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楊
3月26日下午,外國文學系列講座繼續(xù)在中國作協(xié)舉行。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冰,中國作協(xié)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張健,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建功、高洪波,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勝友、陳崎嶸、楊承志與中國作協(xié)的機關和直屬單位的干部及工作人員一起,聽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世界文學》主編余中先題為“20世紀下半期法語文學基本情況”的講座。
余中先從整體文化背景上介紹了當代法語文學的特點。他認為,當今法語文壇缺少像伏爾泰、雨果、左拉、薩特、加繆等大師,新小說派、荒誕派等文學流派和曾經興盛一時的文學團體逐漸衰落,文學在大眾閱讀中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小。在這一背景下,法語文學雖無成套的理論體系,但追求標新立異和文學表現力的傳統(tǒng)依然存在,一些有責任感的作家也就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思想進行探索,保持獨立的思考。
余中先重點介紹了“新寓言派”作家的創(chuàng)作。莫迪亞諾、格拉克、勒克萊齊奧等作家的作品多為哲理小說,用寓言的形式寫出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這些作家回歸到人物和故事,用豐富而新奇的形式對名著、傳說等資源進行重新詮釋,作品形式包含內容而又大于內容。余中先特別提到20世紀80年代之后,法語文學興起了一股紀實文學的潮流,人們似乎離開了實驗小說,而將注意力放在傳記、家族史、歷史小說等非虛構作品上。這些作品中史實與現實相結合,作家把細節(jié)的真實展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余中先認為,紀實文學成為潮流的原因包括社會學和文藝學等多方面,寫實文學與先鋒文學的界限日益模糊,公眾趣味發(fā)生變化,法語文學處在一個過渡時期,紀實文學的繁榮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產物。
余中先還介紹了法語文學新一代小說家如瑪麗·達利耶塞克、維勒貝克等人的創(chuàng)作情況,他們繼承了新小說的思想和荒誕派的造反精神,但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加適合現代人的生活。
大家通過講座了解到,雖然現在法語文學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尚不理想,但仍有執(zhí)著的作家做著不懈的探索努力,這給人以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