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瀟
2009年4月13日,在蔣經(jīng)國百年冥誕的紀念會上,馬英九、李登輝、宋楚瑜悉數(shù)出席,李宋兩人更是10年來首次同臺
“你等會”
1984年2月15日,臺北中山樓。國民黨二中全會正在召開,蔣經(jīng)國的辦公室離會場不遠,從舞臺左邊的小樓梯走上去就可以看到,辦公室備有床鋪,多數(shù)時間,蔣經(jīng)國躺在那里休息。中常委們都在觀望,究竟是誰從那個小樓梯走上去,誰又走下來,每個人都期待被蔣經(jīng)國找去,這意味著有機會升遷。其時,蔣經(jīng)國正為他就任第七任“總統(tǒng)”尋找一位副手,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李登輝獲得了上樓梯的機會。
很多年后,李登輝回憶說,“后來我有機會當上‘總統(tǒng),做一些事情,最重要的瞬間,就是二中全會獲得‘副總統(tǒng)的提名。”從那時起,李登輝在“蔣經(jīng)國學校”開始了漫長的“潛伏”,他即將全面參與臺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之路,并在其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在李被“欽定”后,臺北政壇開始流傳一個段子:在那次會議上,蔣經(jīng)國進洗手間時,黨中央秘書長蔣彥士追至走廊詢問蔣經(jīng)國屬意人選,蔣經(jīng)國說“你等會”,結果這句浙江口音濃重的“你等會”,被蔣彥士誤聽為“李登輝”,并且利用這個空檔轉告給了諸位中常委,于是李登輝順利被舉手通過。笑話歸笑話,卻也能夠反映出當時國民黨精英心目中李登輝的分量與形象。
李登輝1923年出生于臺灣淡水,1940年代,作為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的熱血青年,曾兩進兩出共產(chǎn)黨,1950年,在島內(nèi)大環(huán)境的壓力下,他主動辦理了自新手續(xù),從此長期受到政治監(jiān)控。1971年,受本省及外省友人的強力保薦,加入國民黨。此前,李曾遭警總約談17小時,詢問持續(xù)一周,“足證蔣經(jīng)國曾經(jīng)企圖澄清一些疑慮”。1972年,蔣經(jīng)國任“行政院長”,李登輝以政務委員入閣,時年49歲。在此后的十幾年中,李登輝雖歷任臺北市長及“臺灣省主席”,但一般人對他的印象,仍不過是個受益于“吹臺青”政策(1970年代以后,在本土化運動的壓力下,蔣經(jīng)國拔擢體制內(nèi)的臺灣籍青年才?。┑霓r(nóng)經(jīng)專家。
李登輝自己則早有預感,1983年7月,他在國民黨中常會提出工作報告《省政府向下扎根的做法》,就獲得蔣經(jīng)國很高的評價。李登輝后來回憶說,“后來他為什么放心讓我去當‘副總統(tǒng),我的想法是,第一,他沒有想到自己會這么早過世;第二項,就我看來,蔣經(jīng)國多少受到他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他選擇我,可能是認為我和他具有同樣的思想,是真正可以做事情的人……而且當時要求本土化的氣勢很強,他只能加強臺灣的本土化,這樣國民黨才能生存?!?/p>
“寧信白種人的謊言”
同樣是1984年,宋楚瑜結束了他“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兼“政府發(fā)言人”)的5年任期,開始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在這一年出任中央黨部副秘書長的還有馬英九,這位34歲的年輕人,三年前獲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后回到臺灣,經(jīng)人介紹,擔任蔣經(jīng)國的英文秘書,成為“蔣經(jīng)國學?!敝凶钅贻p的一員。彼時馬英九還是一個胖子,有時候,他在完成翻譯工作起身后竟把椅子也“帶”了起來,不免惹人發(fā)笑。要再過十多年,臺灣進入真正的電視民主時代,瘦身成功的馬英九才可以在全島刮起持續(xù)不斷的“馬旋風”。
