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十六年前的盛夏,金城蘭州槐蔭蔽日。蘭山腳下的火車站臺上,淚眼迷離,充溢著離愁別緒。我透過車窗,望見南面山坡上一棵棵還未成材的樹木,那是我們蘭州大學的綠化基地。四年里,我們每年都要從紅山根爬上去,為樹苗松土、除草。
由此再上溯四年,那是一個初秋,天高云淡。我,一個湘中鄉(xiāng)村長大的農(nóng)家子弟,輾轉(zhuǎn)了五十余小時,從蘭州火車站出來,一路怯生生地打聽,終于步行至盤旋路的蘭大校園。
蘭大對我一生言,是不可替代的。這不僅因為我把最美好的四年韶華留在了那里,還因為我的氣質(zhì)、我的品格、我處事閱世的方式、我求學為文的門徑,都和蘭大這所大學、蘭州這座城市有著莫大的關系。
蘭大,在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大學里,是最落寞、內(nèi)斂的一所,或許也是最土氣的一所。但她扎根黃河之畔、厚土之上,這塊土地,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之一。蘭大和蘭大人,總把目光投向與我們這個民族生存關聯(lián)度最高的區(qū)域,絕非偶然。且不說人文科學,就是蘭大具有優(yōu)勢的一些理工科專業(yè),如化工、核物理、冰川學,如沙漠、草原的研究,都是一些需要大拙才可能有大巧的專業(yè),也是需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誘惑才能有所成就的專業(yè)。
說到蘭州大學,不能不提到她所在的蘭州。我在校時,曾有人說,蘭大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老師流失嚴重,哪怕東遷到西安,在高教版圖中的地位也會高得多。持此論者,其實只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一所大學所在的地區(qū)固然重要,但絕非決定性因素,否則的話,東部隨便一所高校,豈不是很容易超過蘭大?蘭大在蘭州,固然有其短,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隴原,從來就不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但隴原在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卻是不可替代的。北部的蒙古高原、西南的青藏高原、東部的黃土高原,在此處匯合、擠壓,留下了通往西北的狹長的河西走廊,這個走廊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生命走廊。黃河在三大高原擠壓的褶皺中,曲折流淌,終于在蘭州突破重重關山,蜿蜒北上。從蘭州開始,黃河流經(jīng)的便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潤澤河套,襟帶秦晉,奔涌于中原,從齊魯入海。說蘭州是黃河所孕育的文明第一站,亦無不可。和中下游相比,此地或許環(huán)境過于惡劣,城池稍顯窳陋,居民略輸文采,但蘭州以及隴原文化獨特的氣質(zhì),深深影響著蘭州大學。大學,需要大師,需要大樓,但也需要有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
蘭州的氣質(zhì)是悲涼、內(nèi)斂而靜穆的,她處于山河之間,靜靜地閱過千年的興亡盛衰。她不張揚,不媚俗,她甘于寂寞,千年來,滲透到骨子里的悲涼修煉成蘭州這份寵辱不驚的靜穆。
我以為,在中國的名校里面,蘭大的氣質(zhì)猶如蘭州較之于其他大都市的氣質(zhì)。
1909年,先輩篳路藍縷,創(chuàng)立這所學校于萃英門時,當時目之所及,不也是荒涼的黃河灘,以及黃河北岸更為荒涼的白塔山?
