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萍
[摘要] 目的:探討超聲檢查對小兒腸套疊的診斷價值以及臨床意義。方法:選擇本院2002~2008年的住院病例40例,回顧性分析其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xiàn),以上病例均經(jīng)臨床證實。結果:小兒腸套疊在低頻超聲、高頻超聲、彩色多普勒超聲以及不同切面下均有較特異的超聲表現(xiàn),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下動脈血流峰值流速Vs為14.6~34.8 cm,RI為0.48~0.88。結論:超聲診斷小兒腸套疊具有較高的特異性,是目前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關鍵詞] 兒童;腸套疊;彩超診斷;誤診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2(a)-062-02
腸套疊是小兒特別是嬰兒期最常見急腹癥之一,為伴有腸系膜結構的腸管套入相連接的的另一段腸腔內(nèi)所致。本文就經(jīng)過空氣灌腸復位及手術治療的40例小兒腸套疊的彩超圖像進行分析,探討彩超對腸套疊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腸套疊40例,均系小兒外科住院病例,年齡2個月~5歲,男29例,女11例,因陣發(fā)性哭鬧,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煩躁和哭鬧29例; 間歇性腹痛,紅果醬樣血便17例; 腹瀉8例;肛診引出大便7例。發(fā)病至就診時間為3~72 h,腹部觸及臘腸樣包塊者21例(51%),未觸及包塊者19例(49%)。初診誤診為痢疾的3例,誤診為腸梗阻2例。
1.2 使用儀器及探查方法
采用GE-Vivid7及美國ATL超9HDI+ESP,凸陣探頭(3.5~5.0 MHz)及高頻線陣探頭(5~10 MHz)?;純喝⊙雠P位,先應用凸陣探頭對患兒全腹部進行初步掃查,重點觀察右下腹回盲部等套疊易發(fā)生部位,根據(jù)探頭壓痛點、有無異常包塊、腸管擴張及腸間隙積液等超聲表現(xiàn)確定感興趣區(qū),然后切換高頻探頭,對可疑包塊做縱、橫、斜等各種不同切面進行掃查,停幀觀察并仔細測量腫物長度,套鞘到內(nèi)筒的厚度,估計腸壁水腫程度,查找有無腫大淋巴結,腫塊近端腸管有無擴張、積液征象,腸管蠕動情況,然后用彩色多普勒顯像(CDFI)尋找套入的腸系膜動脈的血流信號及腸腔內(nèi)液氣的流動信號,采用低流速設置,選擇彩色速度標尺2~24 cm/s,壁濾波50 kHz,取樣容積2 mm,聲束與血流方向夾角盡量減小(應小于60°),先宏觀觀察套疊腫塊內(nèi)血流信號的稀疏或豐富程度,在顯示血流的彩色信號部位采用PW多普勒取樣,測量血流峰值流速Vs,阻力指數(shù)RI。
2 結果
40例腸套疊均經(jīng)空氣灌腸復位或手術治療證實。二維聲像圖特點:①低頻條件下多表現(xiàn)為混少量不規(guī)則液性暗區(qū),其近端腸管多有擴張,并可見其內(nèi)來回波動的腸內(nèi)容物回聲。②高頻條件下,腫塊短軸切面呈“同心圓征”或、“靶環(huán)征、”,中心呈強回聲或混合性回聲,外圍以多層環(huán)形強弱回聲交替環(huán)繞。本文測量外圓最大直徑6.8 cm,最小直徑1.9 cm,中心圓最大直徑3.9 cm,最小直徑1.3 cm。③腫塊縱向掃查呈“套筒征”,表現(xiàn)為對稱的高低相間回聲的多層平行結構,與上面“同心圓征”相對應。④斜切面呈“假腎征”。⑤彩色多普勒超聲下,部分病例動脈血流峰值流速、阻力指數(shù)無明顯改變,部分病例被套腸段腸系膜血流明顯減少,僅見一兩處星點狀血流信號甚至無血流信號(3例),阻力指數(shù)增高。測量其動脈血流峰值流速Vs為14.6~34.8 cm,RI 0.48~0.88。以上病例均經(jīng)臨床灌腸復位治療或手術治療得到證實。
3 討論
3.1 腸套疊的發(fā)病原因
腸套疊系一部分腸管及其系膜套入相鄰的腸管之中,為嬰幼兒常見的急腹癥。好發(fā)年齡多在2歲以下,4~10個月最為常見。男孩發(fā)病率較高,男女之比為3∶1。嬰幼兒腸套疊幾乎均為原發(fā)性,原發(fā)性腸套疊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病毒感染、胃腸蠕動紊亂以及嬰幼兒腸系膜功能發(fā)育不夠完善有關系[1]。腸套疊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腹痛嘔吐、果醬樣便以及腹部包塊等,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檢查為其臨床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方法選擇提供了新的檢測措施。
3.2 腸套疊二維聲像圖特點
