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 宜
初見虞山尚湖,第一感覺竟然是驚訝。
并非驚艷于它的湖光山色如何奪目,而是緣于它煥發(fā)出來的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像寶玉初見林妹妹,忍不住道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像常熟這座城市的名字,迎面而來就帶著三分舊友重聚的笑意。
然而,實實在在是第一次相見啊,哪里生出的這份認同和熟識呢?
作為一個在西湖邊長大的杭州人,經(jīng)常會在心底里把他鄉(xiāng)山水和西湖做著對比,在體會種種差異的同時,不自覺地拔高西湖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審美地位,也算是一種故鄉(xiāng)情結(jié)吧。然而,虞山尚湖給予我的感受卻是,它與西湖有著某種默契,像一雙巧笑情兮的姐妹,眉眼之間有著內(nèi)在的相似,卻又顧盼之余各具風情,難分伯仲。
不由得細細端詳起來。
要說相似之處,還真不少。兩地都是湖山與城郭相依相連,都是自然景觀與人文勝跡交相輝映,西湖產(chǎn)龍井,虞山產(chǎn)白茶,所以常熟人與杭州人都愛在景區(qū)泡茶室,手捧佳茗,面對佳景,生活品質(zhì)都是一樣的高。
直到見識了興福茗園“千人面”的排場,才領教了常熟與杭州完全不同的另面。
好奇心在前一天晚上就被挑起了。當?shù)嘏笥焉衩氐仡A告明天早飯帶你們?nèi)コ悦?,這面嘛,一是其他地方吃不到,二是一千個人起吃。再追問,人家就不肯往下說了,只說明天去了就知道了。
第二天一早趕到位于興福寺邊上的興福茗園,只見連片的方桌藤椅,果然場面宏大。跟著朋友坐定在株三百年的老香樟樹下,服務員先端上杯虞山白茶,沁人心脾的茶香立即在清晨的空氣中洋溢開來。邊上有當?shù)厝巳齼蓛陕渥?,一邊喝茶,一邊輕聲言笑。據(jù)說,很多常熟人習慣早起來先爬虞山,呼吸夠了新鮮空氣,就來這里喝杯茶、吃碗面,小憩片刻,正好去上班。所以這里天天高朋滿座。
艷羨不已時,服務員已經(jīng)端上了熱氣騰騰的蕈油面。和我們想象中的素面不一樣,葷油面聞起來香氣撲鼻,嘗一口鮮美異常。當?shù)嘏笥炎院赖亟榻B,這是取用虞山特產(chǎn)松樹蕈加素油熬制而成,人稱素中之王。松樹蕈的特點是分散長在草叢樹根邊,顏色青綠不顯眼,采集不易。據(jù)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也對蕈油面的美味贊不絕口。面剛端上來時,我看見滿滿一大碗,還擔心吃不完,結(jié)果不到十五分鐘碗就見了底。撐得扶桌而立,意猶未足地想明天起不做小資白領了,就做一個酒足飯飽拍著肚皮的財主,天天吃蕈油面!
如果說,常熟的清晨因了一碗面而醇厚香濃,那么,常熟的黃昏便因了張琴而清雅脫俗。
虞山古琴藝術(shù)館坐落在常熟老城區(qū)處古宅內(nèi),這里原是明代著名藏書樓脈望樓,古典素雅的建筑風格,與虞山琴派“清、微、淡、遠”的藝術(shù)風格渾然體。我們到訪的時候已近黃昏,有年輕人正在撫琴,紗簾后焚著淡淡的檀香,有剎那時光彷佛戛然而止,只有清揚的琴音穿透了靈魂。
藝術(shù)館里有對嚴天池、徐青山、吳景略等古琴名家的介紹,并實物展示古琴制作流程。對于古琴演奏者而言,虞山是一個神圣的地方。常熟古名琴川,穿城而過的7條河流,如古琴之七弦。自從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回到家鄉(xiāng),常熟就有了弦歌之習,古琴藝術(shù)一脈就此流傳。到明末清初,古琴藝術(shù)大師嚴天池創(chuàng)立“虞山琴派”,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古琴流派。此后,虞山琴派400多年來盛傳不衰,被譽為“古音正宗”,其中《陽關三疊》、《瀟湘水云》、《漁樵問答》等曲目影響久遠。2002年,“虞山琴派”代表中國古琴藝術(shù)接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考察,其流傳至今的藝術(shù)風格和水準,成為古琴藝術(shù)得以入選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的重要因素。
聽著館長朱唏聊著和古琴有關的往昔與當下,這座城市和湖山的別致在暮靄里卻漸漸清晰起來。這里的一景一物都充盈著現(xiàn)世的優(yōu)雅閑適,并且以最尋常的方式滲透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它相比,成都的風格更加草根和率性,杭州的氣質(zhì)偏于精致和細膩。常熟是自在的舒適的,是半開的花半溫的茶:它不尋求極致所以不刻意,它懂得包容所以很達觀:它可以是氣韻內(nèi)斂的絲竹江南,也可以是酣暢淋漓的一筆狂草。它容納了體驗完美的各種方式。
在我心里,它是入世的,如同清晨那碗醇香的熱面,它又是出世的,如同黃昏那曲清雅的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