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行福
對各級中小學的工作。需不需要檢查與驗收?我的回答是:要。而且一定要!
但“要”的回答,并不意味著對所有的檢查與驗收一概加以肯定。筆者以為,對于目前的針對中小學工作的一系列檢查與驗收,首先必須“去蔽”,然后再實事求是地進行。
去什么“蔽”?去除那些蒙在所有檢查(下文的“檢查”,包括檢查、評估與驗收)上的本不屬于它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的存在,嚴重遮蔽著各種檢查工作的開展與進行,為這項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許多不良后果。那么,當前的各種檢查當中,存在著哪些“蔽”?
榮譽之蔽。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許多檢查工作,都與榮譽掛在一起。哪所學校過關了,就表明工作做好了,甚至被認為是很優(yōu)秀,因此,榮譽就屬于誰。這種做法,直接將人渴望得到他人肯定與認同的心理與檢查工作捆綁在一起,這種狀況下的檢查,誰會不重視?尤其是學校的領導們。
所以,針對這樣的檢查,你根本難以分辨,到底是為工作的進行而準備的,還是直接為榮譽而“戰(zhàn)”。這樣的檢查,對工作的促進,其意義在哪里?讓人難以說清。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出現(xiàn)了那種檢查年年進行,學校工作并無根本起色的現(xiàn)象。
獎勵之蔽。各級政府對學校的財政撥款,本是發(fā)展教育之必須,是政府的應盡之責。可是,在有些地方,本應由政府按照教育發(fā)展之需進行的正當撥款,卻變成了對某項工作檢查之后的獎勵,把正常的檢查,直接變成了獎勵的砝碼,變了味。將撥款變成獎勵,并且與本來并無直接聯(lián)系的檢查掛鉤,能從根本上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嗎?
如果說以上所指,是運用檢查這一手段,像釣魚似的“給予”?!肮膭睢北粰z查、被驗收的學校去采取一切手段進行應對,那么,以下之“蔽”則是鞭笞與剝奪。
批評之蔽。什么是批評之蔽?這里特指檢查不過關之嚴重后果。什么嚴重后果?受批評。批評也有幾種不同的程度。最低一級的,是口頭批評。這種批評,大多數(shù)情況下,領導們也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高一級的,大會批評。這是在大眾場合下的批評,比較難受,臉上無光。最高一級的,則是通報批評。這是形成了文字的批評,可以說也是“永久”性質(zhì)的。作為學校領導。尤其是一校之長,最害怕的就是這種形式的批評。因為它很有可能會影響學校領導的評優(yōu)、評先以及晉升。誰不擔心?誰又愿意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校長們可不會干那樣的傻事。于是就只好乖乖地聽憑檢查的工作要求,進行突擊性的應付了。
懲罰之蔽。如果說,批評只是一種間接的剝奪,那么,懲罰就是直接的剝奪了。有一位朋友告訴我這樣一件事。他所在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開展了一項活動。對這項活動,有關領導作了指示,進行了宣傳與部署,制定了詳細的行動方案,并要求下面的每所學校嚴格按照要求實施,一個月后還要進行檢查。并且,特別要求:檢查不合格的單位,必須深刻檢討,并重新開展這一活動。于是乎,學校三令五申,要求教師要認真對待,不要馬虎大意。就在離檢查還有兩三天時,他們?nèi)=處煟R心協(xié)力共同造假,一次性過了關。據(jù)那位朋友說,他鄰近的一所學校,因為檢查時沒有過關,就被罰重新來過,白白浪費了教師們一個月的休息時間。
類似的懲罰還有扣獎金,規(guī)定時間內(nèi)不得評優(yōu)、評先等等。
當前,正是這些東西在遮蔽著我們的檢查工作,讓本來是為了促進學校工作的好事情。辦得不那么讓人滿意,甚至令人不高興。
筆者以為,要使我們的各項檢查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應,在“去蔽”之后,就應該“求實”,應該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從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而不是從長官意志,從紅頭文件出發(fā)。不“唯文”、“唯上”,只“唯實”、“唯需”。
那么,“唯實”、“唯需”的檢查該怎樣進行?
首先,制定好方案。檢查的方案,是具有導向性的文件。在制定方案時,就必須慎重。不脫離實際,尊重事實,這是最為基本的原則。比如,各地每年都要進行年終評估,評估什么,哪些內(nèi)容將列入評估范圍,這是一件很值得斟酌的事情。在有些農(nóng)村小學,就連美術教師都缺乏,評估方案中卻要求學校開好美術課,這樣的要求就脫離了實際。檢查時,學校就只好造假才能應付,否則,就難以過關。
制定好方案,還包括方案的制定應該在開學初,不應該臨近檢查才著手制定。有的地方,只在臨檢查前的一個月時間,方案才倉促出臺,檢查時,學校就只好臨陣擦槍,應付差事。
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件事。某地教育行政部門對下面的學校進行年終評估,可方案卻在評估前的半個月才出爐。但方案中偏偏有這么一條:“班主任家訪每學期每學生兩次”。有人算過一筆賬。一個學期也就一百多天,班上60個學生。按這樣的要求,每個班主任每天都得進行家訪。奇怪的是,評估方案卻不是在開學初下發(fā)的。無奈,教師們就只好硬著頭皮造假了。好在檢查者心里有數(shù),就僥幸過關了。
其次,方案彈性化。說是檢查也好,評估也罷,甚至驗收也行,目前有一大弊端。那就是方案的剛性化。不管學校間的差異,一律按照方案進行檢查評估。其實,哪怕是在同一個區(qū)域,學校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結構、辦學水平等方面,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用一把同樣的尺去衡量,可能會造成“公平”掩蓋下的差距。比如,同是評估教師“讀書”這一塊,由于學校藏書的條件不相同,有的學校藏書豐富,有的學校則藏書不多,檢查的標準就應該有所差別,否則,就會造成實際上的不公平。
再次,過程的“求實”。檢查、評估過程的求實。這其實是一個作風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一股浮躁、浮華之風嚴重存在,表現(xiàn)在各種檢查中就是:只看材料,不看實際;只聽匯報,不做調(diào)查;只看“形象”,不看內(nèi)里。一個字:“浮”!
所謂過程的求實,就是要深入課堂,深入教師,深入學生,走訪家長,了解情況,掌握實情。這樣的檢查,這樣的評估,才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學校的真實的辦學情況,辦學水平。妙筆可以生花,材料可以造假;匯報也可以虛夸,可以更動聽,可以更投領導所好!
最后,檢查主體的多元化。目前的檢查主體,一般以政府某些部門為主,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等,幾乎沒有參與的權利。雖說在檢查前,常常要求先進行自查,但自查的結果在最后的結論中占多大的比重?這是一個不言而喻的現(xiàn)象,不必多說。這種行政部門說了算的檢查,不產(chǎn)生虛假現(xiàn)象才怪呢。
檢查,在當前是必須的,沒有這一系列的督促,一些工作就難以見成效。但我們必須牢牢記?。喝魏瓮庠诘臋z查、評估與驗收,對于工作的促進而言,其效果是有限的,遠遠不如學校內(nèi)在的積極性來得重要。關鍵在于選好學校帶頭人,管理好學校內(nèi)部事務,否則,再多的檢查也可能只是走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