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眼里,大師、名人的成就有如高山難以逾越,宛若太陽難以企及。但是,即使不能立刻成為高山和太陽,我們也要一步步走近他們,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領(lǐng)略高山的雄壯和太陽的光輝。
【文一】
愛迪生不是一
◎ 浮云
如果沒有愛迪生,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也會萬古如長夜吧。最近我看了一本《解剖發(fā)明家——愛迪生傳》,對愛迪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出生于1847年的愛迪生,從小就很愛問“為什么”。然而,可能因為他的腦袋構(gòu)造和別人不太一樣,他自小就被視為低能兒,一生只上過3個月小學。還好他的母親是一位教師,一直耐心地教導他,才使他最終成為“發(fā)明大王”。
愛迪生12歲就當報童賺錢以維持他的化學實驗室。此后他還陸續(xù)發(fā)明了燈泡、留聲機、電報機、電影機、圓形唱片、磁力析礦機、魚雷機械裝置、水底潛望鏡、壓碎機……愛迪生活得久,享壽84歲。曾有人問他:“何時會退休?”他回答:“葬禮之前?!彼ナ篮?,留下了2 000多項發(fā)明成果,每項發(fā)明的成功過程都是復雜的。以電燈來說,傳說他曾做了1 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制造出人類的第一個燈泡。
有人研究過,一個人一輩子要完成這么多復雜的發(fā)明,實在不可想象,愛迪生的成就應該歸功于他在時間管理上的獨特竅門。也有人欣賞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百分之一的靈感?!薄吧安槐囟嗨篮蟊囟ㄩL眠。”并認為他是不眠不休勤奮工作的代表。
沒錯,以上的描述都是對的,但卻不足以說明愛迪生為什么可以完成這么多項發(fā)明。事實上,這些僅靠他一個人是做不到的。
愛迪生是他所率領(lǐng)的研究團體的名稱。這個團體包括各行各業(yè)的聰明人,他們有不同的國籍,有的人是博士,也有人完全沒受過教育,愛迪生依專長給每個人取綽號,比如其中有一位紡織工人派特羅,被稱為“藝術(shù)”,因為他的手像藝術(shù)家一樣靈巧。這個團體的人來來去去加起來有數(shù)百人,當時發(fā)明也賺不了太多的錢,所以發(fā)不出薪水是常有的事,但是他們?nèi)匀辉敢飧鷲鄣仙黄鸸ぷ鳌?/p>
愛迪生很聰明,他甚至知道自己還不夠聰明,所以必須把每個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借助他們的專長來共同完成發(fā)明。他也很擅長鼓勵工作伙伴,有人形容他“個性像電燈一樣,照亮整個房間”,人們都樂意跟一個會改變世界的人一起工作。
過去常有人自以為聰明,感嘆自己“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其實,做人不是逢迎巴結(jié),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向別人學習,尊重對方的長處,如此才能攀登一個光靠自己的力量而無法抵達的高峰。
(摘編自《楚天都市報》)
【文二】
笑聲也是懷
◎ 孫道榮
一家電視臺,做了一期追憶侯耀文先生的訪談節(jié)目。
侯耀文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相聲演員,在送別侯耀文先生的隊伍中,有人拉起一條黑色橫幅:“何時司馬光再砸缸?”讓人不禁想起侯耀文和趙麗蓉合作過的令人捧腹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音容笑貌宛若眼前,而正值盛年的兩位藝術(shù)家卻都已作古,生命無常,讓人唏噓不已。
我們一家在看這個節(jié)目時,妻子準備好了一疊紙巾,放在身邊。她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但這次她估計自己會忍不住傷悲。
電視臺請來的嘉賓,都是侯耀文先生的至朋親友:二哥侯耀華,四叔常寶林,以及他的4個得意門生。
舞臺后面的大屏幕上,是侯耀文先生生前的照片,主持人穿著黑色服裝,幾位嘉賓也是一臉嚴肅,場上的氣氛果如所料,沉重,壓抑,充滿悲情。
話題從耀文、耀華哥倆談起。侯氏三兄弟,侯耀文最小,耀華回憶起小時候的一件事情。那時候,經(jīng)濟困難,兄弟之間的衣服,和全國人民一樣,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哥是“新三年”,耀華是“舊三年”,耀文只好“縫縫補補又三年”。為這事,耀文一直耿耿于懷,所以,兄弟三人中耀文長得最快,成人后,老小的耀文身高最高,老大反而成了最矮的。
我聽到場上忽然冒出A笑聲。是那種B,C,仿佛是從地底下鉆出來的笑聲,但發(fā)出笑聲的人,一定也覺得在這種場合,笑顯得有點不合時宜,所以,他似乎在努力控制,但最終還是忍俊不禁,D笑了出來。
我注意到,主持人的臉上有些錯愕,這一定是她沒有預料到的。一場追思會,怎么才開場,就出現(xiàn)了笑聲?可是,很快,觀眾席上,笑聲不可遏止地爆發(fā)出來,連繃得很緊的侯耀華先生的臉上,也隱約露出了一絲笑意。
