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梅 朱家騮 方 巍 張國良
南瓜為喜溫蔬菜,舟山市秋冬季市場供應大部分為儲藏的老熟南瓜;雞腿菇為珍稀食用菌,營養(yǎng)豐富,口味鮮美,近年來已逐漸為消費者所接受,且雞腿菇為土生菌類,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點。本所通過對秋冬季南瓜與雞腳菇的套種試驗研究,總結(jié)出適合舟山地區(qū)的栽培方式。這不僅填補市場空白,使秋冬季有新鮮的南瓜上市,而且也充分利用大棚空間。獲得了較高的經(jīng)濟效益。
1生產(chǎn)模式和選用品種
選用標準的8m×30m鋼質(zhì)大棚,大棚中央種植1畦雙行南瓜,南瓜施行空中搭蔓栽培,向大棚兩邊展蔓,大棚兩邊做1個對稱性的雞腿菇栽培槽,位于南瓜蔓的下方,并在大棚的兩邊各種植1行小番茄遮光,以提高大棚的空間利用率。小番茄同樣施行立架栽培。雞腿菇品種選用特白33,南瓜品種選用食用嫩瓜森栗1號,小番茄品種選用圣女。
2栽培要點
2.1雞腿菇栽培種準備
雞腿菇原種及栽培種的配方均為基礎配方:棉籽殼90%,麩皮8%,石灰及石膏各1%,原種及栽培種均為袋裝,為聚乙烯塑料袋,規(guī)格17cm×33cm。5月中旬準備雞腿菇母種,6月上旬準備轉(zhuǎn)接原種,待菌絲發(fā)滿后擴接栽培種。原種和栽培種的發(fā)菌條件為:黑暗,溫度在22~28℃。
2.2整地和育苗
深耕土地,整地做畦,大棚中間做南瓜栽培畦,畦兩邊留走道40cm,雞腿菇栽培槽寬1.1m,深20cm,長度與栽培畦相當,槽邊做單行番茄栽培畦,同時留走道。南瓜和番茄均采用黑色地膜覆蓋和滴灌,每畦溝施復合肥1.0kg、過磷酸鈣0.5kg。
7月中旬番茄播種,適當稀播防徒長,在番茄2~3片真葉時移入營養(yǎng)缽,分苗前集中進行1次病害防治和追肥。南瓜采用育苗缽直播,夏季可在自然溫度下浸種催芽,待露白后播入營養(yǎng)缽中,覆土1~2cm,2~3d(天)后即可出苗,子葉平展、有真葉長出時即可定植。
2,3合理密植、雞腿菇覆土準備
南瓜、番茄主要作為雞腿菇的遮陰作物??蛇m當密植以提高產(chǎn)量。番茄株距35cm,南瓜株距50cm,行距50cm,番茄在8月初定植,南瓜于8月中旬定植。雞腿菇覆土用土要求土質(zhì)疏松、透氣保水性強、無蟲卵,最好是大田耕作層10cm以下土質(zhì)或未耕作過的園林土,用土暴曬2~3d打碎過粗篩,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者0.5%的甲醛拌土消毒。建堆后用薄膜覆蓋24~48 h(小時),以殺死土壤中部分害蟲和雜菌:然后攤晾12~24 h,排去甲醛氣味。
2.4雞腿菇放置和覆土
雞腿菇在放置之前,在槽底撒1層石灰消毒,然后把栽培菌棒脫袋,豎直放入,棒與棒之間相距2~3cm。放好后及時覆土,菌棒間也用土填滿,一次性覆土3~4cm厚,覆土后澆1次透水,注意菌面應平整,蓋薄膜保濕保溫,搭建小拱棚。上面覆蓋1層遮陽網(wǎng)。
2.5田間管理
2.5.1雞腿菇管理覆土后10~15d菌絲發(fā)滿菌床,揭掉薄膜加強水分管理,土壤相對濕度保持85%以上。并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出菇期間加強通風換氣。雞腿菇適期采收,采收時用手握住菌柄基部輕輕搖動旋轉(zhuǎn)拔起。盡量不要損傷周圍的幼菇,并去除菌柄基部的泥土。每采收1批菇后清理菇床,去除老的菌根。缺土的地方補土并補充水分,補水時可補入營養(yǎng)液。出菇后期溫度下降,小拱棚可加蓋1層薄膜保溫。
2.5.2番茄和南瓜的管理番茄及時綁蔓、摘除側(cè)蔓。采用單蔓整枝方式。生長一段時間后打掉下部老葉,增強通風透光。南瓜及時摘除側(cè)蔓。注意將蔓引至人工搭蓋的網(wǎng)架上。使之覆蓋整個菇槽上空,花期進行人工授粉。生長后期注意摘除下部老葉,增強通透性并防止病害的發(fā)生。番茄和南瓜進行一般性的病害防治,選用高效低毒的廣譜型殺菌劑,噴藥時菇槽用薄膜覆蓋,盡量選擇在兩潮菇之間進行化學防治。避免菇體受感染。
3效益分析
大棚南瓜、小番茄與雞腿菇套種高效栽培方式,每667m2可產(chǎn)南瓜1000kg左右,小番茄約450kg,雞腿菇的生物轉(zhuǎn)化率70%~80%,667m2產(chǎn)量為2 500~3 000kg。南瓜產(chǎn)量低于春季單一種植,但秋冬季南瓜價格較高,為6.0元/kg,667m2瓜經(jīng)濟收益仍高于單一種植模式:小番茄的產(chǎn)量和收益與單一種植相當;雞腿菇價格16.0元/kg,折合667m2產(chǎn)值比普通大棚種植蔬菜增值1萬~1.2萬元。這種大棚復合種植模式大大提高了經(jīng)濟效益,且菇渣可以肥田,改良土壤,有利于下季作物的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