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平超
《化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與探究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求在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fā)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谶@個標準,高中化學在每個課題都安排了不少“活動與探究”的內(nèi)容。那么要提高“活動與探究”的實效性,教師應怎樣開展教學?根據(jù)教學實踐,筆者從3個方面去考慮。
善于設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設疑即是提出問題,是探究活動的引發(fā)和開始,所以探究活動是以明確的問題為導向。教師在提出問題時,事先要精心設置,既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針對中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知之不多的實際,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經(jīng)驗,從學生較為熟悉的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入手。因為越是身邊的問題,越是學生視而不見的事物,越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與探究的興趣。
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探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應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引導、優(yōu)化和集中學生的問題,使后面的探究有明顯的目標和內(nèi)容。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多向的,教師應跟著學生的思維走,并能恰當?shù)亟o予指導和糾正。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對“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著的”的探究時,首先叫學生用一個大燒杯將裝有酚酞試液和裝有濃氨水的燒杯罩在一起,觀察現(xiàn)象。過2分鐘左右,發(fā)現(xiàn)酚酞試液變紅。神奇的現(xiàn)象激活了學生,他們異常興奮,積極探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有的組說:“我們組猜想是這樣:用一個大燒杯罩住,燒杯中有空氣,只有空氣與酚酞試液接觸,是不是空氣使酚酞變紅了呢?”有的組說:“是不是大燒杯的底下有什么東西掉到酚酞試液中,使酚酞試液變紅了呢?”筆者說:“大家猜想得很好,那么請設計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想?!睂嶒炛匦麻_始,有的組將裝有酚酞試液的小燒杯放在空氣中,有的組用一個大燒杯罩住裝有酚酞試液的小燒杯,過了幾分鐘,酚酞試液都不變紅,證明原先2種猜想不對??磥?,謎團正困擾著學生。于是,筆者提示大家將氨水直接滴入酚酞試液中,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很快有一組學生搶著回答:“我們知道了,我們在滴入氨水時,聞到有強烈的氣味,肯定是氨水分子揮發(fā)出來,因被一個大燒杯罩住,故揮發(fā)出來的氨水有部分跑進酚酞試液中,使酚酞試液變紅了?!惫P者肯定了他們的答案,從一個“跑”字就可以形象地證明分子總是不斷運動著的。
在探究活動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或異?,F(xiàn)象,教師應趁勢利導,鼓勵學生大膽探疑。例如,在一次實驗過程中,當學生用酒精燈加熱時,有個學生不小心碰倒酒精燈,引起著火,筆者先立即用濕毛巾撲滅了火,然后提問:“有誰知道毛巾撲滅火的原理?”這樣,學生既學到突出事故的處理方法,又對滅火的原理與燃燒的條件增加感性的認識。又如對“呼出氣體”的探究中,有一組學生向盛滿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但不顯渾濁,他們認為應該是二氧化碳的量不夠,故直接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氣瓶中吹氣,很快變渾濁;他們又認為二氧化碳的量越多,石灰水一定越渾濁,故繼續(xù)吹氣,但渾濁的石灰水反而慢慢變澄清,他們很驚訝,問筆者是什么原因。筆者覺得很有必要讓全班學生一起來探究這一異?,F(xiàn)象,于是提議他們繼續(xù)向渾濁的石灰水吹氣,結果卻變澄清。通過引導,學生終于弄明白,原來是當通入適量的二氧化碳時,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鈣,故顯渾濁,但當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時,碳酸鈣又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溶解于水的碳酸氫鈣,故渾濁又變?yōu)槌吻濉?/p>
正確指導,避免“探”而不“究”
新教材對活動探究的內(nèi)容敘述過于簡單,缺少詳細而明確的提示和引導,不利于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操作。故教師對基本操作要做好示范,并對每步操作要領做好討論和總結,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能正確、快速、安全地進行實驗并獲得可靠的實驗結果。這些基本操作包括酒精燈的使用、藥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給物質(zhì)加熱的方法、洗滌儀器、天平的使用、過濾及蒸餾的方法等。
對于較為復雜的實驗或學生在實驗中可能出現(xiàn)的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在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前,詳細地說明探究中可能出現(xiàn)的疑問和容易忽略之處;通過提問、討論、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操作。例如“實驗室用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制取氯氣”的探究,這是一個操作、裝置較為復雜的實驗,所得的氯氣是有刺激性有毒氣體,必須對學生嚴格要求、規(guī)范操作,而教材中只有一幅裝置圖。為了保證實驗取得預期效果,按實驗步驟設計問題:1)課本上的裝置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2)制取氯氣的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如何?3)該反應用什么類型的制氣裝置?4)氯氣的凈化應選擇哪種裝置?5)先除氯化氫氣體還是先除水蒸氣?為什么?6)多余氯氣不能排放到空氣中,怎么處理?7)尾氣處理應選擇什么裝置?8)裝置連接、氣密性檢查等。
對一些操作要求較高、不易完成的、有腐蝕性、危險性的實驗,教師應先做必要的提醒,以確保實驗的正常進行。例如:“點燃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實驗,教師要提醒學生動作要快速,否則白煙不能復燃;“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實驗,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二氧化錳的用量,防止因反應劇烈使大量的液體涌出而被燙傷。
綜上所述,在“活動與探究”的教學中,教師只要能善于設疑,注意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疑,并根據(jù)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做好科學探究,就一定能事半功倍,提高“活動與探究”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