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性閱讀,是建立在理解閱讀基礎上的一種較高層次的閱讀活動。它不單是一種解讀,更主要的是創(chuàng)新,它不完全是追索,甚至有時根本就不顧及作者的原意,而是在理解作品的同時,對原作加之聯(lián)想、比較,甚至逆轉,從而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活動。這種閱讀活動,不但能加深對原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是當今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大重要任務,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人才,這種教學是當今社會的需要。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呢?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只在拋磚,其意在引玉。
一、多角度地閱讀
對一篇作品的閱讀,有時要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解讀,這樣更能真正理解作品所包含的多種意義,更準確地解讀作品,并且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從而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例如《陳奐生上城》一文,既可從歌頌社會的角度讀,也可從暴露社會問題的角度讀.。
(一)從歌頌的角度讀
(1)歌頌了十大三中全會給農村、農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陳奐生能夠上城賣油繩了,再沒有原來那種走“資本主義”的帽子壓在農民頭上了。
(2)陳奐生不但不是昔日的“漏斗戶主”,窮得揭不開鍋了,生活有了轉機,而且開始有了精神生活需求了。
(3)反映了那時干群之間的一種親密的關系。一個樸實的農民,居然坐上縣委書記的車,縣委書記親自送他看病,送他住招待所,并說陳奐生是他的“朋友”,從中足見干群關系的親密,有這樣干部老百姓打心眼里高興。
(二)從暴露問題角度讀
(1)一個農民要買一頂帽子都是如此艱難,連買一頂帽子還是借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東風,不然在“漏斗戶主”時連想都不敢想。可見當時中國農村、中國農民的生活貧困到何等程度。
(2)農民住了一夜招待所,引起他如此強烈的精神刺激,進一次縣級招待所比劉姥姥進大觀園所引起心理震動還大得多。他的一系列搞笑的行為,看似在嘲諷人物的心胸狹隘,其實何況不在暴露社會的落后?五塊錢呀,睡幾小時的招待所,在當時中國農民身上要流一個多星期的黑汗呀!
(3)陳奐生花了五塊錢才在那床上“躺尸”了幾個小時,對于他來說,明明是出了晦氣錢——“譬如買藥吃掉”,這一次上城是倒透了霉,可是當他回到家后就比原來神氣多了。因為從此身份顯著提高了,村上人要聽他講,連大隊干部對他的態(tài)度也友好得多。一次虧了本的生意,五塊錢卻買了精神的滿足,這反映了當時農民精神生活是多么的匱乏。
老實說,陳奐生這一切,都讓人發(fā)笑,應該是帶淚的笑。從他身上,我們似乎發(fā)現(xiàn)了阿Q的影子,解放了幾十年的中國社會,居然還未走出阿Q的影子,因此,這一系列的問題,暴露出當時中國農民面貌的改變,中國農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的確任重道遠呀。
從不同的角度去讀作品,就能開發(fā)出作品不同的深意,如果能選好角度,對訓練學生的思維是大有好處的。
二、比較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利用比較的方式去分析研究、評價,這樣會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會更深刻、更全面。這種比校的方式運用較為廣泛,既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內的比較,也可以是走出本文外,與其他文章的比較;既可以是人物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是景物描寫之間的比較;既可以是結構的比較,也可以是寫作手法的比較。總之,通過比較以達到更好的解讀作品,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的目的。
這里就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與普希金的《致大海》兩首詩的結尾的比較為例,作一說明。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普希金的《致大?!范际歉鎰e詩。一是告別心中的康橋,一是告別心中的大海,同時抒發(fā)了一種對精神依戀之鄉(xiāng)的濃厚情感。但在感情的表達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別,特別是在兩詩的結尾上尤為明顯。
