳草,從戰(zhàn)國到現(xiàn)在都如別情愁緒綿綿不絕。這些縱橫比較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了“草”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蘊,加深了對課本名句的印象與理解,另一方面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也可將同一文本進行多角度比較。如講授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可與古典詩歌中詩人們的登高情結聯(lián)系,比較其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登高》、王之渙《登鸛雀樓》等作品情理的異同;煉字藝術,“江涵秋影雁初飛”中“涵”字可與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的“護”字進行比較;寫景角度的變化可與蘇軾《后赤壁賦》“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教學法極大的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理解鑒賞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課堂教學中還可從文本的語言風格、水平高下等多個角度進行縱橫聯(lián)系、比較,以期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比較鑒賞能力,綜合表達能力,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與新課標提倡的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學習方式是一致的。
實踐證明,比較教學法的使用對學生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