包括:①低頻條件下多表現(xiàn)為混合性包塊,周圍可伴有少量不規(guī)則液性暗區(qū),其近端腸管多有擴張,并可見其內(nèi)有來回波動的腸內(nèi)容物回聲,有時其周圍可見腫大的淋巴結回聲。②高頻條件下,腫塊短軸切面呈“同心圓征”或“靶環(huán)征”。③腫塊縱向掃查呈“套筒征”,遠端腸壁形成腫塊外層的鞘套,中間的套入部為折入的腸管、腸系膜以及腸內(nèi)容物組成?!巴膱A征”、“靶環(huán)征”及“套筒征”被認為是腸套疊這一特殊的解剖結構下形成特異性的超聲圖像[2,3]。④斜切面呈“假腎征”,此需與腸道腫瘤相鑒別,“同心圓征”、“靶環(huán)征”及“套筒征”有助于鑒別診斷。彩色多普勒超聲下, 31例動脈血流峰值流速小于30 cm/s,阻力指數(shù)低于0.7,6例被套腸段腸系膜血流明顯減少,僅見一兩處星點狀血流信號甚至無血流信號,阻力指數(shù)增高,測量其動脈血流峰值流速最高達34.8 cm/s,阻力指數(shù)最高達0.88。以上變化反應了腸套疊發(fā)展過程中血流動力學的變化特征。在疾病早期,由于套入內(nèi)容物少,相應組織水腫較輕,組織間壓力小,血流動力學方面受影響變化相對較小,其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數(shù)無明顯變化,但隨著病情進展,套入內(nèi)容物越來越多,水腫加劇,腸壁肌肉痙攣,組織間壓力增大,腸系膜靜脈回流受阻,其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數(shù)也相應增高,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進而發(fā)生缺血壞死。腸套疊發(fā)生不同階段,其治療方案選擇也不盡相同。當早期腸管充血水腫,“同心圓”征中的弱回聲層比例寬,套疊部位血流信號無明顯改變,動脈血峰值流速可小于30 cm/s,阻力指數(shù)小于0.8,適合空氣灌腸復位或注水灌腸復位治療,注水灌腸亦可在超聲引導下進行,隨著痙攣持續(xù)時間延長,腸壁動脈受壓及痙攣,血液供應減少或斷絕,可造成腸管壞死,此時可見腹腔內(nèi)腸管間積液,腸管高度擴張,套疊部分血流信號稀疏或無血流,頻譜顯示動脈血峰值流速偏高,阻力指數(shù)大于0.8,需及時手術復位治療[4]。本組3例病例,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血流信號稀少或無血流信號,阻力指數(shù)均高于0.8,手術結果表明,2例腸管明顯腫脹,周圍積液形成,呈暗紅色,質(zhì)地僵硬,溫鹽水紗布熱敷后方恢復血運,另一例則出現(xiàn)腸管壞死而行切除。本研究資料表明:超聲診斷腸套疊特異性高,既可定位,又可定性,方法簡便易行,無放射線對生長發(fā)育期小兒的損害。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不僅可明確腸套疊的診斷,還可了解套疊部位腸管壁的血運情況,判斷腸管壁的缺血程度,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并可引導空氣灌腸復位或注水灌腸復位,避免因治療方法的不當延誤手術時間而導致腸壞死,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
3.3 小兒腸套疊的診斷治療
陣發(fā)性哭鬧(腹疼)、嘔吐、便血和腹部腫塊是腸套疊的4個主要癥狀。當4個主要癥狀都具備時,診斷是很容易的,但在早期,上述癥狀往往不全具備,只具備1~3個,此時詢問病史至關重要,有陣發(fā)性哭鬧或陣發(fā)性呻吟或煩躁不安時,就應首先考慮腸套疊。本組中11例只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呻吟或煩躁,而無典型的陣發(fā)性哭鬧病史。在診斷不明確時,用空氣灌腸做X線檢查,既可作為診斷,又可起到治療作用。腸套疊早期,采用空氣灌腸復位多能成功[5,6]。本組中腸壞死4例,其中2例年齡為3月齡,另2例分別為6月齡和9月齡,說明年齡越小,腸壞死發(fā)生率越高,可能與年齡越小癥狀越不典型,發(fā)病確切時間不好確定有關。
[參考文獻]
[1]王慕逖.兒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59.
[2]韓新洪,袁華.高頻結合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小兒腸套疊的診斷意義[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6,7(5):357-358.
[3]江濤,羅慧軍,彭洪波,等. B超診斷小兒腸套疊的價值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0,1(1):206.
[4]趙忠,李振敏,戚勝杰,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小兒腸套疊選擇復位方式中的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1,10(4):225-227.
[5]佘亞雄.小兒外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
[6]金先慶,陳文龍,雷培云,等.小兒腸套疊血清胃泌素的測定觀察[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0,21(1):40-42.
(收稿日期:200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