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奇
在穆罕默德出生前,阿拉伯人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以及羅馬人和波斯人的壓迫,整個民族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是他帶領著族人東征西戰(zhàn),統(tǒng)一了阿拉伯世界。他的繼承人走出了阿拉伯半島,僅用了1/4個世紀的時間就顛覆了波斯帝國,重創(chuàng)了羅馬帝國,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和大西洋東岸、東至印度河和中國西部邊境、北到中亞的綠色山谷、南臨撒哈拉沙漠,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他的思想與精神直到現(xiàn)在仍是所有阿拉伯人篤誠信奉的教義,被尊為人類最后一位先知。如此輝煌的一生卻是從一貧如洗中開始的……
顛沛流離的童年
公元570年,阿拉伯人的圣地麥加古萊氏部落的哈希姆家族中,一個男嬰呱呱降生,取名穆罕默德,意為受到高度贊揚的人。哈希姆家族原為圣地麥加中的貴族,但到了此時早已沒落,穆罕默德的父親是個小商人,在他出生前兩個月死于經商途中,父親留給他的財產只有1間小屋、1個女奴、5頭駱駝和幾只山羊。一家人在貧困中掙扎度日,小男孩6歲時,母親阿米娜也不幸病故,他成了孤兒,被祖父收養(yǎng)。2年后,祖父也去世了,8歲的穆罕默德跟著更加貧窮的伯父一起生活。
貧寒的家境供不起他上學,小男孩只好靠給富戶牧羊賺取可憐的收人。終其一生,他都目不識丁,《古蘭經》稱他為“文盲先知”。在小男孩12歲時,伯父帶著他去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經商,在經商中結識了麥加富孀赫蒂徹,并跟隨她的商隊跑遍了阿拉伯半島內外的許多地方,阿拉伯人所遭受的酷熱、風暴、戰(zhàn)亂一次次磨礪著他幼小的心靈。小男孩在牧羊時苦練的射箭技能在此時幫了他和他所在商隊的大忙,在每天都有氏族戰(zhàn)爭爆發(fā)的半島上,這支商隊曾4次抵擋住了土匪的洗劫,一直泰然無事。漸漸地,小男孩成了商隊中的軍事統(tǒng)領,人們尊稱他“艾敏”,意思是“可信的人”。
在經商途中他還仔細研究了阿拉伯各地的原始宗教。當時的阿拉伯人自發(fā)地崇拜多個“自然神”,如水、石頭、星星、月亮、動植物以及祖先和靈魂。外來宗教,如猶太教、基督教也占有一席之地。所有這些對他以后的事業(yè)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富貴不能淫
與赫蒂徹認識13年后,小男孩長成了英俊威武的青年,他們雙雙墜入愛河,15歲的年齡差距、長輩們的堅決反對都不能阻止他們的結合。25歲的穆罕默德自此生活變得舒適安逸,對自小就貧苦的他來說,天堂般的生活并沒有磨滅心中追求真理的渴望。他將更多的時間用來思考如何改變阿拉伯人永無止境的械斗、盲目的信仰崇拜、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低下的婦女地位和活埋女嬰等存在了無數(shù)年的陋習。
與他唾手可得的富貴生活相反的是,穆罕默德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他經常到麥加城郊一座名叫希拉山的一個山洞中隱居靜悟,一去就是十天半月,有時長達一個月。然后回到赫蒂徹身邊,為下次去山洞準備吃的。經過在山洞中15年的冥思苦想,穆罕默德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將麥加的首要神靈——安拉奉為惟一的神,他的思想主張都以安拉的意志出現(xiàn),用安拉降示“啟示”的方式頒布。
