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超
摘要: 現(xiàn)代漢語中包含著數(shù)量豐富的量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如此豐富的量詞是隨著古代漢語經(jīng)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逐步形成的。研究量詞的歷史發(fā)展,對了解漢語史是十分有意義的。為給這種研究提供一些資料,本文作者對《廬山遠公話》中的量詞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示例分析,主要針對名量詞和動量詞中的專有量詞進行例證的搜集工作和說明。
關(guān)鍵詞: 《廬山遠公話》 量詞 專有量詞
量詞屬于按傳統(tǒng)語法分成的兩類之一的實詞。從大的層次上看,可以分為名量詞和動量詞兩種。本文按照這個大框架對《廬山遠公話》中的量詞進行總結(jié)、分析。量詞總是出現(xiàn)在數(shù)詞后邊,同數(shù)詞一起組成數(shù)量短語,而單音量詞大都可以重疊,量詞不能單獨做句法成分,這些量詞的特征在現(xiàn)代漢語里如此,在近代漢語中亦如此?!稄]山遠公話》是記錄寺院中俗講的變文,是以講故事的口吻行文的,所以接近口語,但文中還是夾雜著一些文言。在還沒有發(fā)現(xiàn)用純口語寫的唐代作品的今天,對我們了解唐代口語來說,《廬山遠公話》是十分珍貴的語言材料?,F(xiàn)代漢語中包含著數(shù)量豐富的量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如此豐富的量詞也是隨著古代漢語經(jīng)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逐步形成的。研究量詞的歷史發(fā)展,對了解漢語史是十分有意義的。為給這種研究提供一些資料,我對《廬山遠公話》中的量詞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示例分析,主要針對名量詞和動量詞中的專有量詞進行例證的搜集工作和說明。
一、名量詞
名量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單位,有專用名量詞也有借用的名量詞。專用名量詞又可以分為個體量詞、集合量詞、不定量詞、度量詞等小類。近代漢語的量詞肯定會與現(xiàn)代漢語有所差異。下面詳細示例:
1.個體量詞
《廬山遠公話》共出現(xiàn)個體量詞15個:個、界、道、疋、頭、口、環(huán)、窠、間、門、戶、所、卷、句、條,共出現(xiàn)42次。其中,“個”出現(xiàn)了14次,占了絕大多數(shù)。
個:P1046“當時隱卻神鬼之形,化一個老人之體?!?/p>
P1048“道這個老人,來也一年”。
P1048“此個老人前后聽法來一年”。
P1050“此個僧人,堪輿我為一驅(qū)使之人。”
P1054“將三五個頭匹”,“做一個崔相公使下”,“此個量口”,“緣此個生口”。
P1055“此個廝兒”。
P1056“阿那個家人念經(jīng)之聲”。
P1059“幾個能受世榮”。
P1064“不事在作一個問法之人”,“也是一個志道像”。
P1064“相公前世作一商人,他家白莊也是一個商人?!?/p>
《廬山遠公話》中的“個”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特征完全相符,出現(xiàn)在數(shù)詞后邊構(gòu)成數(shù)量短語或用在指示代詞后面構(gòu)成指量短語作定語。這種情況,即《廬山遠公話》中的某量詞不僅今天還用,而且它所說明的名詞在今天仍用同一量詞,但不包括該量詞在今天所說明的其他的名詞,即稱之為“全同”。
界:P1070“貧道是一界凡僧”。
“界”很明顯是屬于古代的量詞,近代漢語中仍有保留,但已不多見。它的語法特征與“個”相近,跟在數(shù)詞后組成數(shù)量短語作狀語,它一般不跟在指示代詞后。這種情況,即《廬山遠公話》中的某量詞在今天已經(jīng)不用,稱之為“消失”。