徐志摩在告別康橋時最后寫道:“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普希金在告別大海時最后寫道:“我將帶走你的巖石,你的港灣,你的聲浪,你的水影波光”。為什么一個詩人什么也不帶走,一個詩人恨不得把什么都帶走呢?要弄懂這一點必須對兩位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與思想感情進行深層地分析和比較才能理解透徹。
徐志摩早年就學于康橋,康橋是座自然的橋,也是一座詩人心靈的橋。詩人在這里度過了近兩年的美好時光,他的世界觀、藝術觀、人生觀都在這里形成。詩人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一輩子就只那一春‘不曾虛度”。所以當詩人告別“那一春”,失去“那一春”時,就倍感“那一春”的珍貴和神圣??禈蚴澜绯闪嗽娙艘缿俚木窦覉@。他要精心地看護和珍愛它,使這片心中的美景,夢中的圣地永遠純潔,完美無缺。疊起那份記憶,鎖住那份思念,把一切都封存在那里,讓它成為一個永遠不醒的夢——這就是“不帶走一片云彩”的深意所在吧。
普希金為什么希望把大海的一切都帶走呢?這是因為詩人這個追求自由的人被流放到高加索的大海邊而失去了自由。在這人生的逆境中,是大海這“奔放不羈的元素”,尤其是安息在大海邊的兩位英雄,他們是詩人的精神支柱,“思想的主宰”。當詩人將從這里再次被流放,人生將面臨著更大的遭難的時候,使他對那威力無比、自由奔放的大海更加羨慕、渴望和向往,于是詩人要把那能體現(xiàn)大海性格和精神的巖石、港灣、聲浪和水影波光等所有一切都帶走,把他們裝進心中,有了大海在胸中的激蕩,有了大海精神的鼓舞,詩人在往后的艱難的流放生活中才能戰(zhàn)勝一切,才能為自由奮斗不息!
兩首詩不同的結尾方式,細膩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兩位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有了這種比較閱讀,學生對兩首詩,對兩個詩人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閱讀視野開闊了,更主要的是閱讀思維得到了訓練。
三、多向性想象
想象是“創(chuàng)造之母”。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列寧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了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甚至幻想。
例如《警察與贊美詩》的結尾,就可以讓學生去重新設計,大膽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然后組織學生對同學們的設計進行分析評論。
以下就是學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幾個設計方案:
學生一:蘇比聽到了贊美詩,靈魂起了奇妙的變化,莊嚴而甜美的音調使他內心起了一場革命。他決定明天就去找事做,去餐館打雜或去皮貨進口商那去趕車,要做一個烜赫的人,想著想著,嘴角微帶笑意。他邁開了步伐,離開了古教堂。
讓學生將這一結尾與原作進行比較,指明有何不同。對這個結尾,同學們有如下評論:有的說,這樣的結尾缺乏深度,原作不僅在揭示一個流浪漢的生活窘迫,更在揭露那個畸形社會的黑白顛倒。有的說,這樣一改,失去“歐亨利”筆法的藝術特征,原作跌落起伏,出人意料,給人余味。還有的說,這一改失去了諷刺效果,原作對美國法律的荒唐很有諷刺力。
學生二:蘇比被警察帶到了布萊克威樂島,在島上的監(jiān)獄里,雖不愁吃飽,但心里仍頗為苦悶,自己的命運為何這樣苦?左思右想,終于明白,原來社會的貧富懸殊,造成相當一部分人只得流浪,于是他決定出獄后把貧苦流浪漢動員起來游行抗爭……對這一結尾,同學們作了如下評論:有的同學說,這樣結尾不符合蘇比這個人物性格,蘇比遠沒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有的說,這樣損害了原作的思想主題,消弱了文章幽默諷刺的力度,同時也不是作者結尾的筆法。
學生三:蘇比被贊美詩吸引,莊嚴而甜美的音調使他內心起了一場革命,他進了教堂,恰好成了該教堂的第100萬個整數(shù)的禱告者,神父賜給他一包禮品。蘇比打開一看原來是鈔票。蘇比決定用這鈔票去開一奶酪店,這時警察來了,以“財產來歷不明罪”宣布:“布萊克威爾島。三個月?!?/p>
對這個結尾,學生討論后認為這個結尾為警察逮捕蘇比找到了一個理由,看似更合乎常理,但是作品諷刺的是當時美國社會,美國的法律是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所以這一結尾,就大大消弱了主題的批判力度。
通過這些想象,這些結尾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這是教改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需要。
王麗霞,女,湖北陽新縣職業(yè)教育中心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