艱辛的傳教
公元613年,穆罕默德先知開始公開傳教,信徒逐漸增多。費希爾在其《中東史》中這樣描寫“要說明這群人的特征,‘青年和‘寒門是最恰當?shù)脑~語?!睆倪@個角度說,穆罕默德的思想從一開始就試圖挽救中低階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因此也得到了他們的擁護。
但他的思想——無論是一神論還是解救貧民思想都是當時麥加的統(tǒng)治者們無法忍受的。于是,一場殘酷的迫害開始了。麥加的各個部落對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采取了一系列暴行:用火和燒紅的鐵棒烙其肉體;剝光伊斯蘭教徒的衣服,用鐵鏈把他們鎖在一起,讓他們在正午的太陽下暴曬;把他們按在地上,用大石塊壓在胸脯上。許多教徒死于非命,有些雙目失明,但沒有一個教徒改變信仰。
終于,陰謀的黑手伸向了穆罕默德先知,麥加的統(tǒng)治者要挾時任哈希姆家族族長的穆罕默德的叔叔將其交出,遭到拒絕后,對哈希姆家族進行驅逐和隔離,禁止與其通商、通婚。哈希姆家族被迫遷居到麥加城里一個偏僻的角落,由于被隔離,家族斷盡糧柴,幾乎吃光了住地周圍的樹皮。
面對窘迫的局面,穆罕默德帶領著他的信徒們,于公元622年遷徙到位于麥加以北450公里處的麥地那,并成功化解了當?shù)厥献彘g的械斗,得到當?shù)匕⒗说男湃?。至此,穆罕默德終于可以自由的傳教了。
在麥地那,穆罕默德建立了不分階級、地域、氏族和部落的宗教公社,即阿拉伯帝國的前身。在公社中,他不僅是宗教領袖,還是政治和軍事領袖。在宗教公社初步鞏固后。他立即建立了穆斯林軍隊,采取以攻代守的戰(zhàn)略,與麥加貴族勢力抗衡。
第一次麥地那保衛(wèi)戰(zhàn)
麥加貴族的財富主要來自經商,為了從根本上打擊敵人的勢力,穆罕默德制定了打擊麥加商隊的戰(zhàn)略。在成功攔截了幾支麥加商隊并繳獲了大量戰(zhàn)利品后,麥加統(tǒng)治者調集了3000余人的隊伍,由阿布·蘇福揚率領攻打麥地那,準備徹底剿滅穆罕默德的力量。
此時的麥地那軍隊已經成為一只擁有1000多人的武裝力量,從敵人商隊繳獲來的彎刀與鎖子甲分配到每個士兵的手中,而且還裝備了500多匹沖擊速度快、耐力好的阿拉伯馬。更為重要的是,士兵中有多半信奉伊斯蘭教,篤誠的信仰帶給戰(zhàn)士們無畏的信念與強太的戰(zhàn)斗力。
在戰(zhàn)前會議上,原麥地那貴族與長老主張憑險扼守麥地那城,敵軍無法攻克自然會退軍。而年輕的穆斯林們則主張主動出擊迎敵,殲敵于城外。此時的穆罕默德十分清楚,自己能夠建立麥地那宗教公社,主要力量來源于穆斯林們的支持,而非與麥地那貴族的政治交易。而且,憑險而守固然風險更小,但很難給敵軍造成大的損傷,雖然可暫時渡過難關,但麥加統(tǒng)治者們很快會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攻擊,這種被動的戰(zhàn)略地位將無法得到改善。因此在新老勢力爭執(zhí)不休時,穆罕默德先知斷然下令,由他親自率領軍中精銳千人出城迎敵,盡最大努力消耗敵人有生力量。
公元625年3月,穆罕默德率精銳部隊埋伏于麥地那以南的伍侯德山谷中靜候麥加部隊的到來。他將主力埋伏于山谷的北側,鎖住敵軍的行軍路線,并將精挑細選出來的100名弓箭手放置在山谷兩側的山頂上,一旦主力與敵軍接戰(zhàn),弓箭手居高臨下的射擊將給敵軍造成重大的傷亡,并迅速瓦解其士氣,敵軍勢必全線潰退,這時主力部隊全線出擊,以擊潰戰(zhàn)形式在盡量消滅敵軍力量時還可保證己方部隊的最小傷亡。
在干旱酷熱的山谷中,戰(zhàn)士們經過一天的等待,太陽偏西時終于看到了麥加部隊從山谷的南側魚貫而入。伍侯德山谷中的道路并不狹窄,兩側的山體也不險峻,因此,阿
