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宸亭
在常熟遍訪古剎名寺,對于我這個學園林出身的人,是歷年來行走江湖中有關(guān)寺觀園林的現(xiàn)場寫生實錄版了。
漫步在春日的深山崾巖之下,體味禪意盎然的“無人之境”,呈現(xiàn)了天地間的白云幽石、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清風明月、池泉古寺等自由清靜的形象,其中隱隱然皆有佛在,可說是以佛對山水,以禪悟天地,亦即所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真是合了莊子的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的境界。
寶巖寺,江南第一財神殿
寶巖寺、興福寺、藏海寺、三峰清涼寺被稱為虞山四大名寺。據(jù)民間傳說,這四大名寺各司其職,有主天、主地、主平安,而寶巖禪寺則主奉財。
第一站就到了寶巖。虞山寶巖的楊梅樹讓我們嘆為觀止,漫山遍野,無處不在。初名延福禪院的寶巖禪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坐落于松林疊翠竹林成海的虞山第一灣寶巖灣,寺后的老虎洞相傳為古代藏寶之處。常熟民間歷來就有到寶巖“看楊梅,燒蒔香,敬財神”的習俗,歷經(jīng)900多年不衰。當年,寶巖寺還廣受吳越國王錢俶、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的恩澤,也是華章難敘個中因緣了。
既然是以主奉財神而名的寺廟,寶巖寺的財神殿自然器宇軒昂,占地達7畝,文財神比干笑容可掬,武財神關(guān)羽威嚴無比,有“江南第一財神殿”之稱。
三峰寺,萬株松樹青山上
第二站的三峰寺位于興福寺西北虞山第三峰,系南朝梁代古剎,龍殿古銀杏是千年滄桑的見證。寺內(nèi)勝跡眾多,有寂照堂、翁相國讀書處、法華古鐘、六朝古松。寺西南有萬松林,層巒疊嶂,萬松連云。古人在寺前題聯(lián)云“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望海闊天空。”“三峰松翠”為虞山十八景之一。
三峰寺也大有來歷。其寺前門額,便是寺僧超揆在清康熙帝南巡時,特地迎駕到蘇州,奏請御書獲賜的。三峰清涼禪寺始建于南朝梁代,那是佛教鼎盛時期。
據(jù)文獻記載,其時寺宇占地甚廣,建筑宏偉,有三門、七殿、四閣、十六堂、兩亭、兩樓、一軒、五房、五院、一莊,大小屋宇上千間。至明代嘉靖年間,幾近廢圮。后經(jīng)萬歷年間多次重修擴建,漸有拓展。清代后期,遭戰(zhàn)亂所毀,又經(jīng)數(shù)位高僧主持籌劃,屢獲修葺增建,漸成江南名剎。附近的“萬松林”古木森森,濃蔭蔽日,吸引了諸多名人雅士尋訪蹤影。最為著名的就是清代兩朝帝師翁同龢也常來寺內(nèi)“聞思閣”閉門讀書,“寂照堂”的匾額就出自他的手筆。另因高僧云集于此,僧才輩出。愛國僧人黃宗仰當年就在三峰寺受戒四年之久。
抗戰(zhàn)期間,日寇侵入常熟,萬松林被毀。解放后,經(jīng)過植物造林,品種也增加了從國外引進的火炬松、濕地松等,“萬株松樹青山上”已成了虞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標志物。
藏海者,蓮花藏世界海
藏海寺雄踞于虞山劍門絕巔拂水巖之上,是常熟地處最高的佛教叢林,也是一個著名景點。寺既在山巔,而為何取名“藏?!?這個疑惑,終于在國學大師錢仲聯(lián)所撰的《重建藏海寺碑記》中得到了解答。原來,“藏海者,蓮花藏世界海之簡稱也”,真叫人嘆服佛學的精深。