此后,場上一再爆發(fā)出陣陣笑聲。痛失手足的侯耀華先生,痛失良師的徒弟們,痛失最偏愛的晚輩的常寶林先生,在回憶起耀文生前的點點滴滴時,一樁樁,一件件,將生活中真實的、可親的侯耀文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他的每一個故事,都像一個他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包袱,在身后,被他的親友們抖了出來。侯耀文先生再也不能走上他所熱愛的舞臺了,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配合著這樣一場特殊的演出,將笑聲留給了他同樣深深熱愛的觀眾。
一場將近兩個小時的追憶訪談,就這樣,在一次次笑聲中度過。這也許不是電視臺的初衷,甚至也出乎我這樣一個坐在電視機前普通觀眾的意料。它就像一場告別演出,一如既往,侯耀文先生再一次將笑聲留給了我們,這是他送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很多人都以為,在大師侯寶林的家中,一定總是笑聲不斷,充滿歡樂。侯耀華回憶說,恰恰相反,父親在世時,他們家常常是鴉雀無聲,在外面演出累極了的父親,需要安靜地休息,需要安靜地構(gòu)思,需要安靜地創(chuàng)作。生活中的侯寶林,生活中的耀華、耀文兄弟,都是嚴肅的,甚至是無趣的,但是,只要走上舞臺,只要面對觀眾,他們總是一次次為我們帶來笑聲和快樂。
為他人帶來笑聲和快樂,這就是侯耀文的一生,也是所有相聲喜劇演員送給觀眾最好的禮物。我們享受著這份快樂,我們學會笑對人生,我們也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聲,懷念這些可敬的大師。
(摘編自 《揚子晚報》)
【比較閱讀】
主題比較。兩篇文章都是關(guān)于名人的,都能使讀者從名人的身上得到感悟和啟示。文一告訴我們不僅要學習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勤奮努力的做事精神,還應學習像他一樣的做人哲思和方法,學會取長補短,與別人合作,如此才能“攀登一個光靠自己的力量而無法抵達的高峰”。文二則由一個追憶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侯耀文的訪談節(jié)目入筆,引領(lǐng)讀者一起回憶了侯耀文先生的“笑傲”一生。從他的身上,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快樂,也學會了如何笑對人生。
文體比較。文一是一篇議論類文章,在大眾對愛迪生精神的普遍認知的基礎(chǔ)上,從愛迪生精神的另一個側(cè)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愛迪生不是一個人”,即合作的力量可以助你登上更高的科學山峰。文二是一篇記敘類文章,通過對一期追憶侯耀文先生的訪談節(jié)目的記敘,展現(xiàn)了這位藝術(shù)大師的精神風貌,也表達了對其藝術(shù)人生的追思和緬懷。
題材比較。兩文題材雖不同,但選材均獨特新穎,另辟蹊徑,以舊立新,構(gòu)思巧妙。文一前三段關(guān)于對愛迪生的成長經(jīng)歷、發(fā)明數(shù)量驚人和工作勤奮的描寫,看似老調(diào)重彈,實則意在用大眾的這些普遍認知來作為自己“愛迪生不是一個人”的論點的論據(jù),于對比中突顯論證效果,可謂眼光獨到。文二記敘的是一期追憶逝者的節(jié)目,原本是讓人傷感的,但作者卻突起波瀾記敘了一次充滿笑聲的追憶訪談,以“微笑”悼念亡者,對于一位逝去的相聲藝術(shù)大師而言,這是一種比痛哭更深刻的悲傷,讓人心靈震撼。
結(jié)尾比較。兩文的結(jié)尾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華。文一由“愛迪生是一個團體”悟出集體力量的偉大,以及學會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發(fā)人深思。文二由一場追思會得出了“在享受笑聲和快樂的同時還要學會笑對坎坷與挫折、笑對生死與離別”的感悟,這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
總之,這兩篇文章雖然在體裁及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都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讓讀者從另一個側(cè)面去了解名人,走近大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讓我們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吧!
【閱讀訓練】
1. 你怎樣理解文一中“個性像電燈一樣,照亮整個房間”這個比喻?
2. 請分別將“吃吃地”、“輕輕的”、“怯怯的”、“竊竊的”填入文二第七自然段的字母處。
3. 文二中第三自然段的細節(jié)描寫有何作用?
4. 兩文在選材構(gòu)思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
5. 試比較兩篇文章的表達方式。
6. 請找一篇關(guān)于描寫名人另一面的小故事講給你的同學聽,好嗎?
【參考答案】
1.這個比喻形象地表現(xiàn)了愛迪生對工作伙伴的真誠態(tài)度及其人格魅力。2. 竊竊的;輕輕的;怯怯的;吃吃地。3.這一細節(jié)用來襯托這場充滿笑聲的追思會的出人意料。4. 兩文選材均獨特新穎,另辟蹊徑,以舊立新,給人以啟迪(詳見“對比閱讀”部分)。5.文一夾敘夾議,文二以敘述為主,兼有描寫和議論。6.略。
(指導教師/黃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