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貴
[摘要]歸化和異化是翻譯中處理文化因素的兩種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理論下解讀電影片名的翻譯,對于確定片名翻譯的策略,實現(xiàn)歸化和異化的辯證統(tǒng)一,展示電影藝術的強大魅力,吸引觀眾欣賞影片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用性。
[關鍵詞]歸化;異化;片名翻譯
一、引言
外國電影片名的翻譯其實同譯制片的作用一樣,起到了文化媒介的效果;尤其是1995年引進首部進口分賬大片《亡命天涯》以來,中國人又重新燃起了看電影的熱情,1998年的好萊塢巨片《泰坦尼克號》在中國大陸的總票房達3.7億,而當年的中國電影總票房是14.4億元,《泰坦尼克號》占了1/5,被稱為一起“事件”;從此以后,橫掃全球的美國大片也毫無例外地掃蕩了中國。(李群,2002:41)可見,恰當?shù)钠g對于表達整個影片內容和風格,吸引觀眾注意力,加強文化交流,開拓電影市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研究電影片名翻譯的常見策略,尤其在歸化和異化翻譯理論中的應用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歸化和異化翻譯法
美國翻譯理論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憑借Th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譯者的隱身》將解構主義研究引入翻譯界,率先探討了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這兩個概念,指出了兩者之間超語言層次的矛盾和難以調和的理論基調。Venuti認為歸化是遵守目標語言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公然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歸化翻譯的譯文用譯文接受者熟悉的語言形式掩蓋了文化之間的差異,抹殺了文化個體性,使譯文成為了文化侵略和殖民的溫床;而異化則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異化翻譯用有陌生感和疏離感的譯本捕捉并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有助于增強接受者的文化差異意識,給他們別樣的閱讀體驗,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原文本的既定功能。(Vcnuti,2001:240)就Venuti而言,他更倚重異化,阻抗歸化翻譯策略。英美電影片名包含豐富的文化、文學和政治涵義,片名的翻譯也力求準確把握原語與譯語的表層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正確審視歸化和異化,研究歸化和異化翻譯理論在片名中的應用意義重大。
三、電影片名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應用
電影片名既要體現(xiàn)藝術性,又要體現(xiàn)票房價值,一般簡潔易懂,能激發(fā)觀眾熱情,耐人尋味。因此,片名的翻譯應恰當運用歸化和異化理論,合理處理源語和目的語(譯語)的文化差異;根據(jù)實際情況,時而運用異化理論,保留原有語言和文化特點;時而運用歸化理論,以目的語文化替代源語文化,彰顯譯入語優(yōu)勢,翻譯再創(chuàng)作,用觀眾易懂、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表達原片名的內容信息和文化要義。
1歸化法
歸化的代表人物——Nida,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在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的立場上提出譯文基本上應是對源語信息最貼近的自然對等,譯文的表達方式是完全自然的,并盡可能地把源語行為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故譯文讀者無須為理解源語信息而一定得接受源語的文化模式;產生歸化的最直接原因是源語中某個詞或表達式所包含的文化意義與目的語文化發(fā)生沖突,或源語的某個詞或表達式采取直接或意譯手法均不能在目的語文化中還源語詞、表達式的表現(xiàn)力度。(Nida,1964:159)如名片WaterlooBridge《魂斷藍橋》的翻譯可作為典范。這部美國影片講述了一對年輕人在戰(zhàn)爭中的愛情悲劇。滑鐵盧橋是劇中的關鍵,也是女主角最終結束自己生命的地方。若是拘于原文,譯為《滑鐵盧橋》,不僅過于平淡,反而會令不少觀眾誤以為是關于拿破侖戰(zhàn)爭的歷史片。譯者考慮到內容是愛情悲劇,靈活借用民間流傳的藍橋相會的傳說,用藍橋代替滑鐵盧橋,再加上“魂斷”二字,點出故事的悲劇結局。既保留了原片名的“橋”(bddge),又與劇情相吻合,還避免了產生歧義,一舉多得,譯出的片名既蘊藉典雅,又朗朗上口,可謂形神兼具的佳作。在近年來的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中也有類似的佳作。如Madison County Bridge譯為《廊橋遺夢》。同樣是略去地名,而突出片中橋梁的特點,使觀眾一目了然,又借用“遺夢”二字烘托出影片的悲劇氛圍,確實是難得的佳作。