布·蘇福揚并沒有就軍隊進入山谷下達任何加強警戒的命令??粗鴶耻姷那颁h已經快要接近自己主力部隊的伏擊線,在穆罕默德正要下令攻擊的時候,部隊中由麥地那貴族勢力組成的300名士兵以及兩側山頂上的近50名弓箭手突然臨陣逃脫。消息很快在部隊中傳開,未接敵,先避戰(zhàn),給整個麥地那部隊的士氣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戰(zhàn)士們一直以來堅定、炙熱的眼神也帶上了恐懼與彷徨,注視著穆罕默德。他心中非常清楚,現(xiàn)在開戰(zhàn)已經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戰(zhàn)果,甚至可能全軍覆沒。但如果撤退回麥地那城,那么這些年輕戰(zhàn)士的士氣將一落千丈,即使有城墻可守,也無法阻擋3倍于己、乘勝追擊的敵軍,自己辛苦建立的阿拉伯公社將毀于一旦。
就在穆罕默德躊躇無策的時候,敵軍的前鋒突然停止前進,并迅速列成了戰(zhàn)斗隊形,顯然,在如此近的距離內,敵人發(fā)現(xiàn)了主力部隊的埋伏!戰(zhàn)機稍縱即逝,如果再不下決心,這600多名英勇的穆斯林戰(zhàn)士都將隨他血濺沙場。無形的壓力反而促使穆罕默德堅定了與敵殊死一戰(zhàn)的決心。他拔出腰間的彎刀,催動胯下的戰(zhàn)馬,率領著600人的主力部隊吶喊著沖向已全部列陣完畢的3000敵軍。
經過最初的震驚與恐懼后,阿布·蘇福揚指揮的麥加部隊終于顯示出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優(yōu)勢。在統(tǒng)帥的命令下,2000多名阿拉伯騎兵,以楔形密集陣型向麥地那部隊猛沖,企圖以穿鑿戰(zhàn)術瓦解敵軍的攻擊,并分割包圍。同時,隊列后面的弓箭手對馬上就要沖進攻擊區(qū)域的麥地那部隊進行覆蓋射擊。由于麥加統(tǒng)治者的財力豐厚,其弓箭部隊統(tǒng)一裝備鐵箭簇,且每名弓箭手配箭50支。這些鐵頭箭矢給穆罕默德的部隊帶來不小的傷亡,戰(zhàn)士們身上裝備的輕型鎖子甲根本抵擋不住如此巨大的穿透力,近30名戰(zhàn)士還未沖到敵人面前就被射下馬了。
由于阿拉伯人當時裝備的鎖子甲的后背部位并非全覆蓋,所以穆罕默德一直沒有命令山頂上的弓箭手射擊,他想等盡量多的敵人都沖過山頂伏擊區(qū)后,弓箭手可盡量瞄準敵人后背鎧甲覆蓋不到的位置射擊。這也是由于當時的麥地那弓箭手裝備的鐵箭簇相對較少,無法從正面給敵軍有力的殺傷。且只剩50人的弓箭手也讓他無法將決定戰(zhàn)役勝敗的關鍵都壓在這股力量上。但一面對己方戰(zhàn)士的接連中箭犧牲,穆罕默德不得不下令山頂弓箭手開始射擊,以壓制并分散敵軍的遠程火力。
果然,山頂上弓箭手的突然襲擊給敵軍造成了不小的混亂,由于箭矢自后背射來,許多麥加士兵紛紛回頭搜索敵人,導致其沖鋒陣形大亂,而后隊的麥加弓箭手也因為要分出火力壓制山頂?shù)臄橙?,使得麥地那主力部隊受到的遠程火力密度大幅度降低。
又付出了10多個人的犧牲后,麥地那騎兵部隊終于與敵軍短兵相接了。戰(zhàn)士們高呼著“保衛(wèi)麥地那、安拉佑吾!”,將戰(zhàn)馬催到最大速度,瘋狂揮舞手中的彎刀,赤紅著雙眼砍倒面前的一個又一個敵人。由于兩軍接觸前的一刻麥加部隊的陣形被射亂,導致被麥地那騎兵迅速沖垮,士兵只能各自為戰(zhàn),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沖擊,但憑著3倍于麥地那部隊的數(shù)量以及精良的裝備,將戰(zhàn)斗拖入膠著狀態(tài)。穆罕默德身先士卒,騎馬深入敵陣,他的兩側跟隨著最精銳的衛(wèi)兵,像一把利劍斬進敵陣。越來越多的敵人倒在了先知的彎刀之下,鮮血染遍了他的全身,如此長時間的奮力砍殺,穆罕默德已經全身脫力,幾乎不能在馬上安坐。但他十分清楚,己方部隊已經是強弩之末,敵人也已經元氣大傷,現(xiàn)在誰能堅持到最后,勝利就是誰的。
