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方
一
說起來,這應(yīng)該是一個冬天。風(fēng)刮得呼呼響,挾帶著北方漫卷而來的寒氣在空曠無人的山間穿行。春日里囈語般的林濤此刻有如呼嘯。山上原本就寂靜,因了風(fēng)聲,這靜謐就愈發(fā)地深濃。一座幾近頹敗的寺廟孤獨地站在巖石和樹林之間,兩扇老舊成朽木的大門緊閉著。篤信佛祖的香客在如此的寒日里不再露面。只幾個常年在山上的燒炭工,瑟瑟著縮背聳肩,將砍來的木頭塞進破敗的窯里。這里是廬山。
這是1886年,用當(dāng)時的說法,便是光緒十二年。
那個改變廬山歷史的人——英國基督教美以美會的教士李德立——就在這樣的歲月里,頂著朔風(fēng)上山來了。沒有人記住他上山的日子,只知道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也沒有人描繪過他長得什么樣子,是金色的頭發(fā)藍色的眼睛還是黃色的頭發(fā)褐色的眼睛?更沒有人提到他是披著大氅還是穿著皮服?是背著行囊還是空著兩手?沒人知道。人們知道的只是這個從英格蘭肯特郡走出來的傳教士,很年輕很年輕,年輕得只有二十二歲。還知道他此時來到中國還不到一年。
李德立由鎮(zhèn)江到漢口后,再由漢口去到九江。他來此地的目的,就是要尋到一片清涼之地。再說得通俗一點,他來這里的目的就是要為夏天避暑做房地產(chǎn)生意。他在漢口請了一個中國傳教士陪伴并作向?qū)А_@個人叫戴鵠臣。
李德立和戴鵠臣離開驛道,從西面的小路走進山里。他們沿沙河經(jīng)九十九盤步步向上。天氣奇冷,自不必說,路也不太好走,亦是自然。九十九盤山路雖為人工開鑿,但也極是崎嶇難行。當(dāng)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紀(jì)念一個名叫周顛的人,執(zhí)意要在荒蕪人跡的廬山之頂錦繡峰上建亭立碑。為了運送刻有朱皇帝詩文的御碑上山,人們只得開辟了這條曲折險峻的九十九盤山路。得幸有條古老的山路,否則李德立的足跡恐怕也難及山頂。
設(shè)想到李德立在寒冬之日爬山的姿態(tài),我很難猜測他是懷著怎樣的野心和壯志,要到這座幾無人跡的山頂上開辟和創(chuàng)造他理想中的清涼世界,很難判斷是擁有怎樣的思想和力量驅(qū)動他不辭千辛萬苦匹馬單槍地去做這件從來也沒有人做過的事情。盤行在這條彎道上的李德立多半也沒有想到,他此行的結(jié)局比他有過的夢想還要驚人。因為廬山有今天,實在是繞不過李德立這個人。
九十九盤山徑上,風(fēng)光美不勝收。不知是什么朝代零星地建了幾座亭榭,供游山的人們觀景。但我知道年輕的李德立心意不在此景,他未作片刻的逗留。他腳步匆匆,至天池寺黃龍寺直抵女兒城。站在女兒城的高處,他放眼四望。山頂上風(fēng)的呼嘯之聲雖然更大,卻擋不住視線下如畫的風(fēng)景。九十九盤山路已經(jīng)隱沒在綠樹叢中,落入他眼簾的卻是牯牛嶺下長沖谷平坦而美麗的土地。
正是李德立的這么一眼,廬山幾千年的歷史從此改變。
二
長江沿岸城市上海南京九江漢口,每到夏季,都是熱都。居住在此的洋人們?nèi)淌懿涣巳绱搜谉?,便紛然找尋陰涼之地?870年,法國傳教士在廬山腳下蓮花洞建起了第一幢別墅,此后,俄國人在廬山北麓龍門山南的九峰寺附近租下了九峰寺正殿背后的房屋并將之改成洋房別墅。
據(jù)說李德立先在廬山下獅子庵附近購地,久不成議,便也轉(zhuǎn)至九峰寺。但李德立的運氣不及俄國人。當(dāng)年賣地的寺廟住持僧業(yè)已逃走,換上一個名叫“繼慈”的新住持僧人。這位住持僧人繼慈曾在湘軍做過儈子手,殺人如麻,此一刻雖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秉性卻未見得就能深改。李德立與他老人家在價錢上沒能談攏。用李德立的話說:“這般和尚,實在不易對付。他們一片極小而且極不適用的土地,每每索價甚巨?!倍醭雒]的李德立又何曾付得出這筆錢。于是言語不合間,繼慈忍不住舊病復(fù)發(fā),揮起鐵拐意欲杖擊李德立。此時此刻的李德立除了奪門而逃又能如何?
