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語言藝術,是人類的特殊語言活動。語言作為人們交流、溝通的主要工具,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功能:一是描述外在事物(敘事);二是表達感情(抒情);三是闡明觀點(議論)。作家藝術地運用語言,也體現(xiàn)在對語言的不同功能的強調上。其中議論功能的文學審美表達往往被理論研究所忽視,下面就文學審美表達所形成的議論方面的功能形象形態(tài)簡要作出概括。
文學排斥直接的議論、說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文學不能夠表達作家對生活、人生的深入思考,恰恰相反,作家只有感悟到人生真諦,揭示出生活本質,才能寫出意義深刻的文學作品。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1]意思就是說文學的議論和說理是必要的,只不過要做到“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學證象,就是作家創(chuàng)造的為精神生命表達提供佐證的藝術形象。就是說在文學創(chuàng)造中存在這樣一種傾向,他們只注重社會、人生本質的揭示,而游離了文學傳統(tǒng)的規(guī)定性,這種藝術形象只是作為議論說理的工具,喪失了文學特有的情感內涵和情感意義,因而,藝術形象就成為了單純的表意符號。其附帶的情感也就成為了外在的、次要的、可有可無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證象是文學被“說教”化的產物,只是這種“說教”已不是簡單的說理,而是被“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藝術呈現(xiàn)所取代。如:寓言《揠苗助長》,(見《孟子·公孫丑》)無論你從中對那個宋國人持什么樣的主觀情感態(tài)度,“傻的可愛”也好,“蠢得可笑”也好,都毫無意義。它只不過是在用形象證明做事不能違反客觀規(guī)律,否則盡管是好心好意,結果只能是“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這種形象的創(chuàng)造在上個世紀的西方超出了寓言的體裁范圍,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大批有影響的作家和大量的文學作品。
文學證象從創(chuàng)造目的上看,它的作用有三:
1.議論說理的證據(jù)
文學證象作為議論說理的證據(jù),或稱之為議論的論據(jù),明顯的體現(xiàn)在寓言中。寓言就是通過創(chuàng)造形象來闡明某種觀點或哲理,其中的形象就是用來論證道理的。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多散見于思想著作之中就是明證?,F(xiàn)代主義的文學形象或類同于寓言中的形象,袁可嘉在《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前言》中說:“你想了解壟斷資本是怎樣把一切(包括才智)據(jù)為己有的嗎?《中鋒在黎明前死去》這個荒誕劇就為你提供了一個比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所講的更生動、形象的說明;你想了解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非人化現(xiàn)象及其后果嗎?弗郎茲·卡夫卡的《變形記》會使你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2]這段話就很好地說明了文學形象在活動中成為了理解社會政治經濟現(xiàn)象和特征的工具。就作家創(chuàng)作方面而言,他也正是想通過藝術的手段、形象的工具來表達他對生活的認識。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說:“科學時代的戲劇能使辯證法成為享受”,“戲劇成了哲學家的事情了”。[3]總之,文學證象就是作家用藝術形象在作議論文章。他在闡明一個“生活是什么”或“生活是什么樣的”觀點,為了這一目的,其它的都是可以隨意擺弄的手段和工具,超越生活事實和邏輯,編造各種契合這一觀點的“證明材料”,人變成甲蟲(卡夫卡《變形記》)、鬼魂隨時出現(xiàn)(斯特林堡《鬼魂奏鳴曲》)等子虛烏有的的形象都被拿來“說事”。
2.人生感悟的證明
文學證象的創(chuàng)造強調對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的內心獨特精神體驗、感受和感悟。個人化、個性化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唯一感興趣的東西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容,心理化、幻覺化、非理性成為創(chuàng)作上的重要特征。文學證象正是作家對生活現(xiàn)實和人生進行獨特精神把握的證明。詩人馬拉美說過,詩歌的整個目的就是要“解脫‘近親即具體回聲的束縛”去創(chuàng)造“純粹的觀念”。[4]莫雷亞斯說:“在這種藝術中,自然景色,人類的行為,所有具體的表象都不表現(xiàn)它們自身,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是要體現(xiàn)它們與初發(fā)的思想之間的秘密的親緣關系?!盵5]艾略特更是提出“思想知覺化”的創(chuàng)作觀點。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學證象迥別于傳統(tǒng)文學形象的特征是,只注重思想認識的表達。誠然傳統(tǒng)文學形象也注重表達思想,但它的表達是透過情感的流露和具體形象的蘊含來自然表現(xiàn)的,是在了無痕跡的“操縱”自然形象的基礎上完成的。而文學證象卻忽視形象的具體描述和人物的個性特征,思想的表達成為它的唯一的目的,為了這一點,可以肆意閹割形象,失去了文學典型的“這一個”內涵,形象被抽象化為思想的證明材料。如:卡夫卡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就被抽象為一個共性符號。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人物似影子般的模糊,對白莫名其妙、寡淡無味。
3.生存狀態(tài)的證實