恍惚中,一道刀光閃電般砍在穆罕默德的臉上,傷口從左顴骨-二直延伸至右下顎,兩顆門牙也被砍碎。他再也支持不住,一頭從馬上栽了下來,幸好身側的衛(wèi)士及時發(fā)現(xiàn)并把他拖上了自己的戰(zhàn)馬。穆罕默德用他那被砍豁了的嘴艱難地向衛(wèi)士下命令,令1名衛(wèi)士換上他的鎧甲、武器和戰(zhàn)馬,繼續(xù)率領穆斯林勇士們與敵軍拼殺。說完后便因失血過多昏迷不醒。
衛(wèi)士們除了留下1人假扮先知率眾拒敵外,迅速帶著重傷的穆罕默德撤下戰(zhàn)場,并在山谷旁的一個山洞中躲了起來,為他治療傷口。幸好此時天色已晚,光線昏暗的戰(zhàn)場上,敵軍并未發(fā)現(xiàn)穆罕默德的受傷與撤退。
直到夜幕降臨,這場充滿未知的戰(zhàn)役才宣告結束,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麥加部隊死傷近600人,而麥地那部隊死亡70余人。隨后,穆罕默德的衛(wèi)士放出消息,先知在此役中戰(zhàn)死,麥地那勢力再也構不成對麥加的威脅。阿布·蘇福揚得知這個消息后急于返回麥加向統(tǒng)治者請功,也未確認消息的準確性就高奏凱歌地返回了。
傷好后返回麥地那的穆罕默德深感這次戰(zhàn)役中暴露出的問題的嚴重性,開始了對麥地那及其周邊地區(qū)固有勢力的雷霆般打擊。雖然遭受了最無恥的背叛,但穆罕默德先知仍不愿遷怒于普通百姓,對于不愿皈依伊斯蘭教的平民,他允許他們“盡駱駝之力帶走自己的財物”。
第二次麥地那保衛(wèi)戰(zhàn)
在穆罕默德重整麥地那時,麥加的統(tǒng)治者們也知道了其假死的消息,憤怒之余,于公元627年3月由阿布·蘇福揚再次率領10000人討伐麥地那。此次麥加可謂是傾全城之力精銳盡出,形勢對穆罕默德比上一次麥地那保衛(wèi)戰(zhàn)還要不利。
,此時的麥地那部隊人數(shù)已經上升到2000人,裝備也得到進一步改善,但面對5倍于己的敵軍,連一向處事樂觀的穆罕默德也不敢輕易出城迎敵。他命令麥地那全城備戰(zhàn),親自率領士兵與平民在城外挖掘了一條又寬又深的環(huán)城壕溝,并在城墻上配備了大批的弓箭手,同時購進并自制了大量的鐵箭簇。
麥加的萬人大部隊將麥地那城團團圍住,由于有環(huán)城壕溝及城墻的阻擋;彪悍的阿拉伯騎兵無法發(fā)揮野外高速沖擊的戰(zhàn)斗力,只好改騎兵為步兵,徒步翻越壕溝。這一戰(zhàn)法給駐守在麥地那城墻上的弓箭手提供了絕佳的好靶子。以往阿拉伯騎兵由于戰(zhàn)場沖鋒速度快,很難被弓箭手精確射擊,往往是通過覆蓋射擊達到殺傷的目的,這不僅浪費大量寶貴的箭矢,也使弓箭手在戰(zhàn)場上射殺的敵人數(shù)量遠遠達不到其本身的數(shù)量。而這次的戰(zhàn)役卻使得麥地那弓箭手揚威阿拉伯半島——僅第一次攻擊,就在壕溝邊射殺了近1000名麥加士兵。麥地那弓箭手在此次戰(zhàn)役中均采用精確射擊,專門攻擊剛跳下戰(zhàn)壕或剛爬出戰(zhàn)壕的敵人。剛跳下壕溝的士兵由于要抵抗落地時的沖擊力,對來襲的箭矢幾乎沒有格擋的能力,而剛爬上壕溝的士兵雙手需要支撐地面,對迎面射來的箭矢只能干瞪眼看著。即使有一些好運的士兵沖過了壕溝,由于人數(shù)太少,也構不成對城墻的威脅,反倒將自己置于壕溝與城墻之間的開闊地上,被麥地那弓箭手輕易射殺。
在隨后的戰(zhàn)役中,麥加軍隊又組織了6次同樣的沖擊,雖然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士兵在翻越壕溝時使用盾牌遮擋城上的箭矢,但仍損失了1400名士兵。阿布·蘇福揚看到步兵沖擊不僅不能攻破麥地那
