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翻閱《螢窗七集》一書,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改唐代詩人王籍的名句而弄巧成拙一事,感到有趣。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本來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意境優(yōu)美,并因此而傳之久遠??墒牵醢彩阉苋胱约旱脑姼钑r,竟把后半句改為“一鳥不鳴山更幽”。這就把幽靜寫成了死寂,比之原句,顯然大為遜色。因此,黃山谷說他是“點金成鐵”。這一不客氣的批評,確也切中肯綮。
說起“點金成鐵”,不禁想到其反面亦即“點鐵成金”的事來。相傳,唐代詩人賈島在創(chuàng)作《題李凝幽居》一詩時,得了上句“鳥宿池邊樹”,而對下句是用“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猶豫不決,便騎著毛驢邊走邊琢磨,且不斷用手作推、敲之狀,由于如迷如癡,以至于闖了吏部侍郎韓愈的大駕。當問清緣由后,韓愈說:“敲”比“推”好。以“敲”代“推”,動感鮮明,會使人領略到深夜萬籟俱寂,惟有孤僧“當當”的敲門聲在山野回響,一種意境油然而生。足見,韓愈的一字指點,何等關鍵,何等了得。
其實,從“點金成鐵”到“點鐵成金”,中間沒有隔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也沒有什么奧妙可言,無非是,心境冷靜一些、態(tài)度認真一些、思慮周全一些罷了。就說王安石吧,在這方面,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別看他老人家改別人的名句很不成功,可改他自己的詩句頗見功夫。比如,他的《泊船瓜洲》一詩,其中第三句就改了多次,而且一次比一次改得好。開始為“春風又到江南岸”,后改“到”為“過”,又改“過”為“入”,再改“入”為“滿”,末了改“滿”為“綠”,才變成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反復修改,終于達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成為千古絕唱,讀來使人似乎看到了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江南春景。不妨試想,如果他改別人的作品,也能像改他自己的作品那樣,一絲不茍、反復推敲、不厭其煩,自然就可以避免弄巧成拙的事情發(fā)生了。那該多好!
世上批改、點化別人的文字,是否也算“永恒題材”不得而知,反正古代有,當今也不少。諸如,老師批改、點化學生的文字,編輯批改、點化作者的文字,領導批改、點化部屬的文字,等等等等。但無論古今,經過批改、點化的文字,宛如“畫龍點睛”,比原作更為傳神、更具活力,方可稱之為“點鐵成金”;否則,就只能歸入“點金成鐵”之列了。
張雪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