在蔣經(jīng)國身邊的日子里,馬英九始終是一個“沒有聲音的人”,扮演的是技術性官僚的中性角色,雖不顯山露水,卻也避免了卷入不必要的政治斗爭。和馬英九不同,作為湘潭同鄉(xiāng)的宋楚瑜個性鮮明、喜怒形于色,常常不按理出牌,這一點在選舉時代會看得更加真切。不過在1978年12月,美國正式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建交、與臺灣“斷交”前夜,正是宋直奔士林官邸,喚醒已經(jīng)入睡的蔣經(jīng)國,告知他美國駐臺代表希望次日會見。蔣經(jīng)國事后大贊其應變能力,一個月后,任命他為“新聞局局長”。
作為臺灣歷史上最年輕的“新聞局長”,宋楚瑜顯然是盡職盡責的。1979年年底,臺灣發(fā)生“美麗島事件”,次年1月25日,英文流利的宋局長在臺北向新聞界公開抨擊美國《新聞周刊》對事件的報道,稱其報道為Yellow Journalism(黃色新聞,意指其報道風格小報化與嘩眾取寵),“寧信白種人的謊言而不信黃種人的真話;白種人的優(yōu)越感使其認定黃種人無訴諸司法能力,而先行代為審判”。有意思的是,26年以后,宋楚瑜“搭橋之旅”訪問大陸,在清華大學演講時,他兩次舉起手中最新出版的《新聞周刊》(當期封面為“中國的世紀”),深情地說:“世界有多大,中國的機會就有多大。”
在就任“副總統(tǒng)”前,李登輝曾與美國在臺協(xié)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李潔明同游。李潔明后來說,這是因為蔣經(jīng)國希望日本背景濃厚的李登輝也能“熟悉美國觀點”,通過私下接觸,他評價李登輝“是聰明的政治人物”,對民心頗有了解,公開場合謹守國民黨路線,私底下卻很有主見。
李登輝后來說,當時雖然身居國民政府高位,但也經(jīng)??袋h外雜志,“這些雜志很有趣,我可以讓秘書幫我去買,就說我要檢查就好了?!敝皇?,在涉及到政論雜志的言論問題如何處理時,他仍對蔣經(jīng)國提出個人看法報告:“希望以刑法為主?!?/p>
“那時候《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還沒公布,我的主張是依法處理,不要用行政命令取締,我建議以刑法處理,其實就是建議用《出版法》處理,有明確犯罪事實時,依明文規(guī)定以有期徒刑方式處理?!彼麨樽约恨q解。
1985年3月28日,《中央日報》以本報記者名義刊載李登輝訪問(巴拉圭)歸來一文,主標題“李‘副總統(tǒng)遠行歸來”,副標題“工作繁忙了無倦容”,文章特別贊譽李登輝“深獲‘蔣總統(tǒng)倚重”、“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李登輝說,他當時就覺得報道“殊有不同”,“一看就知是有意寫成。蔣經(jīng)國只要跟文工會說:寫點東西。他們就會刊出一大堆這樣的文章?!?/p>
當時擔任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的正是宋楚瑜,文工會也是戒嚴時代國民黨管制媒體的重要機構,李宋有時需要溝通,以確定如何把握輿論導向。以4月9日為例,李登輝在日記中記載:“下午三時報告‘總統(tǒng):‘十信案后,民眾士氣低落,如何回復?文宣工作如何處理,與宋主任談論事,請示‘總統(tǒng)裁示。”
討論的結果是,“加強文宣”。
“情同父子”
在“蔣經(jīng)國學校”,“校長”通常不會把話講得很具體,“他的話都要讓人去猜,最多他只是告訴我,‘我身體不好,有些事請你多幫忙?!比缡牵畹禽x不僅學習了如何面對民間問題,更修煉了官場的手腕——這一點,未來宋楚瑜會有切身感受。
1986年2月7日,農(nóng)歷前一天,蔣經(jīng)國特別指示:新年度,與黨外人士之間,設立管道溝通,指示李登輝多參與?!八赡軙耄狐h外的力量愈大愈好吧?如果是我,也會抱持這種想法。畢竟黨外的力量一旦壯大,國民黨內(nèi)的人就不好過日子,這樣一來他們就必須改革,否則他們是不可能有所改變。領導者都是用這種方式在思考事情,不是說單單只考慮國民黨要如何發(fā)展?!崩畹禽x說。
這一年,《華盛頓郵報》發(fā)行人葛蘭姆女士訪問臺灣,蔣經(jīng)國認為郵報旗下的《新聞周刊》對臺灣不友善而不愿見她,宋楚瑜勸他:“你把一些重要的政策向她說明,也許會有好的效果?!?天后,蔣經(jīng)國接受葛蘭姆獨家專訪,表示臺灣即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坐在兩人中間擔任翻譯的馬英九回憶說:“當我把經(jīng)國先生對訪客所說的‘我們即將研究終止緊急命令(解除戒嚴)”、“開放政治團體合法化(開放組黨)”等關鍵詞匯,逐字、逐句,精準地翻譯傳遞給訪客知悉后,當時強烈地感受到,身體猶如有電流通過任督二脈一般,通體舒暢,有一股參與歷史的強烈使命感,令人振奮不已!”
