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晨
[摘 要]當前中國面臨通貨緊縮的威脅,2008年下半年中國經(jīng)濟出現(xiàn)下行趨勢,國務院為擴大內(nèi)需確定了四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中國人民銀行也連續(xù)五次降息旨在刺激消費,促進投資。但是降息這個貨幣政策能否起到預期的作用仍有待考量。本文從彈性和動機角度分析了降息對我國消費和儲蓄的影響,認為當前降息的政策并不能大幅度的增加居民消費,減少儲蓄。
[關鍵詞]貨幣政策 消費 儲蓄 利率
一、從彈性角度看降息對消費、儲蓄的影響
從理論上來講,降低利率會引起儲蓄向消費和投資轉(zhuǎn)化,促進社會總需求擴張,進而促進經(jīng)濟增長。但是在實際中,有很多與理論相背離的情況,在很多時候,利率下降的同時,儲蓄并沒有出現(xiàn)預期的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我國居民的人均收人水平偏低,這直接決定了居民儲蓄的動機主要是生存型和風險型,投機動機的儲蓄還很小,這進一步?jīng)Q定了儲蓄利率彈性的剛性。在剛性儲蓄下,利率的降低很難使個人壓縮那部分用于未來支付而儲蓄的量。因此,在我國,居民儲蓄對利率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不敏感的,利率對儲蓄的作用必然很低。
(二)制度變遷降低人們對未來的預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與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的制度措施,如由福利分房改為貨幣分房、高等教育費用由國家承擔改為由學生自己承擔等,這無形中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負擔。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這就使社會多數(shù)成員產(chǎn)生了不安全感,以至于對未來收人、支出和消費預期較低,從而節(jié)約開支,增加儲蓄。
(三)我國居民金融意識淡薄,金融市場不發(fā)達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股票市場形勢不容樂觀,今年的金融行情使居民對進入股市的欲望受到很強的打壓;而房地產(chǎn)方面,目前的房價雖然有所下降,但是房地產(chǎn)泡沫仍舊很重,大部分居民不會涉足這一領域;其他投資領域,如期貨、基金、外匯及衍生產(chǎn)品期權等也都存在較大的風險性,并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作為投資基礎,大部分居民沒有能力和條件進入。而且我國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使人們崇尚儲蓄,所以使得在利率連續(xù)下降之后儲蓄仍穩(wěn)步增長。
綜上,在收入水平偏低、對未來信心不足以及投資意識淡薄的條件下,即使收入增長,利率下調(diào),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很難有大的提高。降息對我國消費和儲蓄的影響效果并不顯著。
二、從動機角度看降息對消費、儲蓄的影響
(一)退休養(yǎng)老儲蓄
我國相當多的居民儲蓄是基于這種目的。這種動機的儲蓄是維持生命、穩(wěn)定消費所必需的。一般說來,人們不會輕易將這些儲蓄轉(zhuǎn)化為消費。在降息使他們感到利息回報減少從而處境變壞的條件下,他們越發(fā)不敢這樣做。這種動機的儲蓄對利率降低的反應近乎沒有,更加不能期望降息分流儲蓄、拉動消費。
(二)預防不測儲蓄
可能出現(xiàn)未預料到的對資金的需要,如為應付醫(yī)療、房改、子女教育、失業(yè)、意外事故等緊急情況是家庭儲蓄的另一個基本動機。在市場經(jīng)濟下,一個人不能為他面臨的任何風險買保險。如果他打算在緊急情況出現(xiàn)時有錢用,就必須儲蓄。對于有些風險,人們受到各種保險的保護,這些保險既有私人的(健康、意外事故),也有社會的(失業(yè)、傷殘)?,F(xiàn)在,在緊急情況下,人們也更容易借到錢。但是還是有一些風險需要通過個人儲蓄加以防范。應該看到,中國經(jīng)濟改革與轉(zhuǎn)軌的確為每個人提供了獲取更高收益的機會與可能,但也相應增大了未來的風險與不確定性,收益與風險共成長,這使得謹慎儲蓄、防患未然、未雨綢繆必不可少。