道:P1058“六道輪回,無有休期”,“六道輪回處處週”。
《廬山遠公話》中的“道”作量詞的只有兩例,它的語法特征同“個”,它的使用情況應屬“全同”。
疋:P1052“每人納絹一疋”,“每月納絹一疋”,“切(竊)唯前敕令交納絹一疋”。
P1054“將三五個頭匹”。
P1055“匹馬單槍”。
P1059“若求金銀匹帛”。
六個“疋”的用例中,前三個很容易理解,跟在數(shù)詞后組成數(shù)量短語,在句中作狀語。“將三五個頭匹”中,個、頭、疋都是量詞,但在此處卻賦予了它們實際的意義,指稱了事物,古代“牛曰頭,馬曰疋”。此處的頭、疋即指牛馬,而“匹馬單槍”與“若求金銀匹帛”中的“疋”是個概量的量詞,但又不同于不定量量詞?!榜狻钡氖褂们闆r屬于“全同”。
頭:P1054“將三五個頭匹”。
此例中“頭”的用法與上面所說的“疋”的用法相同。
口:P1056“遂喚宅中大小良賤三百余口”。
P1057“喚大小良賤三百余口”。
P1060“應是宅中良賤三百余口”。
它的使用情況屬于“半同半轉(zhuǎn)”。這種情況,即《廬山遠公話》中某量詞雖然今天還用,但是它所說明的名詞,只有一部分在今天仍用該量詞,而另一部分在今天則用別的量詞,這種稱之為“半同半轉(zhuǎn)”。
環(huán):P1070“賜遠公如意珠串六環(huán)”。
此例中“環(huán)”與數(shù)詞組成數(shù)量短語作補語。這種情況,即《廬山遠公話》中某量詞盡管今天還存在,但它所說明的名詞不同,也就是說在《廬山遠公話》中說明的名詞今天已經(jīng)全部用別的量詞替代,而該量詞在今天說明的卻是另一些名詞,這種稱之為“轉(zhuǎn)移”。現(xiàn)代漢語中修飾“如意珠串”或用“串”或用“個”,總之不再用“環(huán)”,而用“環(huán)”時多用于記錄射擊數(shù)據(jù)“幾環(huán)”。
窠(棵):P1059“忽見一窠牡丹”。
此例中“窠”作定語,使用情況屬于“全同”。
間:P1046“得至此間”,“和尚既至此間”,“吾在此間,終不能去得”。
門:P1067“譬如世間百姓,萬戶千門”。
戶:P1067“譬如世間百姓,萬戶千門”。
所:P1048“遂下佛殿前來,見大石一所”。
此例中數(shù)量短語作補語,使用情況屬于“轉(zhuǎn)移”?,F(xiàn)代漢語中“所”仍存在,如“一所學校,一所教堂”等,但是已經(jīng)不能再修飾大石?,F(xiàn)代漢語中一般寫成“一塊大石”。
卷:P1046“便念涅盤經(jīng),約有數(shù)卷”。
P1049“將其疏抄八百余卷”。
P1053“念涅盤經(jīng)數(shù)卷”。
P1056“相公問汝念徒多小(少)卷數(shù)?遠公對曰:“賤奴念得一部十二卷?!?/p>
這幾例中“卷”都是在句中組成數(shù)量短語作補語,使用情況屬于“全同”。
句:P1056“并不為妾說一句半句之偈”。
P1061“如是之人多受匿法,得一句一偈”。
此兩例中“句”都是在句中組成數(shù)量短語作定語,使用情況屬于“全同”。
條:P1070“賜遠公如意珠串六環(huán),錫杖一條”。
2.集合量詞
《廬山遠公話》中共出現(xiàn)集合量詞9個:種、般、層、對、群、部、重、行、團,共出現(xiàn)23次。其中,“般”出現(xiàn)了8次,“種”出現(xiàn)了4次,“部”出現(xiàn)了4次,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
種:P1047“閃電百般,雷鳴千種”。
P1057“應無兩種”。
P1063“體無兩種”。
P1070“便感得地皆六種震撼”。
“種”的這四個例子中,第一個是組成數(shù)量短語在句中作補語,后三個例子中是作定語,使用情況都是屬于“全同”。
般:P1047“閃電百般,雷鳴千種”。
P1055“諸家書體,粗會數(shù)般”。
P1059“如是名(多)般眾若”。
P1066“上來三字義七般”。
P1067“經(jīng)之一字,還有多般”。
P1068“如是多般,盡屬于水”。
P1070“百般技藝仙樂前迎”。
P1072“不用凡間料物,也不要諸般”。
現(xiàn)代漢語中“般”作量詞的情況已經(jīng)沒有了,但在成語和慣用語中還有一些保留。例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中的“般”就屬作量詞的情況。