李德立在山下購地失敗,只好舍此別圖,轉(zhuǎn)到山上。就在那個朔風(fēng)橫吹的冬日,他發(fā)現(xiàn)了地勢平坦、林木茂盛的牯牛嶺東谷即長沖一帶。欣喜萬分的李德立在瞬間便能意識到,這里是最適宜避暑的地方,在這里建造別墅將是人間天堂。
李德立拿到手的是一份永久的租約。長沖一帶約四五千百畝地都落在了契約上。內(nèi)容載明該地交由英國李德立承租。一百多年前的李德立精明得令人驚異。他將此契約交予英國領(lǐng)事過目,然后在領(lǐng)事館進行了注冊。
就這樣,李德立連蒙帶騙,將長沖這一片風(fēng)景絕佳之地弄到了手。長沖為牯嶺之東谷,得到租地的李德立結(jié)合漢名和英意,將之英譯為:KULING,取COOLING即清涼之意。牯牛嶺便被人叫作了“牯嶺”。后來有一個記者告訴李德立,說是從前也有一個叫李德立的人,駕了一艘船,名字就叫“牯嶺”,但這個李德立和他的“牯嶺”在海戰(zhàn)中失敗。李德立則得意道:“但是我這個李德立為購置山地牯嶺戰(zhàn)爭而成功?!?/p>
牯嶺一經(jīng)叫出,它的名字曾經(jīng)一度比廬山叫得還要響亮。
三
這個地方就成了中國近代最美麗的花園城市,這里的別墅也成為了中國建筑史上的世界近代建筑博物館。用大學(xué)者胡適的話說:“牯嶺,代表著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到了1927年,山上已有了別墅五百六十棟,居民好幾千人,分別來自世界十五個國家:英國、美國、法國、俄國、德國、瑞典、芬蘭、挪威、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奧地利、丹麥、比利時。到1931年,又增加了希臘、捷克和荷蘭人。這么多國家的人如此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微縮得小而又小的自成體系的世界。這個世界深深地隱匿在河谷濃密的樹蔭之下。自然的峰巒和粗糲的巖石,清澈的溪流和青蔥的草地,與之融成一體。它們與大自然那么和諧地共存著并互相映襯著。山風(fēng)吹動時,斑斕的色彩在陽光下閃閃爍爍,仿佛閃動著人間的活力和人世的快樂。放眼望去,只覺得人在世外桃源中。
山上的風(fēng)光是那樣的優(yōu)雅宜人,但實際上李德立呆在牯嶺的這三十三年間,中國乃至世界都處在動蕩不安之中,有多少驚天的大事都在山外發(fā)生。世界大戰(zhàn)、推翻清朝、自然災(zāi)害、瘟疫流行、軍閥混戰(zhàn)諸如此類,每天每天都有槍炮在響,都有活人死去??稍趶]山的牯嶺,卻依然一派水波不興的樣子。所有的事情都進行得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仿佛整個世界都刮著龍卷風(fēng),而廬山這么一個小小世界包容著那么多國家的人,卻悄然地呆在它的臺風(fēng)眼里。他們在雞犬相聞中和平相處,生活就像廬山山谷中的早晨一樣,那么淡泊、那么寧靜、那么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致。真叫人不敢相信。
四
1896年,初上廬山不久的李德立為自己在中谷小河旁保留了一塊地皮,準(zhǔn)備用來給自己建造別墅??墒且驗樗奶辉谏缴希褎e墅建在哪里或建成什么式樣,他一時難下決斷,因此也就拖著沒有建成。1898年冬,他終于在牯牛嶺的南端、醫(yī)生洼的東口選定了他的私宅地皮。這個地方,東瀕長沖河,西靠松樹路,左有日照峰,右有吼虎嶺,面對大月山,水源豐富,陽光充足。
深隱于萬松林間的李德立的別墅只一層樓。坐東朝西。四面墻中有三面是以窗代墻。一長排從屋檐一直落地的橫推式大玻璃窗,使得這座別墅頗有日本意味。玻璃卻是彩色的,有如我們在教堂里常見的那種。當(dāng)?shù)厝藳]見過這種式樣的屋子,便管它叫“玻璃屋”。這幢房子?xùn)|方色彩和西方色彩混為一體。有人覺得它混雜得十分和諧,別出一格,也有人卻不以為然,覺得這種生硬地拼湊東西方風(fēng)格,顯得很蠢。以李德立的財力,完全可以蓋得更藝術(shù)一點。不過,旁人不住它,又有什么資格評說?只要李德立和他的太太覺得好,那就是是好的了。這幢別墅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香山路479號。
1921年,李德立被委派到澳洲進行商務(wù)活動。1928年后,他的主要活動轉(zhuǎn)向了新西蘭。他在那里開辟新的旅游勝地,不知那景點是否像牯嶺這樣有名。便是在這一年,他把他在廬山上的別墅賣給了一個叫李品求的香港人。
1935年12月31日,廬山英租界被正式收回。李德立做過的那筆不平等交易被徹底廢棄?!坝莱袕]山”之說也就隨山谷中的溪流一漂而去,永遠消失。
1939年,七十五歲的李德立死在了新西蘭。這個地方離他生活過三十三年的中國廬山很遠,離他成長過二十二年的家鄉(xiāng)英國肯特郡更遠。
李德立是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但牯嶺的別墅卻是那樣明媚燦爛。
(節(jié)選自《到廬山看老別墅》 方方著,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