(三)穩(wěn)定收入儲蓄
許多人每年面對不確定的收入,尤其是在非國有企業(yè)工作的人,其收人變化很大,人們不能為這種收人波動的風險購買保險。對于這些人來說,儲蓄是必要的,不僅是為退休時期做準備,而且也是為了使他們在工作時期能度過壞年景。當前的形式就可以說明這點。在金融危機條件下,企業(yè)公司都有不同幅度的裁員,或減少工資薪金,人們的收入因此減少。而為了防御這種情況,或是為了應對這種整體形勢走低的情況,人們會進行儲蓄。調(diào)查顯示,有不確定收入的人的儲蓄確實大于那些有穩(wěn)定收入人們的儲蓄。在好的年景他們盡量儲蓄,壞的年景動用儲蓄即負儲蓄,儲蓄起到了蓄水池的調(diào)劑作用,極大減少了收人在不同年度的波動。
(四)特定目標儲蓄
人們儲蓄是為了一些特定的目標,諸如為了購房、支付子女教育費、子女婚嫁等目標。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國家,傳統(tǒng)的消費觀念根深蒂固。舉兩個例子來說:住房問題甚至成為一個人一生奮斗的目標。在如今,房價普遍較高的情況下,人們不得不為得到一個住所而進行儲蓄。教育問題是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發(fā)展實力的關鍵問題,在獨生子女的制度下,很多家庭不惜一切代價為下一代的教育而投資。眾所周之的是在人才競爭如此激烈的環(huán)境下,教育費用也隨之不斷攀升,從幼兒時的啟蒙教育至完成大學或更高級別的學業(yè),整個教育階段所需要的費用并不是一個小數(shù)字。而大多數(shù)家庭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從家庭建立伊始,便開始了教育儲蓄。
(五)遺產(chǎn)繼承儲蓄
那些為數(shù)不少的百萬元戶、千萬元戶儲蓄數(shù)額相當大,常常超過他們自己退休生活的需要,是作為遺產(chǎn)留給后代的。在總量上,這些富人遺產(chǎn)儲蓄要大于人數(shù)更多的較窮的人們的退休養(yǎng)老儲蓄。前者的儲蓄對利率下跌的反應也較遲鈍,在消費近乎飽和的條件下,降息同樣不能使富人的這部分巨額儲蓄轉(zhuǎn)化為當前的消費。
綜上,儲蓄的動機多種多樣,不同動機的儲蓄對利率降低的反應不同。從中國的特定國情出發(fā),大部分的儲蓄動機受降息的影響很小。利率杠桿幾乎無效,儲蓄愿望相當強烈。
三、結語
從彈性角度來看,在我國整體收入水平偏低、對未來信心不足以及投資意識淡薄的情況下,即使收入增加,利率下調(diào),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很難有大的提高,儲蓄量仍難減少。從動機角度來看,在中國的特定國情下,大部分的儲蓄動機受降息的影響很小。利率杠桿幾乎無效,儲蓄愿望相當強烈。也就是說,降息對我國的消費并不能起到很強的拉動作用,儲蓄占收入的比例仍很難下降。
降低利率是促進消費的一個必要條件,但并非充分條件。而且許多經(jīng)驗表明,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等在經(jīng)濟過熱時期的緊縮,比較有效,但在經(jīng)濟蕭條時期由于投資者、消費者的信心和預期原因作用比較有限。因此,只有通過加強利率的彈性作用和改變居民傳統(tǒng)的儲蓄觀念等措施才能達到貨幣政策應有的效果。應消除居民的不安預期,通過制度的完善建立居民的消費信心,改變居民“活錢”進入社會保障、房改和保險而變成“死錢”,造成資金大量沉淀,影響消費和投資正常增長的不利局面。唯有解決了居民的后顧之憂,才能使居民消費熱起來,才能真正解決內(nèi)需不足的問題,才能以龐大的內(nèi)需推動經(jīng)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黃秀梅,龔水燕,我國消費、儲蓄和投資的利率彈性分析,商業(yè)研究,2003第18期
[2]楊小鉚,經(jīng)濟學分析,降息的消費效應與儲蓄效應,西北大學學報2000第5期
[3]楊慧玫,利率、消費、投資,2000年第1期11-12
[4]喻翔,我國消費信貸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6第1期
[5]張群,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微觀基礎研究居民消費、儲蓄行為,金融與經(jīng)濟2007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