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明
自從鄭欣淼提出故宮學后,故宮學的研究從自發(fā)階段進入到了自覺階段。以前,故宮研究處在分門別類階段,還沒有達到綜合的階段,而故宮學的提出,則將那些對故宮不同領域的研究整合和統(tǒng)一起來了。這是故宮研究的深入和自覺。
人們對故宮價值的認識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11年以前):作為皇宮的故宮。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中間雖經多次重修和擴建,但保持了初時的格局。從1420年建成到1911清朝統(tǒng)治結束,491年間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并執(zhí)政?;蕦m是封建帝王發(fā)布政令的統(tǒng)治中心和豪華生活、奢侈享受的所在,因此總是力求宏大壯麗。如果說,秦漢宮殿主要是通過高臺建筑形式追求“非壯麗無以重威”;那么隋唐宋元以來,則通過縱向排列,從空間序列上取得整齊、莊重、威嚴的社會效果;而紫禁城正是將以往的實踐經驗兼收并蓄,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后期宮殿建筑的典范。作為皇宮的故宮,是皇權的象征,是封建王朝的中樞所在地,成為鮮明的政治符號,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它莊嚴、肅穆,也充滿神秘感。
第二個階段(1925年以后):作為博物院的故宮。故宮博物院以其宏偉壯麗的古建筑和精美絕倫的古代藝術珍品名揚海內外。在一個較長時期,故宮博物院被定位為藝術類博物館,人們相對重視的是故宮的藝術品。
第三個階段(1987年以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故宮。1987年,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筑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不只是宏偉的古建筑,還包括珍藏其間的文物精品,它們聯(lián)結在一起,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載體與中華文明成就的一個標志。同時,“文化遺產”觀念的引入,突破了傳統(tǒng)“文物”觀念的局限,強化了遺產的環(huán)境意識、共享意識,以及全社會都必須承擔管理和保護的理念,促使人們從“大故宮”的觀念來看待故宮保護。
第四階段(2003年以后):故宮學的提出和確立。隨著對文物認識的深化、對古建筑的重視、對宮廷歷史文化的挖掘、對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們逐漸認識到故宮不只是“中國最大的文化藝術博物館”,而且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筑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博物館等特色,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寶庫。鄭欣淼在對故宮及故宮博物院的認識和定位、對故宮學術研究的現(xiàn)狀以及80余年來故宮研究歷史的調查與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故宮學。故宮學是以故宮及其豐富的收藏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不僅包括北京故宮及其所收藏的文物文獻,而且包括那些流散在院外、海外、國外的清宮舊藏文物、檔案文獻。這是對故宮與故宮博物院進一步地定位,重新規(guī)定了故宮博物院的發(fā)展方向及學術研究的重點。從此,故宮研究進入到了自覺階段。
任何一門成熟的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鄭欣淼提出故宮學的同時科學地界定了故宮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鄭欣淼認為故宮學的研究對象是故宮。具體來說,這里的“故宮”有兩方面含義:一是紫禁城古建筑(故宮);二是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是以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和宮廷舊藏文物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以宮廷建筑群、古代藝術品及宮廷文化史跡為主要展示內容的大型綜合性國家博物館;二者密不可分。故宮學的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大致來說,其研究領域主要有六個方面:一是紫禁城宮殿建筑群。它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廷建筑群,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水平和優(yōu)秀傳統(tǒng)。不只是紫禁城本身,以紫禁城為主體的明清皇家建筑是一個整體,宮室、園囿、祭壇、寺觀、行宮、陵寢、藏書樓及王府等,是一個有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規(guī)制、統(tǒng)一管理的龐大的體系。二是文物典藏。故宮博物院現(xiàn)有文物藏品150萬件左右,其中85%以上為清宮舊藏,大部分是清宮的各類藝術品收藏。它們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蘊藏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及其豐富的史料。其中,每一品種又自成歷史系列,特別是許多藝術精品,都是流傳有序的傳世文物。三是宮廷歷史文化遺存。宮廷是封建社會國家的中樞、朝廷的中心,故宮在491年中一直是明清兩代國家的政治中心和24位皇帝的居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此決策和發(fā)生。遺存至今的大量宮廷文物,不僅是研究明清史的重要資料,而且是了解宮廷歷史文化的珍貴實物。四是明清檔案。明清檔案與殷墟甲骨、敦煌手卷,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發(fā)現(xiàn)。這些檔案不僅長期由故宮博物院管理、整理,而且大多數檔案本來就存在紫禁城內,與宮中建筑及各個機構連在一起;這些檔案不僅與宮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有關,而且是了解宮廷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五是清宮典籍。明清兩朝皇帝都很重視典籍的收藏、編刊,兩朝皇室藏書除前代皇室遺存外,還大力搜索購求天下遺書,使皇宮薈萃了許多極其罕見的宋元明各代的珍本。六是故宮博物院的歷史。故宮博物院是在反對遜帝溥儀復辟的激烈斗爭中由社會進步人士堅持力爭并倡議成立的,成立后又受到北洋軍閥的百般干擾,經歷了艱難的歲月,本身有著不平凡的歷程,與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文化史有著重要的關系。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為了保護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數十萬件文物分五次南遷到南京,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又分三路西遷至四川,歷時十余年,行程數萬里,經歷艱苦卓絕,文物基本無損,創(chuàng)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跡。新中國成立前夕,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中的一部分被運往臺灣,1965年在臺北近郊外雙溪建立了“故宮博物院”。北京、臺北兩個故宮博物院的同時存在,引起國際社會和兩岸同胞的關注。這六個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有機聯(lián)系,可以進一步分為三個層次:最外面的層次為所有六個方面及與其相關的豐富內涵;中間的層次是紫禁城古建筑、院藏百萬件文物及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最核心的層次是紫禁城。
