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育德
幾十年前,燕麥炒面和洋芋是貧寒農家的主要食品。燕麥炒面攜帶方便、吃法簡單,解饑抗餓,所以是那時農村的大眾口糧。臨時取食的燕麥炒面一般裝在木匣或木升里,人們把它叫做“炒面匣匣”或“炒面升升”。農民干活回來,拉過炒面匣匣,手端一碗開水,另一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像三角架一樣,在炒面中一夾,然后圈起中指,用第二骨節(jié)在已夾成三棱柱狀的炒面上部一摁,然后用三指夾起“三棱柱”,像投籃一樣,準確地扔進嘴里,再仰頭喝一口水,將炒面沖下肚。若干次“投籃”后,就吃飽了。你說吃法簡單不?清末西寧有名的文化人李煥章年幼時家境貧寒,常以燕麥炒面充饑,但他在困境中發(fā)憤讀書,“饑驅我,曩作塾童師,洗腆庭幃資館谷,偷閑文史手勤披,味借夜燈知”,在科舉考試中連中舉人、進士,后被人戲稱為“炒面秀才”。
燕麥一般分帶稃型和裸粒型兩種,帶稃型燕麥種得多,裸粒型較少。有些地方把帶稃型燕麥叫作“皮燕麥”,而青海人把它直接叫作“燕麥”; 裸粒型燕麥在華北稱為“莜麥”,而青海人把它叫作“玉麥”,口感比燕麥好。作為一種農作物,燕麥種植歷史悠久,因為它耐旱而且對土壤要求不高,適應性強,所以遍及高原冷涼地帶的各山區(qū)。燕麥雖然產量不高,過去畝產只有100—150斤左右,但因成熟期短,作為一種接口糧食,青海農業(yè)區(qū)淺腦山廣有種植,尤其以帶稃型燕麥為主。因種植廣,青海竟有以它命名的村莊,叫“炒面莊”;也有以它命名的地方,叫“燕麥川”。 燕麥川在互助縣南門峽西北,山原開闊,景色秀麗,有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卻藏寺就在那里。
燕麥是優(yōu)良的糧飼兼用作物,它的種子可食用,它的秸桿是最好的飼草,《花兒》里就說:“背斗里背的燕麥草,燕麥草喂牛者哩;一晚夕心急者滿院里跑,人問時抓賊者哩?!睋?jù)研究得知,燕麥草營養(yǎng)價值遠遠高于小麥、玉米、粟的秸桿。過去,農家養(yǎng)有馬、牛和羊等家畜,土地較寬廣的山區(qū)人家往往在晚夏種上一些燕麥,等到落霜季節(jié)到來之時,將未成熟的燕麥收割,捆扎在院墻上風干,叫“青燕麥蘢蘢”——那是牲畜過冬的最好飼草。要把帶稃型燕麥磨成炒面,工序較為繁雜:首先要將燕麥蒸熟、曬干,然后運到水磨,第一遍要磨去外皮,然后再逐步磨成粉。燕麥中裸粒型的玉麥是禾本科燕麥屬中的上品,味美而略帶油性,由于單產低而種得少,所以玉麥炒面較金貴。在過去艱難的歲月里,農村貧寒人家常以炒面、洋芋為主食,故有些城里人以此譏笑鄉(xiāng)里人為“炒面頭”。
燕麥苗和青棵苗的顏色差不多,呈嫩黃綠色,但青棵苗葉寬而肥厚,燕麥苗瘦而單?。凰望溍珉m然都瘦而單薄,但麥苗綠中略帶淡藍色,且葉面上有絨毛。過去,姑娘出嫁前,辨認莊稼的苗子也是一門基本課,因為田間除草,過去多是婦女的任務。
燕麥這種古老的糧食作物,人們種植、食用了數(shù)千年,只當作一種填飽肚子的食物,從來沒有引起過重視。由于產量低而人們食物的多樣化,現(xiàn)在燕麥在淺山已基本絕跡,腦山種的也極少,年輕的娃娃們不要說吃過燕麥炒面,很多人從未見過種植的燕麥。而到了今天,人們才認識了燕麥的“廬山真面目”。 專家們研究了過去“下里巴人”的這種食物后,得出了驚人的結論:“營養(yǎng)谷物,當首選燕麥。”原來它的粗蛋白質高達15·6%,營養(yǎng)價值高;因富含可溶性纖維和不溶性纖維,所以能大量吸引人體內的膽固醇,并使之排出體外;富含高粘稠度的可溶性纖維,能延緩胃的排空,從而控制食欲,利于減肥。怪不得近年各商店、超市里,“燕麥片”、“燕麥粥”、“燕麥粉”塞滿貨架,在當今崇尚“趙飛燕”型身材的年代里,人們紛紛買上它,送爺爺,送奶奶,送病人,送親戚,吃了多少年燕麥的“炒面頭”們,才知道自己過去原來一直吃的是這種高級營養(yǎng)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