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仁亮
過去,平常人要拜見名人極為不易,要拜見身為高級官僚的名人更比登天還難。但也有通過一些巧妙的方法,拜會了名人甚至是身為高級官僚的大名人,一時傳為佳話。這里有三則故事,說的是梁啟超、孫中山拜見張之洞,毛澤東拜見夏默安的故事。說來也巧,他們能拜見這些名人的共同妙法是通過他們才思敏捷的巧妙對聯(lián)。
有一年,梁啟超去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漢)講學(xué),他趁此機會拜訪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張之洞對梁啟超的才學(xué)早有所聞,假意不允,只是出聯(lián)試他。他緩緩道:“聽說先生才華橫溢,文采出眾,老夫倒想見識見識。我這里有個上聯(lián),想請你對個下聯(lián):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來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此聯(lián)既包含四水,又總括四時,且嵌入地名“江夏”,而“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的劈頭問,更是叫人難以置答。從聯(lián)面上看,這里的“四水”是指中國從北到南的四條大河: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而聯(lián)中的“江”字按習(xí)慣是專指長江——長江當(dāng)然是中國第一大河,所以說“四水江第一”;“四時”是指“四季”,夏在四季中居第二,所以說“四時夏第二”,同時這兩者又構(gòu)成了地名“江夏”二字。而從聯(lián)意上看呢,張之洞這個對聯(lián)實際上又是在向梁啟超叫板,意思是:你這小子來江夏見我,那我們倆人在今日之中國,究竟“誰是第一?誰是第二?”潛臺詞自然是“老子第一!”
梁啟超略加沉思,對出了這樣的下聯(lián):“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這里的“三教”是指儒、佛、道;而“三才”是指天、地、人。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儒為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則以人才居末位,“儒人”則是指讀書人。他把自己的身份“儒人”拆開,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對“誰是第一,誰是第二”。梁啟超所對的下聯(lián)工整自然不說,而且意義含蓄深遠(yuǎn),既挫了對方傲氣,又不失賓主之禮。張之洞一聽,應(yīng)變之快、口吻之大、氣魄之偉、語句之整不同凡響,于是收納他為晚年得意門生。
無獨有偶,孫中山拜見張之洞的情形同梁啟超如出一轍。據(jù)說,清光緒年間,孫中山留學(xué)歸來,途徑武昌總督府,想見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孫中山當(dāng)時給他的名片上寫的是“學(xué)者孫文求見之洞兄”!張之洞看了大為不滿:一個平民布衣,竟敢與我這封疆大吏稱兄道弟?簡直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他在那名片后面寫了這樣一個上聯(lián):“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比缓蠼虚T房把這名片還給他。
張之洞出聯(lián)狂傲無禮,且拒人千里之外。但孫中山氣度不凡,心知這是讓其對對試才,略一思索,見后坦然對道:“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jù),文字高雅,氣勢懾人。張之洞接過一看吃了一驚,因他的上聯(lián)流露出輕蔑之意,孫中山的下聯(lián)“布衣亦可傲王侯”于平緩中透露出大有壓倒對方之勢,心想這人不僅才智不低,行文不俗,而且流露出一種常人沒有的豪邁之氣——恐非凡夫俗子,日后當(dāng)有大作為,于是趕快讓人開門迎接這位風(fēng)華正茂的讀書人。
毛澤東拜見名人雖然也是對對為媒,但情形略有不同。相傳,1917年暑假,毛澤東與好友蕭子升到安化游學(xué)和做農(nóng)業(yè)調(diào)查。在安化,他們聽說勸學(xué)所所長夏默安先生是該縣的名流,曾畢業(yè)于前清兩湖學(xué)院,任該縣勸學(xué)所所長,著有《中華六族同胞考說》、《默安詩存》、《安化詩抄》等書,博學(xué)多識,便登門求教,曾先后兩次拜謁,夏默安先生拒而不見。毛澤東又一次登門拜訪,虛心求教。夏默安先生忖度良久,心想相見何妨,順便試試他的才能,便吩咐下人說:“請你告訴他,見我可以,但必須與我對句,答得上來,就進(jìn)來談?wù)?,答不上來,就請自便?!毕氯税凑障哪驳膰诟?,出去傳話給等候在那里的毛澤東。毛澤東思忖片刻,說道:“可以。請你轉(zhuǎn)告夏老先生,按照他說的辦?!边M(jìn)去后,夏默安提筆寫一上聯(lián):“綠楊樹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示意毛澤東對。毛澤東思索一番,提筆寫出下聯(lián):“青草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上聯(lián)構(gòu)思新穎,將鳥聲擬為人語“春到也,春去也”,使鳥聲占據(jù)了春天的始終。但下聯(lián)更見奇妙,把蛙叫聲寫為“蛙句句”,愈顯人格化,“為公乎,為私乎?”兩個疑問句,將毛澤東同志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懷充分表現(xiàn)了出來,隱含典故,反詰得體,寓意深邃。對句天衣無縫,精巧諧趣,表達(dá)了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操。夏默安對毛澤東的才華驚異不已,立即熱情接待,并留居食宿,徹夜長談,視為摯友。