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輝 尹 敬
“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的事情?!边@是一位名人說過的話。為人師的我們,不僅要愛自己的孩子,更要愛我們的學生,尤其是后進生。
后進生是我們教育百花園中的一株弱小的幼苗,如果想讓其綻放出艷麗的花朵,就需要我們這些“園丁”對他們精心培育。而在此過程中,愛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愛學生,才能從內心深處去理解、關懷和體貼學生,才能真正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通過不斷地鼓勵、鞭策、誘導和啟發(fā),使他們茁壯成長。后進生大多是因為意志品質或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導致他們意志薄弱、自卑心理嚴重、感情脆弱。當發(fā)現他們在學習或者思想方面出現問題時,老師應主動與他們溝通,以誠摯的熱情去醫(yī)治他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去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為他們提供表現自己的舞臺和機會。
曾有一個學生,他從外校轉學到我班。在原班時經常不完成作業(yè),貪戀網絡,待人處事有些玩世不恭,而且對老師的悉心教育不認同、不理睬。面對這種情況,我首先不是想如何把他“制服”,而是先和他交朋友。在課下沒事的時候經常找他談心,聊他喜歡的話題,逐漸接近他。慢慢地,他了解到我不會對他頻頻說教后,便消除了對我的抵觸情緒,對我的話也從最初的存有戒心到漸漸接受了。這個學生的體育素質非常好,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我就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讓他在運動會中大顯身手。當看到他腳上磨出血泡,仍然堅持跑完百米接力賽后,全班同學都由衷地為他加油、喝彩。我也深受感動,我為自己的愛心能夠得到回報而感到欣慰。
后進生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對這項十分艱苦的工作,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的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guī)律,“反復抓,抓反復”,還要有一個長期、耐心教育轉化后進生的心理準備。我教過的張同學:父母離異,跟隨年邁的爺爺生活,家庭中缺少溫暖,經常遲到、曠課、泡網吧。我得知他家的具體情況后,經常去網吧把他找回來,并給他帶飯,幫他買學習用品。既便如此,他對我的教導表面上言聽計從,答應得特別痛快,而背后依然我行我素、屢錯屢犯,讓我非常頭疼,想丁很多辦法都無濟于事。后來,我通過家訪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張同學的爺爺說,孩子非常想他媽媽,自從父母離異后,媽媽從來沒回來看過他。我從老人家那里知道了孩子媽媽的地址,并找到了她,她表示自己不去見孩子是因為孩子的爸爸……。在我的努力之下。張同學終于和媽媽見面了。后來,我欣喜地發(fā)現他的變化:穿戴整齊了,不再去網吧了,學習也有進步了。
十幾年的教師工作讓我深深體會到,教育后進生,僅有豐富的知識和先進的教育方法是不夠的,我們要充分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相信他們,用愛心去溫暖他們,努力做到以愛動其心,以言導其行。這樣,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就一定會取得更大的突破。
責任編輯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