文學證象創(chuàng)造要求突破生活存在的表象而表現(xiàn)生活存在的實質,要求突破人的現(xiàn)實行為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偶發(fā)的社會現(xiàn)象而展示社會的本質。作家的這種企圖又被人為地把個人存在和社會生活本身對立起來,他們正是以這種對立的方式來證實自我的存在狀態(tài)和意義,因而,文學證象強調寫作家獨特的內心活動、直覺、夢幻,采用內心獨白、囈語、幻境、假面具、潛臺詞等來表現(xiàn)自我的心理存在狀態(tài)。英國批評家馬丁·艾思林把荒誕派概括為“尋找自我”的文學,正是說文學證象追求自我存在的感覺和證實。奧登在《K的尋求》中說:“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會想到的名字?!ǚ蚩ㄖ詫ξ覀冎匾?是因為他的困惑,亦即現(xiàn)代人的困惑?!盵6]奧登之所以把卡夫卡與文學大師但丁、莎士比亞、歌德相提并論,就因為卡夫卡用形象證明了他的、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即:“他的困惑”及“現(xiàn)代人的困惑”。如他的作品《地洞》就寫了一個動物為保存食物千方百計地營造地洞后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終日的生存狀態(tài),深刻地揭示出他的也是現(xiàn)代人的生存處境?,F(xiàn)代主義創(chuàng)作中不乏這一類的文學證象。再如:奧尼爾的《毛猿》寫的也是楊克在喪失了宗教信仰和與大自然的和諧以后,精神上處于懸空狀態(tài)。作家在給《紐約時報》的信中認為這個現(xiàn)代工人無所歸屬的問題實際上象征著人類始終面臨的命運問題,因此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義。
正因為受創(chuàng)作目地的制約和影響,文學證象具有了它和傳統(tǒng)文學形象迥然不同的審美表達特征。
首先,創(chuàng)作趨向上的內向性。文學證象的創(chuàng)造在西方現(xiàn)代主義那里一開始就打破、顛覆了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與生活現(xiàn)實、藝術真實的關系,強調自我意識和無意識的表達。無論早先提出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還是后來提出的“獨立發(fā)言”、“人物私有的幻想”、“思想知覺化”、“聯(lián)想自由化”等口號,無一例外的倡導創(chuàng)作走進作家獨特的主觀內心世界,表現(xiàn)作家獨特的主觀內心世界。因此,主觀內向性是文學證象的標志性特征。
其次,形象形態(tài)上的荒誕性。在現(xiàn)代藝術中,“荒誕”成為一個極常見的術語,不合事理、不合情理的荒誕形象形態(tài)是文學證象的又一重要特征。清代袁于令說:“文不幻不文,幻不極不幻。是知天下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極幻之理,乃極真之理?!盵7]“極幻”在現(xiàn)代主義這里進一步流于“荒誕”,他們?yōu)榱俗C實自以為的“極真之理”,往往犧牲事理邏輯、情感邏輯,對形象為所欲為地、大膽地夸張、變形、扭曲,創(chuàng)造出荒誕的形象、荒誕的情理。
最后,思想蘊含上的模糊性和深刻性。文學證象要揭示的是社會人生的“至理”,把證明思想和觀念作為文學創(chuàng)造的目的和最高理想。艾略特說:“詩人最后的地位必須由他詩中所表現(xiàn)的哲學以及表現(xiàn)的程度如何來評定。”[8]瓦萊里也講過:“每一個真正的詩人,其正確辨理與抽象思維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強得多。”[9]由此可見,“證至理”是他們文學創(chuàng)造的核心工作,這也決定了文學證象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但這種深刻的思想畢竟不能直白地、赤裸裸地表達,文學的規(guī)定性要求必須通過形象來呈現(xiàn),傳統(tǒng)形象在這方面顯然有點“不堪重負”,因此,他們別無選擇地通過“極幻之象”來實現(xiàn)。但是,“極幻之象”為人們的接受制造了重重障礙,人們必須經過對文學證象的思考、揣摩、猜度,然后才可能上升到哲理觀念的領悟。馬拉美說:“詩永遠應當是一個謎”,“詩寫出來原是叫人一點一點地去猜想?!盵10]由于文學證象接受依賴于人們的猜想,就使得它的蘊含具有了多義性和模糊性。
文學證象的獨特特征使得它明顯地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文學形象,極大地豐富了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表現(xiàn)功能,成為了文學藝術百花園中一支艷麗的奇葩。
注釋:
[1]嚴羽《滄浪詩話》見《中國歷代詩話詞話選粹》上,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 第43頁。
[2]袁可嘉《前言》見《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25頁。
[3]參見葉廷芳《現(xiàn)代藝術的探險者》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248頁。
[4]參見查爾斯·查德威克《象征主義》昆侖出版社1989年版,第4頁。
[5]莫雷亞斯《象征主義宣言》見《象征主義·意象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頁。
[6]轉引自《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第1冊 第752頁。
[7]袁于令(幔亭過客)《西游記題詞》見《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1頁。
[8]引自傅孝先《西洋文學散論》,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5頁。
[9]見《現(xiàn)代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頁。
[10]馬拉美《關于文學的發(fā)展》見《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62頁。
張汝逍,河北邢臺學院初等教育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