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霞
一、初中化學教學的基本思路
1.整體意識——教育育人。一節(jié)課是一個整體,一門學科是一個整體,在初中階段的各門學科又構成了一個整體教學內容。學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決不是某一門學科單獨所能完成的。
尤其隨著自然科學在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應用,科目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依賴就更為明顯,所以,不應過分注重學科的個性,應強化各門學科的共性,注意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溝通。
就一門學科而言,要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也必須著眼于整體,有整體意識。在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須跳出認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
2.應用意識——培養(yǎng)能力?;瘜W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化學的應用也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少講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學生的應用意識淡薄。即使是應用題教學,也缺少了“應用味”。
很多學生只在課堂內、考試時感到化學有用。而走出課堂,離開考場,幾乎感覺不到化學的存在。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積極倡導應用意識,根據教育目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目的地培養(yǎng)一種應用化學的欲望和意識,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踐,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特別強調,化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自覺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從初中化學教學設計現(xiàn)狀來看,盡管許多教師有較強的敬業(yè)精神和鉆研精神,但無論在教學的模式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是“繼承多于創(chuàng)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改革本身就意味著創(chuàng)新,要積極倡導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研究上有一點點新的思路,新的探索,只要是符合改革方向的都值得肯定。
4.超前意識——著眼未來。教育是今天播的教育種,明天開花結果的事業(yè),一個社會公民通常都要接受幾年甚至幾十年,教育為未來服務是人們的共識。就一節(jié)課而言,也必須把準教育改革的方向,著眼于未來。
在一些示范課和觀摩課中,獲獎的常常是一些經過“精耕細作,滴水不漏”的課;另外一些“優(yōu)點很明顯,缺點很露骨”的課被拒之門外,而這些作課教師大膽嘗試的精神和刻意求新的意識,卻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些當時“披頭散發(fā)”的課,經過“精心梳理”以后,重新成為優(yōu)秀課。可見,對課堂教學必須用發(fā)展的眼光來思考,要積極倡導超前意識,使課堂教學中所反映的教學思想能站在時代的前沿。
二、注重認知過程
1.學習方式: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應該體現(xiàn)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
2.思維的發(fā)展:教師應注意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觀念、合情推理能力、初步的演澤推理能力與初步反思的意識;
3.解決問題與應用意識:教師應有效地組織學生初步學會從化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能否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因材施教
1.初中化學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必需的化學知識,使得不同的學生在化學上有著不同的發(fā)展。
2.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應當能夠根據化學問題情境的特點,組織教學。有些問題需要學生獨立解決;有些問題需要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有些問題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四、完善教學理念
1.處理好學與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俺醪綄W會應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是初中化學教學的目標之一。
一方面,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有機化學知識和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fā),經過分析整理編成化學問題的。
另一方面,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由于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教師就必須處理好學與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使學生初步理解和認識化學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進一步認識和體會化學知識的重要用途,增強應用意識。
2.處理好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注重實效。初中化學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電視機、錄放像機和計算機等現(xiàn)代化的電教設備,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教學,雖然還只是初露頭角,但優(yōu)勢非常明顯。它能集圖、聲、色、文于一體,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大課堂教學密度等。
但這里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是教學手段畢竟是為完成教學目的服務的。它受到學校的電教設備、教師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力和教學內容等因素的制約。況且,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并不代表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相反,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并不意味著現(xiàn)代化的教學思想。
二是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絕不排斥其它教具、學具的使用;相反,各種教學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處理好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注重實效。
3.處理好智能培養(yǎng)與情感教育的關系——著眼于全面素質的落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在于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學生在課堂上除了接受知識,還帶著自身的情感。
動機、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課堂,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在課堂上,他們除了與教師交往以外,還有與同伴之間的相互交往。
因此,學生課堂學習遠不只是學習知識,還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學習審美情操、培養(yǎng)個性等。
4.處理好尊重教材與靈活處理教材的關系——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落實教學目標,實現(xiàn)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并不是等值對應。
因為教學內容來自于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不僅包括教材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成分。
況且,教材本身還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在處理教材上,教師的任務在于用教材教學,而不只是教學教材。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做到尊重教材與靈活處理教材相結合。
(江蘇省南通市竹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