清末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內(nèi)憂外患交迫,無數(shù)仁人志士在思索這個民族的前途,辦現(xiàn)代實業(yè)、現(xiàn)代教育,成為席卷神州的熱潮。處于苦寒之地的蘭州亦有幸身被惠澤,我的湖湘先賢左宗棠駐節(jié)蘭州,對此功不可沒。左公雖逝,但改革的步伐沒有停止。1905年朝廷下旨廢科舉,1909年用來開科取士的甘肅鄉(xiāng)試貢院被改造為蘭大的前身——甘肅法政學堂。據(jù)我所知,今日如四川大學、云南大學、河南大學都是清末在貢院里興辦的。這種舊式貢院變成新式大學之舉,正合“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意。有意思的是,當時各地興辦的學堂,許多都是培育法政人才的。這是中國兩千年來人才培養(yǎng)的一種巨大變革??婆e取士,所考的是經(jīng)義禮法;法政學堂,培育的是通現(xiàn)代政治、法律的新人才。這種人才培育模式的轉(zhuǎn)變,是中國必須從一個古老帝制國家轉(zhuǎn)變?yōu)橐粋€現(xiàn)代民主國家的縮影。兩年后,清室遜位,民國肇始,但舊王朝里所辦的學堂卻生機勃勃。一所大學比一個王朝的壽命要長,是歷史的常態(tài)。這就是文明的偉大魅力,帝王將相成塵土,而文明的力量能穿越時空。
在困境中崛起,在孤苦中堅守,這似乎是蘭大過去一百年的歷史經(jīng)驗。
抗戰(zhàn)期間,半壁江山淪陷,蘭州和重慶、昆明、成都一樣,成為抗戰(zhàn)的大后方,一大批著名的高校和學界精英播遷于此??箲?zhàn)勝利后,全國百廢待興,戰(zhàn)火未熄,然蘭州文風之盛,猶有余韻。這時候,蘭大迎來了一個關鍵人物——校長辛樹幟先生,他是湖南臨澧人,算左公的同鄉(xiāng)后輩。從他1946年任校長開始至1949年,短短的三年間,他聘請了董爽秋、程宇啟、陳時偉、段子美、喬樹民、盛彤笙、水天同、顧頡剛、沐元中、左宗杞、楊浪明、王德基、張德粹、張懷樸、聞人乾、張舜徽、史念海、楊英福、唐家琛、李德麟等一大批知名專家教授來蘭大講課,使蘭大從偏處一隅的地方性高校一躍成為全國知名的國立大學。
蘭大在其發(fā)展的重要時刻,之所以能借“勢”,關鍵是有一位目光遠大、品行高潔而辦事踏實的校長。上世紀50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原有的高等教育格局被打破,盡管蘭大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如醫(yī)學院被拆分,但江隆基先生從北大流放至此,執(zhí)掌蘭州大學,又使蘭大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容納了一大批知名學者,使其學術地位再上一層樓。一大批先生和江隆基一樣,因被政治運動波及而從其他名?!胺胖稹钡酱说兀]原成為他們在人生最灰暗時期的棲身之地,真可謂“人生不幸蘭大幸”。
剛烈的江先生在“文革”初期自戕,蘭大亦成為“文革”的重災區(qū)?!拔母铩苯Y束,鄧公復出,科教改革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蘭大又迎來了一個興盛期。其根本原因并非財力上得到極大的支持,而是蘭大一大批被折騰、被耽誤十年的專家學者,如枯木逢春,積蓄的學術激情在短時間內(nèi)噴發(fā),形成蔚為壯觀的勝景。
我想彼時支撐蘭大師生施教求學的,是一種不服輸?shù)木?。在硬件不如人的條件下做出成就,更足以傲視他人。我畢業(yè)離校時,蘭大學生的美譽度甚高,教育界有“蘭大學生基本功扎實”之說。十六年過去了,檢點自己以及熟悉校友的人生路,我對“基本功扎實”有了更深的認識。我以為,這種“基本功”,其一是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即學習的能力。就這點而言,蘭大的學生不比別人差。我們剛畢業(yè)時,外語、計算機等“時髦”知識不如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畢業(yè)生,但在工作中這種缺陷能夠較快得到彌補。其二是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度和認識水平。我們的同學中,大言炎炎者少,可看現(xiàn)實問題,能透過各種概念、名詞纏繞的外表,直指其核心部位。其三是適應國情的能力,即吃得了苦,受得起委屈。
近十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擴張迅速,表現(xiàn)為招生數(shù)量成倍增長,高等教育經(jīng)費也成倍增長。由于蘭大所處的地理位置,她能得到的經(jīng)費無法和兄弟院校相比,更由于改革的深入、人才流動的加快,教學科研人才遠走高飛亦成為常態(tài)。有人說,蘭大衰落了,你看看排名就知道。我以為這是皮相之論。每年各種高校排名無非是種游戲,不必太在意。大學之間的比較,也不在于短時間內(nèi)建了什么大樓,高薪聘請了哪位知名學者。所謂“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衡量一所大學的成就,關鍵還是看其培養(yǎng)的人才。只要蘭大的精神氣質(zhì)尚在,自然會形成一種不斷彌補缺陷、不斷培育新人的機制和文化。就如從萃英門到盤旋路,再到夏官營,蘭大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在荒涼中開墾出一片綠洲,給世人一種驚喜。蘭大在中國高等教育的版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亦將長期保持。
今日萃英山上,樹苗尚未成林,但再過幾十年后,我相信一定樹木蔥蘢,萃英山將名副其實。只是,西北黃土坡上一棵樹木的生長,其艱難的程度,遠甚于植柳即活的江南。但越是在艱苦的地方成長的樹木,其木質(zhì)越堅硬細密,其生命力也更頑強,如大漠胡楊。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如此。有幸在蘭大度過四載年華的我,以此自詡。我也相信,這四年所浸染的蘭大氣質(zhì),將深深地影響我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