城,反而損失了近2400名士兵后,改變了戰(zhàn)法,在用大部隊圍困住麥地那后,派出弓騎兵部隊沿著壕溝邊高速機動,并與城墻上的弓箭手展開了對射,企圖耗光麥地那的箭矢。這種戰(zhàn)法雖然減少了部隊傷亡,但收效甚微,直至戰(zhàn)役結束,麥地那弓箭手仍能射出讓麥加士兵膽寒的鐵簇箭矢。
公元627年4月,第二次麥地那保衛(wèi)戰(zhàn)已經進行了一個月。此時天氣異常干旱炎熱,駐守在野外麥加部隊的戰(zhàn)馬成批的熱死,士兵也忍受不住酷熱紛紛病倒。阿布·蘇福揚在無奈之下再次無功而返,區(qū)別僅在于這次是灰頭土臉的撤軍。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麥地那阿拉伯公社在麥加貴族的多方抒壓下頑強地成長起來,先后征服了周邊的多個部落,驅逐了不肯皈依的猶太人。其勢力范圍不斷擴大,甚至已經延伸到了麥加城的郊區(qū)。先知穆罕默德創(chuàng)建的伊斯蘭教更是深得廣大普通平民的信賴,紛紛皈依。此時的麥加貴族已經不能對穆罕默德構成威脅了,于是,公元628年,穆罕默德與麥加貴族簽訂了《侯達比亞協(xié)議》,規(guī)定雙方休戰(zhàn)10年,麥地那不得襲擊麥加的商隊,麥加人每年要離開麥加城3天,讓給麥地那人進城朝覲“天房”。至此,麥加貴族終于將穆罕默德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對待了。
然而,僅過了1年多,隨著穆罕默德的信徒日益增多,阿拉伯公社的勢力越發(fā)壯大,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親率10000人攻打麥加城。滿腦子里想著與麥地那和平共處的麥加貴族聞訊惶恐莫名,紛紛棄城而逃。當穆斯林大軍在城外駐扎準備第二天兵不血刃的進駐麥加城時,穆罕默德的老對手——阿布·蘇福揚率領其氏族歸順了。
順利進駐麥加后,穆罕默德向穆斯林大軍約法三章:不準殺人,不準破壞建筑物,不準搶劫商店。同時,頒布安民告示,闡明政策,歡迎麥加人回城定居,只處決少數(shù)極端仇視并殘害穆斯林的罪魁禍首。
歸真與紛爭
公元631年,先知穆罕默德進行了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遠征,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統(tǒng)治下的敘利亞。他親率3萬人馬出征,攻占了位于敘利亞邊境的塔布克。但由于天氣酷熱,戰(zhàn)士遠離家園以及先知年事已高,身體情況逐漸惡化,便沒有繼續(xù)進攻。敘利亞方面本就無心戀戰(zhàn),借此機會主動與先知簽訂了合約,允許異教徒保持原有信仰,但每年需要繳納一次人丁稅。
這次的遠征加速了先知病情的惡化,在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最后一次赴麥加朝覲后不久便高燒不退,公元632年6月8日,先知參加完最后一次公社祈禱后在其妻子的臥室中病逝,享年63歲。
穆罕默德在建立阿拉伯公社期間,以圣戰(zhàn)的名義先后發(fā)動了65次戰(zhàn)役,其中他親自帶兵出征的達27次。在星月旗幟的感召和彎刀的征服下,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tǒng)一在伊斯蘭教下,麥地那從伊斯蘭教的大本營成為這個統(tǒng)一國家的首都。
先知的去世讓整個伊斯蘭世界悲痛萬分,但其麾下的實權人物更多注意到的是先知生前并沒有留下男性后裔,沒有指定誰是自己的合法繼承人,甚至沒有留下如何推選繼承人的遺囑,那些自認有資格繼承哈里發(fā)的貴族蠢蠢欲動。于是,穆斯林們圍繞繼承權問題展開了明爭暗斗。在各個不同的政治勢力之間,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四派:
