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培
摘要:晚唐詩人李商隱最為人傳詠的,是他以無題為名的愛情詩。他的無題詩反映的主要是其人生和愛情悲劇,于朦朧蘊藉之中包蘊愛情政治的雙重內涵,具有蘊藉深沉、悲涼哀婉的美感,是晚唐感傷情調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次的詩歌表現(xiàn)形態(tài)和審美標準。
關鍵詞:李商隱悲涼朦朧蘊藉
中圖分類號:1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30-01
李商隱是晚唐最出名的詩人,他博采眾家之長融匯在其所擅長的撲朔迷離、朦朧含蓄的氛圍中,以一種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的章法來表現(xiàn)心靈深處難以言說的感受,遂形成了他極其獨特的詩歌風格,以致后人覺得他不僅是“晚唐第一詩人”(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甚至七律七絕簡直是“唐人無出其右者”,“為唐人之冠”(清·田雯《左歡堂雜著》卷二)
所謂“無題詩”是指李商隱詩作中以“無題”為題的組詩以及以句首二字為題的詩,如《錦瑟》、《一片》等;另外,還有一種“準無題詩”,指的是詩歌意境、意象、語言風格與無題詩相類似,卻又被作者冠以確定的名稱的詩,如《春雨》等。這些詩歌為數(shù)不多,卻是李商隱詩獨特藝術風貌的代表。本文主要就結合具體作品來分析義山無題詩中所展示的愛情受阻的悲劇,其朦朧多義、蘊藉深沉的內涵所具有的別樣的美感。
一、悲涼之美
晚唐前期宦官專權,藩鎮(zhèn)跋扈,黨爭激烈,世風薄劣,文人經世治國理想沉落,這一社會氛圍促使知識分子由詠贊外在盛世轉到追求內心意緒的表述,文人筆下多寫自己悲涼的心音。李商隱生當末世,早年孤獨貧困,入仕陷于牛李黨爭,又中年喪妻,一生之中多次為情愛而痛苦。這樣的生平遭際,形成了他憂郁傷感的性格,同時他又天賦才情,靈心善感,感情豐富細膩,對命運坎坷有深刻的認識,貫注在詩篇中即呈現(xiàn)出一種深摯的孤孑、迷茫與悲哀。其傳世名篇《錦瑟》以象喻式呈現(xiàn),語言含蓄、迷惘、悲涼,傳遞出失落與傷感的意識: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聲凄涼悠遠,引發(fā)懷思。詩人將飄零身世、愛情遭際,用四副似有實無,雖實無卻又分明可見的圖景予以擬化,從迷惘變幻,哀怨凄苦,清廖寂寞,虛渺飄忽諸境隱約呈現(xiàn)。莊生夢蝶,杜鵑啼血等既是詩人個體人生的悲涼體驗,又是超越了詩人個體經歷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整體體驗,既涵蓋了一切情事,又超越了一切情事,其意境悲涼恍惚,悲情深邃。
二、朦朧蘊藉
朦朧的詩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如同霧里看花,是朦朧的,同時又是深邃的,優(yōu)美的,動人的,李商隱在它的無題詩中便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境界。詩人為了表現(xiàn)復雜矛盾甚至惆悵莫名的情緒,善于把心中的朦朧圖象,化為恍惚迷離的意象。如《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所呈現(xiàn)的,是一些似有而實無,雖實無卻又分明可見的的一個個意象:莊生夢蝶,杜鵑啼血,良玉生煙,滄海珠淚。這些意象所構成的是一種錯綜復雜糾結于心中惆悵、感傷、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彌漫這種情思的心象。喻體本身具有朦朧的性質,詩的主旨即本題又未出現(xiàn),詩自然就構成多層次的境界,難以理解。
“蘊藉”采自中國古典史學。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一節(jié)中強調“深文隱蔚,余味曲包”,在他看來,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使醞藉者深蓄隱而意愉”,而李商隱的無題詩,便是這樣意義深刻、文采繁盛“蘊藉”頗深的詩篇。這些詩篇通常是通過詩人所熟悉的愛情方式來形象地展示古代社會的生活畫面,借以抒發(fā)詩人那難言之意和隱忍之情。這種情,既可以是詩人平生情感經歷,也可以是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注之情,因而便有了無限的意義生成上的可能性,尤為蘊藉。如《無題二首(其一)》“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眱H從詩意來看,這是一首描繪幽居女子在愛情風波中的痛苦與追求的濤,但深入分析,卻可以發(fā)現(xiàn)這與詩人的身世也有相通之處。詩中借美滿愛情的破滅暗喻政治理想的備受打擊,具有愛情詩和政治詩的雙重主題。
心境的悲涼和境界的朦朧蘊藉,使李商隱的無題詩具有了悲涼蘊藉之美。這種悲涼蘊藉之美又有多種解讀的可能性。例如《無題二首(其一)》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聯(lián),既可以看作是戀人之間執(zhí)著相思無怨無悔的愛情體驗,又可以理解為詩人對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九死未悔執(zhí)著追求的態(tài)度,具有無限解釋的可能性。不同的讀者既可以體味其中的悲蘊之美,又可以生發(fā)出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