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礦床受控于大青山火山機構,在其南側接觸帶及其附近的中侏羅統(tǒng)髫髻組安山質火山巖中熱液蝕變發(fā)育。蝕變兩種類型,即面性圍巖受接觸帶控制,線性圍巖蝕變蝕變受斷裂構造或劈理(帶)控制,前者控制了金礦床或礦化帶,后者控制了金礦脈(帶)。
[關鍵詞]南大線 金礦床 礦床特征 礦床模式
中圖分類號:TD-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10004-01
建昌縣南大線金礦床位于遼寧省建昌線西南,與遼寧省綏中縣和河北省青龍縣交界,距建昌鎮(zhèn)45Km。南大線金礦床和大石頭溝金礦床,與大石頭溝溫杖子一帶的多處金、金銅、銅、鉛鋅、多金屬礦點共同組成了一個以金、銅為主的礦化集中區(qū)。
一、成礦地質環(huán)境
南大線溫杖子一帶位于華北陸塊北緣中段燕山臺褶帶南緣遼西臺陷與綏中凸起交接部位,屬溫杖子水泉燕山期金成礦帶,其深層構造處在地幔幔隆與幔坳轉換交接帶上。
由于其地質構造位置,巖漿活動復雜,經中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多期構造活動,形成了以明水和葛家兩條近東西向斷裂為主體,并有北西及北東向明水東西向斷裂帶。這一穿透性斷裂帶控制了一系列中生代火山機構和燕山期花崗巖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的形成與分布,進而控制該地區(qū)金、銅鉛鋅及多金屬礦和鈾等放射性元素礦產的形成與分布。
二、礦區(qū)及礦床特征
(一)礦區(qū)綜合特征
礦區(qū)顯示為重力低和正磁場區(qū),金、鉛、鋅巖石地球化學高背景區(qū),金、銅、鉛化探及重砂組合異常區(qū)。
南大線溫杖子化探異常形態(tài)及長軸搌布方向受斷裂構造和接觸帶控制,呈北西南東方向展布的葫蘆狀。異常以Au為主,并伴有Cu、Pb、Zn、Ag、Sb、Hg、W、Mo、Bi的組合元素異常。其中Au異常規(guī)模較大,強度較高,面積56Km2,異常值(2.7-97.0)×10-9。異常濃集帶明顯,外帶、中帶、內帶發(fā)育齊全。金、銅、黃鐵礦、泡鉍礦等重砂組合礦物環(huán)繞接觸蝕變帶密集分布,形成一環(huán)形重砂異常分布區(qū)。
金礦脈主要產于中侏羅統(tǒng)髫髻組安山質巖石中或白廟子花崗閃長巖體接觸帶中,少數(shù)產于花崗閃長巖體內(圖)。受北東向斷裂破碎帶控制。礦床類型為破碎帶蝕變巖型。
(二)礦床地質特征
1.礦體產狀與規(guī)模。礦體主要呈脈狀、扁豆狀、透鏡狀產于構造破碎蝕變巖礦化帶內,礦體嚴格受構造帶破碎蝕變巖控制,主要賦存于構造破碎蝕變帶產狀變緩、寬度變厚、幅度增大部位,在這些部位礦體也隨之變厚。礦體具有膨大狹縮、尖滅再現(xiàn)、分枝復合和斜列分布現(xiàn)象。主礦脈是102號礦脈帶,其102號礦脈長幾十米,寬約0.5-1.5米,向下延伸近百米。主礦體產狀170°∠70°-80°,控制礦體最大斜深198米。2.礦石類型及礦物組成。礦石類型為脈金型及金、多金屬硫化物型。礦石構造主要為稀疏、細脈浸染狀,少數(shù)為網狀、細脈狀和塊狀構造。礦石主要成分:礦石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次為閃鋅礦、方鉛礦,還有輝銅礦、斑銅礦、輝鉍鉛礦磁鐵礦;脈石礦物有石英絹云母、綠泥石、綠簾石、重晶石、高嶺土等。主要載金礦物為黃鐵礦,其次為黃銅礦、石英。金礦物以銀金礦和自然金為主,粒度以中細粒為主。3.圍巖蝕變。圍巖蝕變類型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鉀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重晶石化、碳酸巖化、次生石英巖化及綠簾石化。產與花崗閃長巖內或巖體接觸帶內礦體的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而產與安山巖中礦體的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巖化,黃鐵礦化蝕變與礦體關系密切,蝕變越強金礦品位就越高。
(三)礦床成因探討
根據(jù)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地質條件、構造背景分析南大線金礦成礦過程如下:
1.中侏羅世火山活動結束到晚侏羅世,遼西地區(qū)地殼處于相對穩(wěn)定階段以造陸運動為主形成了廣泛的土城子期河流相碎屑巖沉積。但到了晚侏羅世晚期,本地區(qū)地殼運動發(fā)生了變化,以巖漿深成侵入為標志。形成了白廟子巖體。2.大青山火山機構的中晚期,隨著巖漿噴發(fā)、演化、分異導致巖漿活動由噴出向次火山侵入和侵出活動轉化,使侵出相及次火山相石英粗面斑巖體出現(xiàn)。3.大青山火山機構活動的晚期或熱液期,在侵出相及次火山相石英粗面斑巖體的側伏端之上部,形成廣泛的熱液交代和蝕變,并在白廟子巖體和安山巖構造接觸帶地段這一有利部位形成礦床。而在距接觸帶較近形成高溫礦化組合,即熱液交代型銅、硫(鈾)、多金屬礦。距接觸帶稍遠的部位,形成中溫礦化組合,即構造蝕變巖型金及伴生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在遠離接觸帶的綏中花崗巖中形成低溫礦化組合,即貫入礦脈或沿裂隙沉淀的脈狀鉛鋅礦。
三、結語
礦床受大青山機構控制,在大青山機構南側,寬約7Km,長約15Km的地帶內形成廣泛的金、銅、鉛鋅、多金屬礦化,并成帶分布。礦化帶由多條礦脈(帶)組成。礦脈(帶)受破火山口沉陷所形成的斷裂構造控制,礦體連續(xù)性差。在礦脈(帶)內呈透鏡狀、扁豆狀及各種不規(guī)則的脈狀等形態(tài)產出,而且在走向和傾向上都有斜列和側伏分布特點,分枝復合、尖滅再現(xiàn)現(xiàn)象常見,礦化十分復雜。
參考文獻:
[1]趙文林等,遼寧省建昌縣大石頭溝礦區(qū)金礦詳細評價地質報告,遼寧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1979.
作者簡介:
于起文,男,遼寧葫蘆島人,遼寧省第十一地質大隊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