(何寧,1998:37-38)再如,美國名片F(xiàn)orest Gump,描述的是一名智商為75的智障者Gump的人生經歷,他的身上凝聚著美國的國民性,他參與或見證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見證了黑人民權運動,上了越戰(zhàn)前線,目擊了水門事件,參與了開啟中美外交新紀元的乒乓球比賽等;他的單純、善良、勤奮、執(zhí)著以及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奔跑,跑遍了全美,創(chuàng)造了人生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有人將影片譯為《福雷斯特·甘普》《愚人福雷斯特·甘普》《愚人》等,顯然平淡無奇,未能表達影片的核心內涵。國內放映時借用魯迅名作《阿QaE傳》題名,改譯為《阿甘正傳》,更為符合中國文化傳統(tǒng)?!罢齻鳌蓖嗲f亦諧,諷喻人生,更符合影片阿甘傳奇人生的描寫,使影片大獲成功。其他影片如Cleopatra《埃及艷后》,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Home Alone《小鬼當家》,F(xiàn)rench Kiss《情定巴黎》,It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Mission Impossible《諜中諜》,Ghost《人鬼情未了》等,無不將歸化理論運用自如,譯名較完美地傳達了影片豐富的內涵,做到了形似與神似的結合。
2異化法
Venuti指出異化的目的是要發(fā)展一種翻譯理論和實踐,抵御目的語文化占據(jù)指導地位的趨勢,突出文本在語言和文化這兩方面的差異。(Venuti,2001:240)異化派強調翻譯要起到文化交流作用,有必要讓譯文讀者了解異國文化,進而豐富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的語言表達形式;就異化派看來,歸化是翻譯的歧路,是抹殺其民族特點和對原文的歪曲。(劉英凱,1987:59)合理運用異化策略,在片名翻譯中保留和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特征,盡可能地保持與原名語言形式所具有的隱喻和民族地方特色等,同樣能增強了語言文化的異域感,激起觀眾的好奇心主動去欣賞帶有異域風情的影片,如Rain Man《雨人》,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圖不眠夜》,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Basic Instinct《本能》,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Citizen Kaine《公民凱恩》,The Graduate《畢業(yè)生》,The African Queen《非洲皇后》,City Lights《城市之光》,Time Code《時間密碼》,The Sound ofMusic《音樂之聲》,等等。在片名翻譯時,最好將原片名帶到觀眾面前,盡可能減少語言和文化障礙,讓他們能夠理解到原汁原味的片名。這就是施萊爾馬赫提到的“譯者盡可能不要打擾讀者的安寧,而將原作者帶到讀者的面前”。(劉艷麗、楊自儉,2002:20-24)
3歸化和異化的辯證統(tǒng)一
若干牽涉到文化因素的比喻性用法中,可以看到“歸化”和“異化”各有所長,兩者只是適用范圍不同。歸化譯者,如Nida是為了照顧目的語文化,取悅譯文讀者;而異化譯者,如《紅樓夢》的英譯者楊憲益是以源語文化(中國文化)和原文作者為歸宿,可見翻譯在文化融合背景下,必須遵循不同原則,或歸化或異化;二者并非矛盾,而是相互補充。文化移植需要多種方法和模式,但必須遵循在對作者意圖、翻譯目的、文本類型和讀者對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作出異化和歸化的選擇;再者,從文化交流的共時和歷時的角度來看,歸化和異化的辯證統(tǒng)一也是必然的:一方面,從共時觀點看,無論是現(xiàn)在或在歷史上某一段時間內,以目的語為歸宿的歸化似乎是占了上風,因為評論家和出版商往往更注重譯作的可讀性,再者大眾讀者也喜歡通俗易懂、符合本民族習慣的譯文;另一方面,從歷時觀點看,文化的融合是大勢所趨;異化是歷史的必然,其理論依據(jù)就是文化的開放性和滲透性;源語文化的新鮮事物的“異化”很容易被目的語文化的人們所接受,并逐漸地約定俗成,吸收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孟志剛,1999:83-84)如影片F(xiàn)irst Knight采用異化便是《第一武士》,缺乏情調,經歸化改譯為《劍俠風流》,更顯影片浪漫情懷,效果大勝一籌;Sleepers,影片展示了四個兄弟般的小伙伴的成長經歷,揭露了西方社會的司法黑幕,而sleepers在影片中指判刑9個月以上的人,異化翻譯為《沉睡者》太過簡單,而歸化改譯為《豪情四兄弟》則令觀眾激情澎湃,激發(fā)了觀賞的欲望。可見,歸化和異化是互為補充、辯證統(tǒng)一的。
四、結語
片名翻譯的本質目的是溝通,是讓觀眾理解讀懂源語含義,更好地了解國外不同文化、風俗習慣和語言差異等。根據(jù)觀眾的審美取向和接受能力,片名翻譯中恰當?shù)剡\用歸化和異化這一對辯證統(tǒng)一的翻譯理論,就能充分展示電影的強大藝術魅力,吸引觀眾去欣賞影片,起到很好的導視和促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