故宮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上面所說的六個方面,而故宮學研究采用的則是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即運用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建筑學、文學、美學及相關的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一是需要把院藏文物、古建筑和宮廷史跡這三方面作為互相聯(lián)系的整體來研究,防止孤立對待。這是最能體現(xiàn)故宮特色的研究。這不僅要求人們具有某類文物的專業(yè)知識,而且要有與此相關的歷史知識,包括宮廷史知識以及其它知識。二是需要多學科協(xié)作,全方位展開。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都能對故宮的研究提供幫助,例如雨花閣,可從建筑式樣、佛教造像、裝飾彩畫等不同方面入手,各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三是要把人文與科技結合起來。由于故宮的文物藏品一般都有相當豐厚的內涵,需要不斷地探求,例如武備、宮廷生活用具類藏品,既涉及工藝美術,更與宮廷史、文化史、典章制度等有關,而且隨著資料的挖掘與研究視野的擴大,這種研究會不斷深入。從多方面去探尋文物的價值,這是綜合性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四是需要把學術研究與業(yè)務工作結合起來。例如陳列展覽、科技修復、宮廷原狀陳列等,既是實際工作,又需要通過研究成果來體現(xiàn)和提高。五是需要把研究與傳承結合起來。古建筑的維修技術、文物修復技術、書畫器物的鑒定方法等,都需要在研究的基礎上更好地傳承、弘揚。
在不斷推進對故宮的綜合研究中,鄭欣淼有兩個方面的重要拓展:
一是提出了故宮是一個文化整體。鄭欣淼從空間和時間這兩個方面進行了把握。從空間來看,紫禁城的千門萬戶,院藏的各種文物,以及宮殿與文物藏品后面曾出現(xiàn)、發(fā)生過的人和事,種種秘辛內幕,宮廷的文化生活,是一個鮮活的統(tǒng)一體。很顯然,離開了宮闕往事,沒有了附著其中的歷史內涵,那些宮廷舊藏的意義和價值勢必受到影響。同樣,要保護完整的故宮,不只是72萬平方米以內的紫禁城,還要保護與它有密切關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護區(qū)、緩沖區(qū);從時間來看,故宮藏品雖為清宮舊藏,但其中文物則包括了中國古代文化與藝術的各主要門類,而且反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又以紫禁城為例,它雖然建成尚不足600年,但卻是中國幾千年來宮殿建筑的集大成,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官式建筑的結晶和典范。鄭欣淼認為故宮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故宮有著豐富的內涵,只有把故宮作為一個文化整體來看待,才能加深對故宮價值及意義的認識。故宮學的研究對象雖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不但分隔海峽兩岸,而且散落世界各地,但是,它們的學術歸宿都在故宮。
二是推進故宮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鄭欣淼努力推動故宮在世界文化交流、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古今文化對話中的作用,發(fā)揮故宮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典范作用和引領作用。人們在故宮文化的熏陶中,不僅可以感受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而且能夠產生一種中華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再由這種文化的認同發(fā)展到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故宮和故宮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與輝煌,提升了中國和中國人民在世界的偉大形象。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同根同源,其藏品都主要來自清代宮廷。北京故宮博物院現(xiàn)有文物藏品150多萬件(套),其中130多萬件(套)是清宮藏品和遺存,占藏品總數的85%。臺北故宮博物院現(xiàn)有文物藏品65萬件(套),清宮舊藏和遺存占到92%。兩岸故宮都是專門收藏中華歷代藝術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院,都充分反映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而且都是序列完整的。被乾隆并稱為三希帖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藏于臺北故宮,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則存于北京故宮。海峽兩岸故宮之間這種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是由歷史和文化鑄就的。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不可否認的是兩岸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在古今文化對話中,故宮保存了相當多的中國古代藝術珍品。不少藝術家在參觀中得到了熏陶和陶冶,無形和有形地對當代中國藝術發(fā)生影響。優(yōu)秀作品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對精神產品生產具有重要的影響和示范作用。而故宮珍藏的藝術經典作品在這個方面尤其顯得突出。在當代中國文化生活中,故宮和故宮文物在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方面發(fā)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的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yè)績中,體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也反映在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產生的一切優(yōu)秀文藝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杰出文學家、藝術家的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中。當人們沐浴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無疑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臺北故宮博物院從建院起就發(fā)揮了這種作用,對臺灣民眾的文化提升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促進了傳統(tǒng)文化與臺灣社會的結合,這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而故宮學的提出,就是促使人們充分認識故宮的地位和價值,讓這個最能代表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古老文明的載體——故宮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山西大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