1988年1月13日,蔣經(jīng)國去世,李登輝任“代總統(tǒng)”,在之后的13天里,他每天上班前,都會到蔣經(jīng)國靈前祭拜,以顯示自己不會改變其路線,直到第14天。
1月27日上午,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李登輝入選代理國民黨主席一事,宋美齡不希望看到本省勢力坐大,故反對李登輝以“總統(tǒng)”身份兼任黨主席,會議陷入僵局。此時,宋楚瑜越次發(fā)言,站起來質(zhì)問中常委,要他們拿出黨心和公心來,以起立鼓掌的方式通過李登輝當選的提案。
這“臨門一腳”成為扭轉歷史的關鍵,也成為此后五六年李宋“情同父子”蜜月期的開始。次年5月,李登輝投桃報李,宋楚瑜被推選為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更近權力中樞。
“被李登輝騙了”
李登輝執(zhí)政之初,為免引發(fā)黨內(nèi)反彈,尚謹言慎行,但從1990年起,開始以漸進變革的方式瓦解國民黨內(nèi)的各派力量,并最終大權在握。
為了拔除掌握軍權的郝柏村的力量,李登輝在1990年6月出人意料地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長”,依法郝柏村必須辭去軍職。李借助郝柏村的強勢作為,動員軍警力量掃蕩犯罪,贏得了民眾對“治安內(nèi)閣”的支持。可是在階段性任務完成后,李登輝于1993年以“修憲”完成為理由,要求“內(nèi)閣”總辭,郝柏村被迫辭職,由李所提名的連戰(zhàn)出任“行政院長”。
1992年12月,“立法委員”全面改選,改選后的“立法院”,本省人的比例已達八成以上。此時,李登輝想要換掉郝柏村的意圖極為明顯,臺北街頭出現(xiàn)以外省老兵為主的示威游行,高喊“擁護郝柏村、打倒李登輝”,這個現(xiàn)象進一步凸顯了外省人、本省人的勢力消長——在此之前,只有民進黨等本省人勢力才會采取街頭活動。1994年4月30日,李登輝更發(fā)表了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場所的悲哀》,提到了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及身為臺灣人的悲哀,令不少國民黨人直呼“被李登輝騙了”。
但李登輝推動的三次修憲,也進一步終結了威權體制,推動了臺灣民主進程。1991年5月1日零時起,臺灣終止“動員勘亂時期”,1994年12月3日,臺灣省省長與臺北高雄兩市市長選舉舉行,地方自治得以落實。1996年3月23日,臺灣舉行首次“總統(tǒng)”直選,李登輝以54%的得票率當選為臺灣歷史上首位民選“總統(tǒng)”。
政治就是硬球,不知道到底是你玩它還是它玩你。1994年以拿下六成票數(shù)當選首任民選省長的宋楚瑜,就被玩了——他的民意支持度一度超過了“總統(tǒng)”李登輝,但在他省長任期剛剛過半時,李登輝喊出“凍省”,宋李關系由此急轉直下。
1999年,宋楚瑜自行宣布參加2000年“總統(tǒng)”大選,李登輝為保國民黨候選人連戰(zhàn),將宋楚瑜開除出黨。同年12月,李拋出“興票案”,指責宋楚瑜之子的“中興票券”賬戶中有來歷不明的1.4億元新臺幣。宋楚瑜長期樹立的清廉形象毀于一旦,原本領先的民意支持率一路狂跌,最終以3個百分點之差輸給陳水扁,苦澀地“成就”了臺灣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李宋至此徹底反目,再無往來。
學界的一種觀點認為,臺灣1960年代以來的民主化運動,其動力并非自由主義,而是族群主義,黨外人士經(jīng)常高呼“臺灣人出頭天”的口號就是一個佐證。如果承認這個前提,那么李登輝在掌權后的一系列舉動便不難理解:因為倉促接位時缺乏權力根基,為了對抗國民黨內(nèi)的既有勢力,故必須通過民粹的方式,吸納民進黨“族群動員”的資源,同時,為了斗垮國民黨的非主流派(1993年分離出去,成立新黨),必須拉攏財力雄厚的企業(yè)集團和地方派系,于是也造成了黑金政治的蔓延。
