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玉華
陽春三月,伴隨著和煦的春風,從全國“兩會”的最高政壇上,刮起了一股以“讓老百姓聽得懂”為宗旨的“白話新風”。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這些含義豐富、口語化十足的語言,是中國民主政治在語言層面的一個進步。
從“不折騰”到兩會口語化文風
“不折騰”,一句很普通的口語,顯然讓大家覺得十分親切。2008年12月18日,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的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的“不折騰”三個字剛落音,人民大會堂觀眾席隨即傳來會心的笑聲。笑聲說明觀眾是聽懂了“折騰”二字的所指,也聽懂了“不折騰”的深刻含義。
在隨后的國新辦新聞發(fā)布會上,被翻譯直接以漢語拼音讀出的詞語,受到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亦被國新辦主任王晨“激情解讀”。從此,以“不折騰”為發(fā)端的來自中央高層的“白話新風”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政壇。應當說這種政治語言表達上的“白話新風”,折射出了中國民主政治的新進步。
今年的全國“兩會”把中國政壇的“白話新風”推向了高潮。早在“兩會”召開之前,作政府工作報告的溫家寶總理、作人大工作報告的吳邦國委員長、作政協(xié)工作報告的賈慶林主席,都作了講“大白話”的充分準備。
吳邦國對全國人大工作報告起草班子定調:自己就喜歡講“大白話”。他在3月9日所作的人大工作報告中,洋溢著諸多生動而精彩的“大白話”。諸如他在闡述人大監(jiān)督與“一府兩院”的關系時說:“人大監(jiān)督與‘一府兩院的工作,不是唱‘對臺戲?!?/p>
賈慶林主席在政協(xié)工作報告中要求各級政協(xié)機關和政協(xié)委員“頂得上去、幫得上忙、管得上用”;“心往一塊想,智往一起聚,力往一處使”。這些生動平實的大白話隨處可見,讓人一聽就懂,一聽就記得住。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起草工作會議上,要求起草人員:“報告要用百姓易于理解、讓百姓聽得懂的語言來寫。讓普通群眾能夠聽得懂,愿意聽,記得住,能管用。”他強調:報告要更加貼近群眾,文風要更加樸實。文風問題就是作風問題,就是對老百姓的態(tài)度問題。如果我在作報告,有人正在車站候車,如果他不駐足傾聽,就說明我的報告不成功。
在兩萬余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多次以口語化的文風和百姓的語言來表達政府工作報告的宏大內涵:
——“要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p>
——“每一分錢都來自人民,必須對人民負責?!?/p>
——“讓人民群眾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p>
——“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p>
——“要把學校建成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p>
——“行政權力運行到哪里,監(jiān)督就落實到哪里,財政資金運用到哪里,審計就跟進到哪里?!?/p>
這些詞語讓人耳目一新。來自最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普遍認為,中央領導所作的三個重要報告就像拉家常一樣聽著親切,話很實在,也很好懂。兩會盛行白話之風,讓政治從高處回歸民間,在目前嚴峻的經濟現狀之下,可以引起全國人民強烈的共鳴,凝聚國民的信心。
兩會發(fā)言的“白話”之趣
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的討論發(fā)言和談話,更是將“大白話”用到極致。
我們聽到了答記者問時的“大白話”。
在全國政協(xié)和全國人大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趙啟正和李肇星兩位新聞發(fā)言人多次使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方言俗語,給人留下了詼諧幽默的印象。當有記者提到趙啟正有豐富的外交經歷時,他回以“謝謝你還費時間看我的簡歷”,使得現場笑聲連連;而李肇星“哪壺不開提哪壺”的隨性表達,也傳為佳話。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長韓正在答記者問時用“正在談戀愛”來形容上海建設迪斯尼樂園的情況。他說,我們想在上海建迪斯尼主題樂園,談了十幾年了。用個比喻吧,還在戀愛,沒有結婚,什么時候拿證書,還沒有日程表。
我們聽到了代表委員發(fā)言時的大白話。
全國政協(xié)委員、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在全體會上的發(fā)言用“牛肉面價格控制”來說明政府調控需要合理的介入方式。
對于如何抵御金融危機,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書記蘇榮這樣說:“以冬泳壯士的勇氣搏擊經濟‘嚴冬?!?/p>
對于醫(yī)生收紅包的腐敗現象,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臺州醫(yī)院院長陳海嘯這樣說:“一些醫(yī)生眼里只有‘病沒有‘人?!?/p>
對于企業(yè)高管離譜高薪,偏離公平底線,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這樣說:“一個人就把成百上千人的飯碗都端了。”
緣何刮起“白話新風”
中國政壇“白話新風”的興起,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
背景之一:某些官員在新形勢下“不會說話”。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嚴厲批評某些官員的“不會說話”:“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于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tài),怎么能使群眾信服呢?”
背景之二:某些官員在國際場合“不會說話”。前駐法大使吳建民曾撰文批評有些官員在國際場合“不會說話”、不會與外國人交流的情況。他說,有的代表團萬里迢迢到國外招商,結果一上臺就是“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我來到美麗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好不容易講到正題了,又是一大堆讓人云里霧里的話語,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充滿套話、廢話和空話的無效交流上。
吳建民的話從外交家的獨特視角,可謂一語中的,擊中要害。發(fā)達國家的政治家一般都有著很強的交流能力和語言技巧,這是他們在民主政治體制下與公眾的日常對話中“修煉”成的本領。主權在民的體制下,政治人物只有說民眾聽得進去的“白話”,才能得到公眾的認同。開放的中國,我們的官員如果再不學會“說話”,就難以走向世界,難以很好地與世界接軌,也難以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
背景之三:官場話風不正現象十分嚴重。“大白話”的對面是“八股話”。我們應當看到,一些官員日熏夜染地習慣了所謂的“官場話語體系”,一張嘴就講那些錯也不錯、用也沒用的“正確的廢話”。穿靴戴帽一小時,正經的事沒有說幾句。不僅“穿靴”,還要“裹腳”;不僅“戴帽”,還要“套鋼盔”,死活就是不肯說“人話”(人民愛聽的話)。這些話聽起來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仔細分析一下,個中的“干貨”確實少之又少。
現在從上到下開始端正話風了,整個政壇“白話新風”漸成氣候,官員們越來越多地用“大白話”發(fā)言,官話套話越來越少,這不僅是中國政壇在政治語言上的一次簡單變化,它反映著深層的政治進步:即中國政治的民主氛圍日益強化,官員們越來越尊重公眾的民主權利,習慣于用與民平等交流、平等對話的語態(tài)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