始建于宋代的藏海寺,初名覺海庵。明代因庵處拂水巖之東,稱拂水東庵。乾隆司邑人陳士煌增建大悲殿,漸具規(guī)模。但1934年全寺毀于火災。近年由佛教協(xié)會重建。藏海寺名聞江南,還有一個“報娘恩”的故事。清初,被順治皇帝尊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的高僧通琇,由京返鄉(xiāng)(江陰)途中來游虞山,深為拂水東庵內(nèi)外的人杰地靈所吸引,遂應請主持庵務。后其母大慈老人亡故,通琇和尚經(jīng)皇帝恩準并施金,將母葬于庵內(nèi)大悲殿之后,建報恩草堂大慈大人墓塔,又由吏部尚書金之俊題謁勒石。通琇和尚的孝心傳為千古佳話。至今,每到農(nóng)歷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百姓自發(fā)成群結(jié)隊上山進香,上藏海寺進香已成了常熟民間“報慈恩、念親恩”的重要方式。
藏海寺現(xiàn)在的山門原為報國院之正門,為僅存的明代建筑。上世紀90年代重修時,改為藏海寺的山門,而將報國院真武殿西移重建于今址。門額“藏海寺”三字為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題。兩側(cè)有于右任早年手書唐王維《青龍寺》聯(lián)語:“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山門內(nèi)正中廣場,古木銀杏高聳入云,寶鼎香煙縹緲不絕。
大悲殿再向東原為拂水東庵址,現(xiàn)辟為東園,草坪、水池、曲廊、花木,參差起落,曲折有致。乾隆年間《祖師廟歸僧收管碑記》及1995年《重建藏海寺碑記》分別立于曲廊之壁。碑記的最大好處就是,在一塊塊精心雕琢的好石頭上,刻下寺廟沿革、歷代廢興、重建經(jīng)過以及景觀特點、命名含義等等的前世今生。
藏海寺向西一墻之隔為報國院,院內(nèi)有真武殿,殿前另有庭院和殿門。周邊的梅嶺、小徑、古木、曼花,都讓我久久徘徊,沉醉于中國古典園林的精深妙高。
興福寺,禪房花木深
第四站當然是原名為“破山寺”的興福禪院了。興福寺位于常熟北郊虞山北麓。據(jù)地方文獻記載,在佛教大盛的南北朝的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慈寺”。至梁大同年間,拓建寺基時挖到了塊石頭,清除石上泥土后,發(fā)現(xiàn)此石紋路左看如“興”字,右看象“?!弊?,于是,這塊“興福石”便保留了下來,而寺名也因此而改成了“興福寺”。唐代詩人常建作《題破山寺后禪院》詩后,寺名聲更盛,歷代文人名流題詠甚多。
而常少府詩中稱之為“破山寺”也是大有來由的。據(jù)古籍載,相傳唐代貞觀年間,一條白龍變化為白胡子老翁,常到興福寺聽高僧講經(jīng)。后揭諦神化作一條黑龍與白龍相斗,白龍沖山而去,寺前山坡為之破裂,故稱“破山”。破山寺因此而得名。而寺前破裂的山坡則形成了一條山澗,稱為“破山澗”,因與龍有關(guān),又稱為“降龍古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懿宗特賜破山寺口大鐘。成通九年又賜“興福寺”匾額,于是又恢復了興福寺原名,延用至今。寺也屢建屢毀,不一贅述。
目前所見的興福禪寺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列入全國重點寺院后,寺得到全面恢復,成為常熟最大、最著名的寺院及游覽勝地。周邊有破龍澗、羅漢橋、四高僧墓、聯(lián)珠洞、舜過泉等景點。特別是又名勝果泉的舜過泉,在四高僧墓之南。呈長方形,縱橫各米左右,石壁刻有“舜過泉”三字。泉水出于此地,雖久旱而不涸,水清醇之極。相傳虞舜過此曾汲泉而飲,故名。昔日,王四酒家取此泉水釀制的桂花白酒甘醇芬芳,質(zhì)佳味美,成為常熟特產(chǎn)。走的時候,還特地買了幾瓶回去慢慢享用。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陛p吟常少府的《破山寺后禪院》,細品米南宮的清絕書法,甚而是一方石印、一池清泉、一葉小舟、一瓣落紅、一塚古墓,大自然對于常熟,對于尚湖,對于虞山,實在是恩澤有加,實在是福德綿長的。
就在這樂放逸、好林藪、避囂煩、寄情賞的山山水水里,如入無人之境。不知是物觀我,還是我觀物。焉或是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