1993年,馬英九任連戰(zhàn)內(nèi)閣下的“法務部長”,嚴辦地方上的黑金勢力,由于辦案力度過猛,成為黨內(nèi)箭靶,“總統(tǒng)”李登輝干脆直言,馬“差點把國民黨搞垮”。在強大壓力下,1996年,馬英九轉任閑職。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1988年以來的臺灣,由于報禁的解除,很快步入媒體政治時代,官員的形象以及對民意的回應,迅速成為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郝柏村的前任李煥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有一次在主持“國建會”并向海外學人介紹政府首長時,刻意透露,“英俊瀟灑的馬主委(時任研考會主委),最近受到許多女性的‘打擾……”此話并非“新聞”,但藉由“行政院長”口中說出,倒確實反映出臺灣社會的某種變化。
事實上,從政這些年,馬英九一直是媒體寵兒。資深媒體人王銘義說,記者打電話找小馬哥,不管是馬秘書、馬副主委、馬發(fā)言人,或者馬“部長”,他都會親自接聽,電話留言也盡可能回電——此外,記者們還贈他一綽號“馬更正”,蓋因他經(jīng)常來函報社要求更正相關報道。
有人說,過去20年的臺灣政治史,某種程度上也是臺灣政治人物的“變臉史”,馬英九“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保持了其清新廉潔的形象,殊為不易。
1997年,白曉燕命案后,政府形象跌入谷底,除了對治安表示擔憂,民眾對政府處置口蹄疫事件也極為不滿,游行中一幅標語這樣寫道:
豬死了,沒有人下臺
人死了,沒有豬下臺
馬英九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他拒絕“行政院長”連戰(zhàn)的一再請求,堅決請辭,“治安敗壞,政府難辭其咎,這不是某一個人有責任,我個人感到愧對國人,我要認清自己有共犯的責任?!?/p>
對于他的辭官,有人質(zhì)疑他“以退為進”、“維護自我的政治潔癖”,而他激動地回應:“我不能再蒙著眼睛,繼續(xù)混下去了!現(xiàn)在當政務官,走在街上都有一種被羞辱的感覺!”
一年后的1998年,馬英九在最后一刻宣布參選臺北市長,并由李登輝出馬,以“新臺灣人”的稱呼為他“刷新”外省人之身份,成功擊敗希望續(xù)任的陳水扁,臺灣政壇開始響起清晰的“馬”蹄聲。
10年后的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當選第十二任“總統(tǒng)”,臺灣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按照亨廷頓“雙翻轉”(two turn-over)理論,民主化的國家或地區(qū)若經(jīng)歷兩次政黨輪替、和平轉移政權的過程,則可視為完成民主化。如是觀之,馬英九勝利,標志著臺灣進入了民主鞏固階段。
2009年4月13日,在蔣經(jīng)國百年冥誕的紀念會上,馬英九、李登輝、宋楚瑜悉數(shù)出席,李宋兩人更是10年來首次同臺,藍營過去和現(xiàn)在的領袖們是否會借這個機會實現(xiàn)“大和解”尚不得而知,但當他們向蔣經(jīng)國的遺像三鞠躬時,想必會有難以盡言的況味。時代,真的不同了。
參考資料:
彭懷恩《從政成功到馬英九:臺灣政治變遷史》,(臺北)風云論壇,2008年
若林正丈《蔣經(jīng)國與李登輝》,臺北遠流,1998年
王銘義《該出馬時就出馬——金魚缸里的馬英九》,(臺北)商業(yè)周刊出版公司,1998年
李登輝《見證臺灣——蔣經(jīng)國總統(tǒng)與我》,(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張炎憲等《李登輝先生與臺灣民主化》,(臺北)玉山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