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宗憲
高自標置的匈奴與突厥
所謂國書,是指由甲國國君署名致書,交由使節(jié)傳達給乙國國君的文書。乙國國君收受國書后,答書致意,交由使節(jié)帶回轉(zhuǎn)呈甲國國君。國君為一國之首,在對外關(guān)系上即代表著國家,因此,由國君署名致書他國國君時,彼我的稱謂即牽涉到兩國間外交關(guān)系的定位。
漢文帝時,遣使匈奴所致送的國書中說:“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睗h朝君主自稱皇帝,稱匈奴則為大單于,此兩種頭銜乃雙方各自認定的稱呼,因此,漢朝國書可說是遵循了對等往來的原則。不過,匈奴的老上單于稽粥(冒頓單于的兒子,號老上單于)在漢降臣中行說的煽惑下,回致漢朝國書時倨傲地說:“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史記-匈奴列傳》)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加于匈奴大單于之前,自抬身價,明顯地逾越了對等的界線。
無獨有偶,隋文帝時,突厥與隋之間的國書也發(fā)生過類似的問題。當時,突厥因內(nèi)部紛亂,對外數(shù)為隋所敗,沙缽略可汗向隋請和求援。一開始,在致隋的國書中,沙缽略說:“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圣天子伊利俱盧設(shè)莫何始波羅可汗致書大隋皇帝?!逼渲小皬奶焐?、“天下賢圣天子”兩語,顯然犯了大隋天子的忌諱,因此,隋文帝答書時將稱謂改為:“大隋天子始書大突厥伊利俱盧設(shè)莫何沙缽略可汗。”(《隋書·北狄傳》)
沙缽略可汗的本名為攝圖,即位后號“伊利俱盧設(shè)莫何始波羅可汗”,一號“沙缽略”。“始波羅”為勇健的意思(《通典·北狄四》),其發(fā)音與沙缽略相近,隋以沙缽略易替始波羅,疑兩者乃同詞異譯。
沙缽略可汗后來向隋稱藩,原本的國書變?yōu)樯媳?,稱謂也隨之改變?yōu)椋骸按笸回室晾惚R設(shè)始波羅莫何可汗臣攝圖?!贝酥幸晾惚R設(shè)始波羅莫何可汗略有異文,可暫不論,重點是沙缽略稱臣,并具名為攝圖,乃是以臣子上表于皇帝的格式,顯示隋與突厥已從兩國對等,轉(zhuǎn)變?yōu)榫忌舷碌年P(guān)系。
除了上述的匈奴和突厥外,四方諸國也有因致書無禮而被中國天子拒斥的,最著名的例子當屬倭國(日本)。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倭王遣使致送的國書說:“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毙U夷之國竟敢與中國天子半分天下,平等對稱,煬帝看了很不高興,對鴻臚卿下令說:“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隋書·東夷·倭國》)敵對中釋出消融彼我的善意
南北朝時,中國處于兩大政權(quán)分裂對峙的狀態(tài),雙方私下雖然相互以索虜和島夷譏稱對方,或貶斥對方是偽政權(quán),然而,當南北通和、遣使交聘往來時,彼此的國交關(guān)系卻是對等的。南朝與北朝在外交上相互承認對方為匹敵之國,在接待交聘使節(jié)的規(guī)格上,比其他的藩國使者來得高,國書的稱謂上也是遵循敵國之禮,兩國國君處于對等的地位。傳世的北魏太武帝《與宋主書》因頗有刪節(jié),已看不到書首的稱謂語及書末的署名,但從內(nèi)文里也常見到彼我、彼此對舉的用法,如“我往之日,彼作何方計,為塹城自守,為筑垣以自障也”?其中“彼”是指宋文帝,“我”則是北魏太武帝的自稱.可知雙方是立于對等的地位在對話。