第一派為遷士派,即最早的阿伯伯沙漠中古萊氏部落的哈希姆貴族集團。
第二派為輔士派,即麥地那的貴族集團。
遷士派與輔士派都認為哈里發(fā)(惟一神的代言人伊斯蘭教的領袖)應從他們當中選出。
第三派為合法派,即阿里個人集團,他們反對選舉,堅持君權神授。認為只有先知的家人才是合法繼承人,而阿里是先知的堂弟,又是先知的女婿,而且還是最早信奉伊斯蘭教的三名信徒之一,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此,他們選定阿里為惟一合法的繼承人。
第四派為倭馬亞派,是麥加古萊氏部落的倭馬亞貴族集團,他們早在伊斯蘭教產生以前便執(zhí)掌麥加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長期和先知對立,在伊斯蘭教統(tǒng)一阿拉伯半島后,喪失了領導地位,但他們在穆斯林公社中仍有很大的勢力,在經濟和政治上還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這四大派經過一輪明爭暗斗后,最后在賽基發(fā)會議中以還算平和的方式選出遷士派的阿布·伯克爾為哈里發(fā)。而當時,阿里及其家人在守護先知的遺體,忙于喪事,沒有參加這次會議,當他們得知已推選阿布·克爾為哈里發(fā)的消息后,已然回天無力。阿里只好承認阿布·伯克爾的哈里發(fā)地位。這場爭奪哈里發(fā)的斗爭便以第一派的獲勝而結束。
伯克爾繼任哈里發(fā)之后,隨后擔任這個職位的是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史書上稱這個時期為“四大哈里發(fā)時期”。這四位哈里發(fā)既是先知親密的伙伴,又都是他的親戚,他們也確實有效地繼承了先知的事業(yè)。大部分穆斯林都尊這四大哈里發(fā)為正統(tǒng)的哈里發(fā),給予他們同等的地位,史稱遜尼派。阿里的忠實支持者們卻一直沒有認可這個事實,他們始終認為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先知的合法繼承人,他們只尊阿里為正統(tǒng)哈里發(fā),史稱什葉派。伊斯蘭世界從這時開始分裂,它對以后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開黨派傾軋之端,肇教派紛爭之始,先知宣揚的穆斯林兄弟情誼也被埋葬到政治斗爭和爭奪哈里發(fā)的陰謀墳墓之中,從此再沒有人把它挖掘出來。
光照萬世
穆罕默德作為一名國家領袖,以堅定的意志、優(yōu)秀的軍事才能帶領穆斯林們打敗了一個個強大的敵人。而作為人類最后的先知,開創(chuàng)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他的思想更是感染了眾多的普通平民皈依在他的星月旗下,為阿拉伯民族的崛起貢獻終生。
同時,穆罕默德對待真理的執(zhí)著態(tài)度仍是我們生活中的最好典范??梢哉f,他是第一個將追求知識上升到如此高度的人:“知識是伊斯蘭教的生命;學者的墨水比烈士的鮮血更神圣;人生應當自搖籃學習到墳墓?!?/p>
作為宗教領袖,他善待普通的異教徒,允許不同信仰的存在?!罢l欺侮了和平共處的異教徒,便欺侮了使者(穆罕默德)?!痹谒斦陂g,救濟貧困百姓,赦免奴隸。
穆罕默德本人從未以圣人自居,他在世時不允許信徒們對他搞個人崇拜,他說他是安拉的使者,不是神,他也和其他人一樣由塵世的父母所生,注定要歸于死亡。在他極為顯赫的年代里,仍然過著艱苦樸素的平凡生活,居住在泥土筑成的只有幾個房間的一所小房子里,常有人看見他在家里縫補自己的衣服,他的人民隨時可以到他家里去訪問他。他遺留下很少的一點財產,依照他的遺囑都被當做了國家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