層:P1046“嵳峨萬岫,疊嶂千層”。
對:P1070“意著僧依(衣)數(shù)對”。
群:P1049“忽然壽州界內(nèi),有一群賊”“有群賊來劫此寺”。
部:P1045“皆是十二部尊經(jīng)”,“將一部涅盤之經(jīng)”。
P1056“賤奴念得一部十二卷”。
P1062“一切經(jīng)書,問無不答,十二部真經(jīng),記在心中”。
重重:P1049“重重啟告十方諸佛菩薩賢圣”。
“重”為單音量詞,單音量詞大多可以重疊,此處“重重”重疊后作狀語,表示“多次”的意思。其實這些重疊的單音量詞在句中的語法意義并不是統(tǒng)一的,它們有表示“每一”、“多”、“逐一”、“連綿”、“少”、“多少”、“稍微”的意思,要根據(jù)情況而定,不能徑直認定單音量詞重疊就只能表示“多”的意思。
行行:P1071“行行啟告,迤邐而行”。
團團:P1059“團團結(jié)就”。
3.不定量詞
《廬山遠公話》中共出現(xiàn)不定量詞2個:些、點,共出現(xiàn)2次。
些:P1050“縱有些些施利”。
單音量詞“些”重疊為“些些”在此例中用作定語,表示“少”的意思。
點:P1047“赴(鋪)地莓苔點點新”。
單音量詞“點”重疊為“點點”在此例中用作定語,表示“多,全部,都”的意思。
4.度量詞
《廬山遠公話》中共出現(xiàn)度量詞3個:尺、丈、里,共出現(xiàn)7次。
尺:P1048“便是廬山千尺潭龍”。
P1050“身有白銀相光,身有七尺”。
P1054“且見遠公標身長七尺”。
此三例中第一個作定語,后面兩個用作補語。
丈:P1049“其疏抄去水上一丈已來”。
里:P1045“向西行經(jīng)五十余里”。
P1067“欲行千里之人”。
P1072“相去十里已來”。
二、動量詞
動量詞表示動作的次數(shù),也有專用動量詞和借用的動量詞之分,在此我只分析前者。
專用動量詞:
《廬山遠公話》中共出現(xiàn)專用動量詞5個:迴、度、遍、匝、遭,共出現(xiàn)8次。
迴:P1058“夜臥床枕,千轉(zhuǎn)萬迴”。
P1071“千迴瞻禮”。
度:P1062“曾經(jīng)幾度老”。
遍:P1065“這遍若不取我指撝”。
P1069“輪回數(shù)遍,不愚(遇)相逢”。
P1071“萬遍虔恭”。
匝:P1059“百匝千遭”。
遭:P1059“百匝千遭”。
綜上所述,《廬山遠公話》共用量詞34個,其中名量詞29個,約占到總數(shù)的86%,動量詞只有5個,占到總數(shù)的14%。《廬山遠公話》中量詞共出現(xiàn)82次,其中名量詞共出現(xiàn)74次,占到總數(shù)的90%,動量詞共出現(xiàn)8次,占到總數(shù)的10%。由數(shù)據(jù)可以知道,名量詞占絕大多數(shù)。
結(jié)語
《廬山遠公話》中的量詞的多數(shù)乃至絕大多數(shù)為后來的近代漢語和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所繼承。雖然用法及語法特征不盡相同,但發(fā)展演變的軌跡依舊可循。最后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提出說明一下,《廬山遠公話》中有很多類似于“三寸”、“十類”、“三界”的詞,雖然這些詞表面看也是數(shù)詞、量詞組合的形式,但其中的“寸”、“類”、“界”等卻不是量詞,因為這類詞是專有形式,固定表示一定的意思,例如“三寸”指的就是心臟,它與我們平常用作量詞的“一寸”、“兩寸”、“三寸”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參考文獻:
[1]李日輝.《敦煌變文集》量詞重疊的語法分析[J].吉林:延邊大學學報,1982.
[2]謝新暎.《紅樓夢》量詞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
[3]邵勤.動量詞研究綜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4]滿芳.《論語》量詞析論[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