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洋 陳明剛
黃花菜又叫金針菜,為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是含苞未放的花蕾,營養(yǎng)豐富,是我國傳統(tǒng)特產(chǎn)蔬菜之一。近年來,黃花菜病害發(fā)生較重,對其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影響很大。黃花菜常見的病害有:
一、葉枯病
主要為害葉片和花薹。葉片發(fā)病,多在葉尖或葉緣產(chǎn)生水漬狀褐色小點,后沿葉脈向上下蔓延,形成褐色條斑,邊緣赤褐色,中央深褐色,上密生小黑點,嚴重時全葉枯死?;ㄞ犯胁?,多在距地面35厘米左右處出現(xiàn)病變,初為水漬狀小點,后變褐色至深褐色橢圓形或長圓形斑點,病斑邊緣深褐色,病部密生小黑點,嚴重時花薹變黃枯死。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殘體上越冬,借風雨傳播;田間一般4月下旬開始發(fā)病,5—6月發(fā)病加快,多雨高濕發(fā)病嚴重。另外,葉螨為害重的地塊病害亦重。
防治方法:(1)合理施肥,雨后及時排水,防止田間積水或地表濕度過大。(2)采收后拔薹割葉集中燒毀,并及時翻土;早春松土、除草。(3)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_粉劑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代森鋅500~600倍液或40%稻瘟凈600—7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葉螨為害重的地塊,可選用0.9%愛福丁4000倍液、20%雙甲脒2000倍液或20%復合瀏陽霉素1000~2000倍液噴殺。
二、銹病
主要為害葉片和花薹。病部產(chǎn)生黃褐色皰狀斑點(即夏孢子堆),周圍失綠多呈淡黃色,初為寄主表皮覆蓋,表皮破裂后散出黃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嚴重時全株葉片變黃、枯死,花薹著蕾減少。后期產(chǎn)生黑色長橢圓形或短線狀皰斑,即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表皮不破裂。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借氣流傳播;長江流域各省一般在5月中、下旬開始發(fā)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形成田間發(fā)病高峰。7月下旬以后氣溫高,黃花菜已到采收盛期,病害逐漸停止蔓延。10月氣溫下降,幾次秋雨后,銹病又開始危害秋苗。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2)合理施肥。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不偏施氮肥。(3)加強管理。及時分株,做到合理密植;春季早松土、勤除草,及時開溝排水;采摘后及時清潔田園,去掉老葉枯薹,清除四周雜草特別是田間地邊的敗醬草,以減少初侵染源。(4)藥劑防治。田間出現(xiàn)零星病株時,及時摘除病葉或割去病株,然后進行噴藥保護。常用藥劑有:波美0,5度石硫合劑溶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50%甲霜靈1000~1500倍液、65%代森鋅500倍液等。一般每隔7天左右噴一次,連噴2—3次,效果良好。
三、葉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和花薹。葉片初生淺黃色小斑點。擴大后呈橢圓形暗綠色病斑,最后發(fā)展成梭形或紡錘形大斑,邊緣深褐色,中央由黃褐色變成灰白色,病斑四周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背面有粉紅色霉層。干燥時易破裂,病重時全葉發(fā)黃枯死。花薹感病,癥狀與葉部相似,有時多個病斑愈合成長達10多厘米的凹陷病區(qū),病斑上常有較厚的淡紅色霉狀物,輕者影響花薹生長及花蕾形成,重者花薹折斷而枯死。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在病葉、薹稈和土壤中越冬,借風雨傳播。田間一般3月中下旬開始發(fā)病,是每年黃花菜發(fā)生最早的一種病害;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發(fā)病最重,6月下旬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合理施肥,增強植株抗病性;采摘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3)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及時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
四、炭疽病
主要為害葉片,從葉尖開始變成暗綠色,后變暗黃色,并向葉基擴展,病斑邊緣褐色,密生小黑點,嚴重時葉片枯死。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借雨水傳播,5—6月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在發(fā)病初期,及時噴灑1:1:100波爾多液、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五、白絹病
白絹病又叫基腐病,各地均有零星發(fā)生。主要在葉鞘基部近地面處,整株或外部葉片基部,開始發(fā)生水漬狀褐色病斑,后擴大,稍有凹陷,患部呈褐色濕腐狀。在病部產(chǎn)生白色絹絲狀物,蔓延至整個基部,甚至附近的土壤中也有白色絹絲狀霉層。潮濕時產(chǎn)生紫黃色菌核,后變茶褐色至黑褐色。油菜籽大小。受害葉片因水分和養(yǎng)分輸送受阻而變黃枯死。菌絲從外部葉片擴展到內(nèi)部葉片,最后使整株枯死。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風雨傳播;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高溫高濕度條件下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1)采收后清園,減少越冬菌源。(2)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500~800倍液或70%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
六、莖枯病
莖枯病僅為害花薹。在花墓近地面部分產(chǎn)生水漬狀小斑點,后擴展成梭形或長橢圓形白色病斑,上有小白點。嚴重時病斑擴展到整個花薹,花薹變黃枯死,花枝脫落。僅剩一根花薹主莖,白色小點變黑。病菌在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借風雨傳播,一般發(fā)生在6月中旬以后。
防治方法:在發(fā)病初期,用23%絡氨銅500—600倍液、80%代森鋅600—800倍液、4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每隔7天左右噴一次,連噴2—3次。
七、褐斑病
褐斑病僅為害葉片,病部初生水漬狀小點,后變成淺黃色至黃褐色紡綞形或長梭形病斑,邊緣有一條非常明顯的赤褐色暈紋,再外層與健部交界處有一圈水漬狀暗綠色的環(huán)。病斑比葉斑病略小,一般為0.1—0.2厘米×0.5~1.5厘米,有時病斑愈合成不規(guī)則狀,后期病斑中央密生小黑點。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風雨傳播,一般發(fā)生在6~7月。
防治方法:在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