這種彼、我相對的用語,在梁與東魏通和時仍被使用。國書中常寫著:“想彼境內(nèi)寧靜,此率土安和?!逼浜?,梁武帝去掉了“彼”字,只自稱“此”,以表示不見外的意思。東魏在回報國書時,又將“此”去掉,改成“想境內(nèi)清晏,今萬國安和”,進一步消弭了“彼”和“此”在字面上所產(chǎn)生的對立感。這個套語后來也被梁朝采用,成為南北國書往來依循的體式。
不過,這種良善的互動關(guān)系,在陳后主時卻被糟蹋了。隋文帝篡北周后,大舉興兵攻打南朝,聽聞陳宣帝去世,立即班師回朝,并遣使吊唁。在國書末尾,隋文帝以敵國之禮署名楊堅頓首,陳后主的答書卻倨傲地說:“想彼統(tǒng)內(nèi)如宜,此宇宙清泰。”(《南史·陳本紀》)
無禮之處不在于彼、此的對舉,而是“統(tǒng)內(nèi)如宜”與“宇宙清泰”之間的境界落差?!敖y(tǒng)內(nèi)”所指的疆域遠不如“宇宙”來得遼闊,“如宜”的治績也無法望政治“清泰”的項背。這事惹得隋文帝相當不高興,底下的臣子認為君主受到侮辱,紛紛上表請求出兵征討。陳后主徒逞筆墨之快,卻未料到反而加速了亡國的腳步。
國書稱謂中的強勢與弱勢
中原王朝一向以上國自居,視四方諸國為蠻夷之邦,諸國遣使朝貢的國書中若卑辭奉承,滿足上國平綏四海、協(xié)和萬邦的虛榮心,中國往往予以嘉勉受納。例如北魏神龜年間(518—520),波斯遣使到中國,在國書中說:“大國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處常為漢中天子,波斯國王居和多千萬敬拜。”(《魏書·西域傳》)
波斯國王居和多崇奉北魏皇帝是大國天子,天命所鐘,并祝愿國祚長遠,其下由國王具名。附以“千萬敬拜”的禮告敬辭,明顯地降低自己的姿態(tài)。波斯遺使的恭順態(tài)度受到北魏的嘉納,此后得以常遣使節(jié)到北魏朝獻。
國書中的稱謂,一般是由兩國互動、協(xié)議而達成共識,當兩國處于敵對競爭的態(tài)勢,稱謂因涉及國家的主權(quán)與地位,稍有不慎,極易引發(fā)沖突。然而,對于地處偏遠的小國,只要他們愿意卑辭稱藩進貢,盡管用了一些當?shù)匦缘?、宗教性的詞語稱呼中國天子,似乎也不至于引起爭議。
例如南朝宋時,呵羅單國王毗沙跋摩奉表稱宋帝為“常勝天子陛下”(《宋書·夷蠻傳》),并將他比附為佛教的大悲救世主,五體禮敬,稽首問訊。其他各式各樣的稱法如下:“宋國大主大吉天子足下”、“大宋揚州大國大吉天子”、“謹白大宋明主”。宋朝時,于闐國的國書也很特別:“于闐國僂羅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書與東方日出處大世界田地主漢家阿舅大官家?!?《宋史-外國傳》)
在長長的稱謂中,完全沒有點出宋朝皇帝或天子,而是以較為樸素的概念作稱呼,如田地主、大官家,有趣的是,竟還向宋朝皇帝攀姻親關(guān)系,叫了一聲“漢家阿舅”。四方夷國遣使來朝,只要態(tài)度恭順,泱泱大國的天子對這些特異稱謂也就不多計較了。
宋朝時,宋、金之間的外交關(guān)系數(shù)變,在雙方的國書稱謂上也有所反映。初時,雙方為對等敵國,國書的起首為“大金皇帝謹致書于大宋皇帝闕下”或“大宋皇帝謹致書于大金皇帝闕下”(《大金吊伐錄校補》)。欽宗時,由于金、宋之間為伯侄關(guān)系,因此,國書中便見“侄大宋皇帝桓謹致書于伯大金皇帝闕下”,“桓”為欽宗的名字,作為晚輩,連皇帝名諱都須附上了。最后。欽宗向金國投降,降表中一開始即稱“臣桓言”,末尾則是“天會四年十二月日。大宋皇帝臣趙桓上表”,連紀年都改奉金國的正朔,實道盡亡國之君的無奈與悲哀。
編輯/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