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口梆子作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束獨特的藝術之花,已經(jīng)有兩百多年歷史。
清康乾年間,張家口至庫倫(烏蘭巴托)商貿(mào)大道開通之后,山西陜西梆子隨商賈流布張家口一帶,受張家口地處晉、冀、蒙交界并接近京、津的地緣環(huán)境和多民族社會人文環(huán)境影響,融入本地秧歌劇、二人臺等民間藝術元素,而形成以本地人為主,用當?shù)胤窖酝琳Z演唱,地域特色鮮明的地方戲曲劇種——口梆子。
口梆子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京劇、昆曲、評劇、河北梆子等民間藝術元素,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唱腔多元融匯,優(yōu)美流暢;道白字清韻圓,受聽易懂;音樂主格調鮮明而又豐富多彩;表演則不離行當又個性突出。口梆子劇目豐富,文武戲皆備。
近50年來,口梆子藝術的傳承者一直堅持不懈地在出劇目出人才上努力探索。特別是近年來,在繼承口梆子藝術特質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口梆子劇目成果豐碩,表演新秀接連涌現(xiàn)的可喜景象。新編歷史劇 《龍城二嬌》、《太阿劍》、《梳妝樓》和現(xiàn)代戲《天漠灘》等先后榮獲國家級大獎,并晉京演出。
口梆子是張家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藝術,也是張家口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2006年6月,口梆子被批準為河北省首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在又申報了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張家口口梆子藝術劇院,是當代口梆子藝術代表性傳承者。 劇院不忘自己的社會職責,每年堅持下鄉(xiāng)為基層群眾的演出平均達到250余場,觀眾達50萬人次。
去年11月,我跟隨口梆子藝術劇院“送戲下鄉(xiāng)”。天氣已經(jīng)轉冷,但演員們卻穿得很單薄。在簡陋的“化裝間”,他們一絲不茍地勾臉、畫眉,醞釀上場前的情緒。演出,就在露天搭起的戲臺上,鄉(xiāng)親們穿起棉衣帶著小凳子來聽戲,臺前坐滿了人,有上歲數(shù)的,也有年輕口梆子迷。盡管北風透骨寒,但臺上人和臺下人的心里都那么熱。
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演員們上場前后的點滴,并為他們的藝術精神感動著。(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